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的報告指出,全球升溫1.5℃有可能在未來20年內實現,未來升溫加速趨勢明顯,由此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已不可逆轉。各國必須加大溫室氣體的減排力度,以減緩升溫加速趨勢,同時亟須加大氣候適應工作的投資力度,以增強氣候韌性,降低氣候風險損失。中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顯著的國家之一,預計未來以乾旱、洪澇和風暴潮為主的氣候風險將不斷加劇,極大地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及糧食安全。面對嚴峻形勢,氣候適應行動刻不容緩。然而,在氣候變化適應工作涉及的諸多關鍵領域中,加強基礎設施的氣候韌性建設對規避氣候風險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尤為重要。

為此,本報告系統地對氣候風險以及相應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進行定義和分析,通過案例研究著重分析預測了寧夏、武漢和深圳三個地區未來面臨的農業乾旱、城市內澇和沿海風暴潮等典型氣候風險,發現未來三十年間,三個地區面臨的典型氣候風險呈加劇趨勢,需要加強相應基礎設施的氣候韌性建設。針對三個地區已經投入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本報告採用三重紅利(規避未來損失、經濟效益、社會環境效益)分析框架,系統地分析了農業節水灌溉設施、海綿城市和灰綠結合海堤的投資收益,發現每投資1元,未來30年共計可產生2~20元的收益 。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因地制宜地推廣寧夏、武漢、深圳三個地區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分別有助於在未來氣候變化加速的情境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降低城市內澇風險,抵抗風暴潮對沿海地區的侵襲。

通過文獻分析,本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氣候韌性基建面臨嚴重的資金供需不匹配問題,為提高中國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能力,未來五年內需要彌補近5000億元的年均資金缺口,亟須通過大量資金投入和有效的融資手段來緩解氣候韌性基建遇到的資金難題。結合國際經驗,報告提出寧夏、武漢、深圳三個地區可以通過韌性債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韌性影響力債券試點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基於以上分析,報告最後總結了未來推動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挑戰,並針對各項挑戰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