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程式碼能這麼值錢?
答案是:WWW之父蒂姆·伯納斯·李編寫的“網路創世紀”程式碼。
這些程式碼一共有9555行, 以NFT的形式被拍賣,起拍價是1000美元, 最後以540多萬美元成交,平均每行570多美元。
拋開NFT不談(其實我也不太懂),這9555行的程式碼確實價值千金。
因為它們實現了最早的HTML、HTTP和URL ,為人人都可以享受的網際網路鋪平了道路。
在WWW(全球資訊網)之前,網際網路主要侷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 使用起來不直觀,不方便。
WWW出現以後,尤其是Mosaic、網景、 IE等瀏覽器,一下子降低了網路使用的門檻: 只需要點選超連結就行 !
整個世界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麼偉大的發明,居然沒有出現在網際網路的發源地:美國。
美國發明瞭阿帕網,發明了TCP/IP, 發明了Unix作業系統、區域網、無線網、發明了telnet、ftp 、 smtp等各種各樣的新奇玩意兒,但就是沒想到World Wide Web。
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還是中國人的那句古話說得好:天時、地利、人和。
把萬物互聯起來的萌芽很早就出現在蒂姆·伯納斯·李的腦袋中,然後在歐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碰到了一個合適的機會,生根發芽了。
(蒂姆·伯納斯·李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做展示,用的就是他當年寫程式碼的NeXTcube計算機)
01幸運的時代
蒂姆·伯納斯·李出生於一個幸運的年代,小時候就可以輕易地得到一些基礎的電子元器件。
上小學的時候,他會買電磁鐵做繼電器做開關, 開始理解二進位制和儲存原理, 如果你看過《編碼》這本書,就會深刻地理解我在說什麼。
當簡單的電磁開關不能滿足他的時候,廉價的電晶體出現了, 蒂姆·伯納斯·李可以去替換繼電器,組建更加複雜的電路。
當邏輯電路越來越複雜,他hold不住的時候,微型晶片又適時出現了。
總之, 他這一代人循序漸進地經歷了簡易開關、電晶體和微型晶片的時代,而且熟知每種元件的工作原理,實在是太幸運了。
不像現在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外表極其漂亮、內部極其複雜的個人電腦, 很難搞懂內部的工作原理。
讓蒂姆·伯納斯·李以後與眾不同的是,他開始思考計算機的本質:擅長一步步地處理, 不擅長建立巧妙的聯絡。但是人類大腦卻可以輕鬆地實現這一點。
他小時候看過一本叫做《包羅永珍》(Enquire Within Upon Everything)的書,這本生活大百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裡邊充滿了各種資訊,每個條目都有詳細的索引,似乎就像現在的網際網路。
從《包羅永珍》到人類大腦建立隨意聯絡和進行協作的能力,這些想法就像一顆種子,在他的腦海中生根發芽。
02 幸運的工作
蒂姆·伯納斯·李畢業後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找了一份工作, 主要負責記錄一萬多名研究人員、他們的研究專案和計算機系統之間的關係,三種之間的關係經常出現臨時的變化。
蒂姆很興奮,因為這和他一直思考的問題不謀而合, 他寫了一個程式,專門來實現這種記錄。
CERN的人很喜歡用箭頭來畫出關係圖,所以蒂姆的程式自然也採用了這種模式,在工作人員和專案之間建立了表示關聯的連結, 蒂姆把這個軟體叫做Enquire ,向他小時候看過的書致敬。
在持續改進Enquire的過程中,蒂姆把CERN的人、專案、計算機之間的連結擴充套件到了全世界: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計算機中的資訊都能互聯起來,那將是一張價值多麼絕大的網路啊。
蒂姆無意中發現了實現這一夢想的簡單方法:超文字(HyperText),超文字是一個詞或者短語,裡邊包含這指向另外一個文件的連結。
當然只有超文字還是不夠的, 蒂姆需要:
1. 一種文件格式
用於表達電腦中的資訊,並且包含超連結,指向另外的文件
2. 兩個軟體
一個是伺服器端軟體, 能把電腦中的文件變成URL,釋出出來, 任何人都可以訪問
另外一個是桌面軟體, 可以檢視遠端電腦的URL所表示的文件
3. 一種協議
用於在桌面軟體和遠端電腦之間交換。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它們分別是HTML,Web 伺服器,瀏覽器和HTTP。
作為從小就把電腦玩得很溜的蒂姆,這幾個工具的開發難不住他,到1990年底, 他獨自一人完成了HTML、Web 伺服器、瀏覽器和HTTP,全球資訊網的雛形搭建起來。
03 走向世界
更讓人敬佩的是,CERN希望把蒂姆的發明申請專利, 蒂姆明確反對,他希望全球資訊網能快速傳播和發展,這就意味著它應該是免費的。
全球資訊網先是在歐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傳播,到了1991年12月,跨越大西洋,來到美國。
真正讓全球資訊網席捲世界的,是馬克·安德森開發的Mosaic瀏覽器, 這個瀏覽器安裝起來非常方便,還有個特別吸引人眼球的功能:支援影像。
隨後馬克·安德森又開發了更流行的網景瀏覽器,楊致遠推出Yahoo!
這引發了軟體巨頭微軟的恐慌,比爾蓋茲向全公司發郵件,要轉向網際網路,開發IE,和網景大戰。
網際網路的精彩拉開了大幕,重心又回到了美國。
04 WWW 的得與失
最後我們聊兩個有趣的話題,談談全球資訊網的得與失。
第一個是蒂姆認為全球資訊網應該是個協作和分享創意的地方,瀏覽器應該有個編輯工具,讓人們可以和網頁互動,並且貢獻內容。
所以當看到馬克·安德森的Mosaic把重點轉移向對圖片的支援的時候,蒂姆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可是Mosaic瀏覽器以及後續的網景、IE等瀏覽器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只提供瀏覽,不提供編輯功能
我們不知道如果全球資訊網按照蒂姆的規劃走下去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更有價值,但我個人覺得,現在的網際網路更加符合人性:大部分是消費者,小部分是生產者。
現在的部落格、微博、自媒體,wiki也算是部分完成了蒂姆的設想。
蒂姆的第二個決定則極其英明:如果我的網頁想連結到另外一個網站的話,不需要經過那個網站的同意就行。
如果沒有這一條規則,網際網路的發展絕對步履維艱。
超文字的發明人尼爾森對這一點提出了批判,他認為網際網路應該有雙向連線,這樣一個網站就可以知道有誰連線到了它那裡,就可以做版權管理, 內容生產者將可以計量連結的使用情況,向內容消費者進行自動的小額收費。
如今的情況是:內容聚合者(例如今日頭條)賺到的錢遠遠多於內容生產者(如頭條號), 如果尼爾森的想法能實現,數字內容的生產者將會非常高興,他們不必依賴大公司就能賺錢了。
但是雙向連線和小額收費都依賴中央協調,這肯定會導致網際網路難以快速傳播, 所以蒂姆拒絕了這個建議。
不過蒂姆一直在努力,推動W3C小額支付工作組,重新研究小額支付的協議,希望他能夠再次成功。
(完)
更多精彩技術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 “碼農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