AI風起荊楚,人工智慧中國體系即刻啟航

naojiti發表於2021-12-28

12月18日,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慧高峰論壇的現場,倪光南院士提到,我國人工智慧領域已經具備條件發展“中國體系”,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同時應用層次十分繁榮,人才、企業迅速集聚,政策指引和產業發展的雙重驅動下,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回憶20世紀,以電力為標誌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彼時,中國不得不師彼之長,“今之機器、重學、算學、化學、電學,有心人誠當講求……火輪車、電線之類,當設法第次添設”。

回到當下,人工智慧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各國都在抓緊佈局。自2017年開始,國家以及各省市、地方政府,都發布了人工智慧相關政策和規劃,將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也著重提到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這一次,中國走在了智慧時代的技術前沿,無西學可採、無洋器可制,需要有志之士率先迎接AI產業化及產業AI化過程中的挑戰,攜手建立起人工智慧的“中國體系”。

我們看到,即將結束的一年,在華為昇騰AI產業的基座上,武漢拿下了人工智慧產業的第一座戰略高地,打造出了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武漢模式”,其他城市也在快速應變,“中國體系”初現。

曾幾何時,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從當下開始,AI算力也將改變未來的中國和世界。歷史性的時刻已經到來,讀懂這一年各大城市與昇騰AI產業的變化,或許是我們在宏大時代變局裡,把握住AI產業發展規律、找到關鍵方法論的一個方式。

當時代的齒輪,在荊楚轉動

想要讀懂中國AI的2021,無法忽略荊楚大地上的AI風起。

一方面,武漢敢為人先,建設了全國首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一中心四平臺的“武漢模式”,並已開始複製到其他重點城市;同時,“武漢模式”上線運營幾個月,已經誕生了一大波貨真價實的應用與解決方案,武漢昇騰人工智慧生態創新中心、智慧遙感開源生態聯盟、多模態人工智慧產業聯盟、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等組織相繼成立。

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建成與落地,可以說是AI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縮影。

為什麼荊楚大地會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優選地?

首先,疫後經濟振興和高質量發展,人工智慧是拉動增長的生力軍,成為湖北不能錯過的技術賽道與重要利好,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AI產業成為湖北的首要任務。

其次,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創新氛圍、人才生態、應用場景,這些既有優勢與人工智慧新技術的結合,是打造新時代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此外,湖北擁有華為、中信科等300多餘家人工智慧企業,機器人、無人駕駛、智慧安防等領域發展迅速,這些高科技產業叢集對算力需求越來越迫切,直接推動算力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

不難發現,透過人工智慧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帶動當地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武漢與湖北的選擇,已經成為全國重點城市的共同追求。

清華大學鄭緯民院士認為,人工智慧三駕馬車:資料、演算法、算力中,算力嚴重製約了我國AI領域的發展。

因此,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中,把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作為城市新型公共基礎設施來建設,由政府主導,像提供水電一樣,提供普惠的算力,也成為各大城市的一致選擇。

其中,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建成,也成為探尋人工智慧“中國體系”的一個範本。

覓制器之器:武漢與昇騰的精密對接

回顧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發展史會發現,真正讓人類不再靠點蠟燭照明、人人都能用的起電的人,其實不是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而是打造了規模化商業電網的塞繆爾·英薩爾。

相比小型發電機,大規模電網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透過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2.透過集中發電,最大程度發揮電站裝置的潛力;3.透過主動發現客戶的用電週期,幫助各行各業用上電、用好電。

類似的邏輯,也發生在新型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中。

建設一個技術領先、匹配市場需求、可靠可用可擴充套件的公共算力基礎設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挑戰是十分巨大的。

以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為例,就將湖北需求與昇騰計算產業,進行了精密的對接。

1.規劃與需求的對接。

大型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決策力、判斷力、預見性。需求出發,才能做好清晰合理的規劃。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建立,洞察到企業、高校和社會的現實需求,為了給大量組織提供普惠的AI算力,武漢率先啟動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建設。

各部門“謀定而快動”,根據“一中心四平臺”的建設理念,在建設計算中心的同時建立生態創新中心,對於入駐企業提供解決方案設計、AI應用開發(遷移)、上市聯合營銷等的全生命週期服務,幫助企業完成智慧化轉型。

2020年12月28日開工建設,於2021年5月31日建成並投入運營,核心建設週期僅5個月。上線6個月以來,算力供不應求,月平均使用率超過90%,目前已經超過100家企業入駐,也證明了這一基礎設施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2.基線與能力的對接。

作為支撐人工智慧產業的底座,最擔心的就是底層軟硬體能否安全、可靠、長期地支撐未來業務發展,自主可信,也成為算力基礎設施的基線。

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認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吸收了過去工業體系的教訓,在佈局上,從底層的計算硬體、人工智慧框架;中間的雲平臺;上層百花齊放的AI應用等,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考量。

昇騰也作為基礎軟硬體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的唯一共建單位,與湖北攜手打造武漢模式,探索中國體系。

目前,昇騰AI基礎軟硬體平臺,包括Atlas系列硬體、異構計算架構CANN、全場景AI框架昇思MindSpore、昇騰應用使能MindX以及AI一站式開發平臺ModelArts等,幫助相關產業夥伴和開發者高效使用AI能力。

2021年,昇騰AI平臺也在持續升級。華為開發者大會2021期間,MindSpore1.2正式釋出,成為國內首個支援千億引數大模型訓練的開源框架。9月25日的華為全聯接2021大會上,釋出了昇思MindSpore1.5和CANN5.0版本。

依託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算力,中科院自動化所訓練出全球首個三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武漢大學研發出全球首個遙感影像智慧解譯深度學習專用框架(武漢.LuojiaNet),並構建業界最大的遙感影像樣本資料集(武漢.LuojiaSet),這些先進的科研成果,也為湖北的AI產業集聚,奠定了基礎。

3.產業與生態的對接。

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難點是技術變化日新月異,企業、高校、人才需要持續跟進和支援,來不斷加深和迭代對技術的理解與應用。所以,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終點絕不僅僅是機房,生態必不可少。

武漢昇騰人工智慧生態創新中心,作為支援計算中心運營和創造產業價值的主體,就起到了重要的橋接作用,也開創性提出服務產業的“武漢模式”。除了對外提供公共算力服務之外,也承擔著應用創新孵化、產業集合發展、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任務。

而創新中心的背後,離不開昇騰AI產業的一系列能力支撐:

在產業扶持上,昇騰AI不斷將垂直場景打通,讓相關產業企業聯合在一起。5月的華為中國生態大會2021上,釋出了《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優秀案例集》,集結昇騰AI所賦能的10+個領域的優秀行業場景應用,為行業創新提供克洛狄的借鑑案例。7月的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2021),40餘家合作伙伴與華為共同釋出了昇騰智造、昇騰智城、昇騰智行、昇騰智巡四大行業解決方案,進一步加速AI應用落地。

同時,武漢昇騰人工智慧生態創新中心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服務,包括場景分析、方案設計、模型開發、應用開發、產品/解決方案上市、聯合營銷等,降低中小企業的開發門檻,加快創新應用孵化。目前,已經吸引了100+企業與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展開合作,並聯合孵化出50+解決方案。

4月24日-4月26日,華為開發者大會2021期間,正式啟動“昇騰眾智計劃”和“昇騰優才實習計劃”。其中,華為與55所全球高校的140多個團隊合作,開啟昇騰眾智計劃,支援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夥伴參與到昇騰AI基礎軟體的眾智開發中。同時,透過“智慧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專案”,把昇騰AI技術知識融入到高校計算機、人工智慧等相關理工科專業,已完成《昇騰AI處理器架構與程式設計》和《深度學習與MindSpore實踐》等數本合作教輔的編寫及出版。

因此,在人才培養上,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也聯合華為,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昇騰人才培養體系。其中,湖北省高校就承接了眾智計劃中160+運算元、25個模型、1項應用的合作任務。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也都積極參與智慧基座專案,2021年共開設105門課程,儲備老師75位,覆蓋16000多名學生,為AI產業培養出源源不斷的人才。

昇騰AI生態的能力,與湖北AI產業發展,如同齒輪一樣精密對接、緊密嵌合,構築起“政產學研用”完整的人工智慧產業服務體系,讓算力基礎設施變得牢固,實現AI技術和行業場景深度融合,讓人工智慧真正走入千行百業。

在路上:時代變局,啟動於此時此地此間

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2021會變成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武漢模式”的成功實踐,證明了“政產學研用”通力協作的可行性與價值空間,也讓昇騰AI基礎軟硬體平臺與產業界共同推動人工智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緊密咬合,成為城市轉型升級的“密碼”。

2021年12 月 18 日武漢召開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實驗工作推進座談會”上,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武漢作為人工智慧發展試驗區,在推動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發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且取得了突出成效,下一步將以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為試點,完善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建設。

目前,全國 20 省多個城市已經規劃或建設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支撐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提升城市科技競爭力,搶佔城市發展先機。

6月,“南京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和“江蘇昇騰人工智慧生態創新中心(南京)”重磅釋出。7月,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2021)上,大連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正式簽約;9月,西安未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上線;10月,成都昇騰人工智慧生態創新中心成立。10月底,2021數字經濟峰會暨新型智慧城市大會上,中原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正式投運。

一方面,各地的新型算力基礎設施,與昇騰AI產業的能力疊加,變成城市的公共設施及服務,向千千萬萬個行業與開發者開啟真實暢通的渠道,帶動當地區域的AI產業發展。

同時,基於昇騰AI生態的新型基礎設施,在全國範圍內被不斷點亮,“由點及面”,讓人工智慧與產業、科研的融合、共建、共享成為可能。

在9月25日的華為全聯接2021上,深圳、武漢、西安、成都等多個城市共同點亮“人工智慧算力網路”,支援模型、資料、應用在區域間的高效互通和可信流動。預計在2022年,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將會與深圳鵬城雲腦等節點的互聯互通,打造算力網路的核心節點。

可以預見,接下來人工智慧“中國體系”,也將迎來廣度、深度、高度的全面提升,實現1+1>2的AI產業增長。

一個生機盎然的“中國體系”,正在華夏大地上生長壯大。關於智慧時代的宏大想象,也有了一個真實而具體的前進方向。

當我們回顧武漢模式的成立、中國AI的一年行旅,會發現昇騰AI所醞釀的第一道風景線已經初現風采。而就在此時此地此間,人工智慧“中國體系”與昇騰AI產業蓬勃發展的相映成輝,並不是一種偶然。

2021,從昇騰AI與各大城市、產業夥伴的緊密擁抱中,我們能夠得到以下啟示。

1.不重新發明輪子。

人工智慧技術更新換代快,垂直場景需求多元化,企業與高校的創新智慧應該更多放在攻堅克難、應用落地上,不能耗費精力去重新發明輪子。所以,昇騰AI軟硬體平臺的基礎能力與技術佈局,也就成為區域產業應用創新的基石,更快更好地接入智慧時代。

2.可靠可信是前提。

既然要讓AI產業跑在既有的輪子上,那麼必須擁有足夠強的技術領先優勢、產品全覆蓋、解決方案可落地的能力,才能夠收穫當地政府與產業界的信任,昇騰AI的全棧領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極大提升了產業升級效率,支撐可靠可信的普惠AI。

3.志堅不畏事不成。

不能忽略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本身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武漢模式”的順利建構,與湖北省及武漢市領導、產學界人士的強大精神能量分不開,在戰略部署上勇於先人一步,在建設支援上不遺餘力,在技術創新上眾志成城,在產業合作上與華為等夥伴堅定站在一起,最終實現了“武漢速度”。武漢這座英雄之城,在人工智慧時代繼續書寫著自己的傳奇,與昇騰AI的開源開放、奮力突破不謀而合。

從武漢到全國,從技術到生態,從暢想到落地,昇騰AI產業已經與眾多城市整合在一起,成為智慧時代的高速履帶,轉型之路的親密戰友。這是2021年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最令我們期待的故事之一。

隨著人工智慧“中國體系”向前、向遠,抓住時代機遇的城市,正無限接近於未來。不禁想起一首詩:玉座臨新歲,朝盈萬國人。

經過了千百年的風雲變幻,終於,我們再一次引領了潮水的方向,不必“向外講求”,而是歡迎其他城市、其他國家來學習“中國體系”。回顧昇騰AI產業的2021,有理由相信,這一天或許會很快到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84975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