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龐大的java體系中,spring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給每位開發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驚喜。我們都知道spring是建立和管理bean的工廠,它提供了多種定義bean的方式,能夠滿足我們日常工作中的多種業務場景。
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spring中有哪些方式可以定義bean?
我估計很多人會說出以下三種:
最近無意間獲得一份BAT大廠大佬寫的刷題筆記,一下子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越來越覺得演算法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了。
沒錯,但我想說的是以上三種方式只是開胃小菜,實際上spring的功能遠比你想象中更強大。
各位看官如果不信,請繼續往下看。
1. xml檔案配置bean
我們先從xml配置bean
開始,它是spring最早支援的方式。後來,隨著springboot
越來越受歡迎,該方法目前已經用得很少了,但我建議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
1.1 構造器
如果你之前有在bean.xml檔案中配置過bean的經歷,那麼對如下的配置肯定不會陌生:
<bean id="personService" class="com.sue.cache.service.test7.PersonService">
</bean>
這種方式是以前使用最多的方式,它預設使用了無參構造器建立bean。
當然我們還可以使用有參的構造器,通過<constructor-arg>
標籤來完成配置。
<bean id="personService" class="com.sue.cache.service.test7.PersonService">
<constructor-arg index="0" value="susan"></constructor-arg>
<constructor-arg index="1" ref="baseInfo"></constructor-arg>
</bean>
其中:
index
表示下標,從0開始。value
表示常量值ref
表示引用另一個bean
1.2 setter方法
除此之外,spring還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通過setter方法設定bean所需引數,這種方式耦合性相對較低,比有參構造器使用更為廣泛。
先定義Person實體:
@Data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它裡面包含:成員變數name和age,getter/setter方法。
然後在bean.xml檔案中配置bean時,加上<property>
標籤設定bean所需引數。
<bean id="person" class="com.sue.cache.service.test7.Person">
<property name="name" value="susan"></constructor-arg>
<property name="age" value="18"></constructor-arg>
</bean>
1.3 靜態工廠
這種方式的關鍵是需要定義一個工廠類,它裡面包含一個建立bean的靜態方法。例如:
public class SusanBeanFactory {
public static Person create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return new Person(name, age);
}
}
接下來定義Person類如下:
@AllArgsConstructor
@NoArgsConstructor
@Data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它裡面包含:成員變數name和age,getter/setter方法,無參構造器和全參構造器。
然後在bean.xml檔案中配置bean時,通過factory-method
引數指定靜態工廠方法,同時通過<constructor-arg>
設定相關引數。
<bean class="com.sue.cache.service.test7.SusanBeanFactory" factory-method="createPerson">
<constructor-arg index="0" value="susan"></constructor-arg>
<constructor-arg index="1" value="18"></constructor-arg>
</bean>
1.4 例項工廠方法
這種方式也需要定義一個工廠類,但裡面包含非靜態的建立bean的方法。
public class SusanBeanFactory {
public Person create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return new Person(name, age);
}
}
Person類跟上面一樣,就不多說了。
然後bean.xml檔案中配置bean時,需要先配置工廠bean。然後在配置例項bean時,通過factory-bean
引數指定該工廠bean的引用。
<bean id="susanBeanFactory" class="com.sue.cache.service.test7.SusanBeanFactory">
</bean>
<bean factory-bean="susanBeanFactory" factory-method="createPerson">
<constructor-arg index="0" value="susan"></constructor-arg>
<constructor-arg index="1" value="18"></constructor-arg>
</bean>
1.5 FactoryBea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上面的例項工廠方法每次都需要建立一個工廠類,不方面統一管理。
這時我們可以使用FactoryBean
介面。
public class UserFactoryBean implements FactoryBean<User> {
@Override
public User getObjec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new User();
}
@Override
public Class<?> getObjectType() {
return User.class;
}
}
在它的getObject
方法中可以實現我們自己的邏輯建立物件,並且在getObjectType
方法中我們可以定義物件的型別。
然後在bean.xml檔案中配置bean時,只需像普通的bean一樣配置即可。
<bean id="userFactoryBean" class="com.sue.async.service.UserFactoryBean">
</bean>
輕鬆搞定,so easy。
注意:getBean("userFactoryBean");獲取的是getObject方法中返回的物件。而getBean("&userFactoryBean");獲取的才是真正的UserFactoryBean物件。
我們通過上面五種方式,在bean.xml檔案中把bean配置好之後,spring就會自動掃描和解析相應的標籤,並且幫我們建立和例項化bean,然後放入spring容器中。
雖說基於xml檔案的方式配置bean,簡單而且非常靈活,比較適合一些小專案。但如果遇到比較複雜的專案,則需要配置大量的bean,而且bean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這樣久而久之會導致xml檔案迅速膨脹,非常不利於bean的管理。
2. Component註解
為了解決bean太多時,xml檔案過大,從而導致膨脹不好維護的問題。在spring2.5中開始支援:@Component
、@Repository
、@Service
、@Controller
等註解定義bean。
如果你有看過這些註解的原始碼的話,就會驚奇得發現:其實後三種註解也是@Component
。
@Component
系列註解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在bean.xml檔案中配置bean了,現在只用在類上加Component、Repository、Service、Controller,這四種註解中的任意一種,就能輕鬆完成bean的定義。
@Service
public class PersonService {
public String get() {
return "data";
}
}
其實,這四種註解在功能上沒有特別的區別,不過在業界有個不成文的約定:
- Controller 一般用在控制層
- Service 一般用在業務層
- Repository 一般用在資料層
- Component 一般用在公共元件上
太棒了,簡直一下子解放了我們的雙手。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通過這種@Component
掃描註解的方式定義bean的前提是:需要先配置掃描路徑。
目前常用的配置掃描路徑的方式如下:
- 在applicationContext.xml檔案中使用
<context:component-scan>
標籤。例如: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sue.cache" />
- 在springboot的啟動類上加上
@ComponentScan
註解,例如:
@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sue.cache")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pringApplicationBuilder(Application.class).web(WebApplicationType.SERVLET).run(args);
}
}
- 直接在
SpringBootApplication
註解上加,它支援ComponentScan功能:
@SpringBootApplication(scanBasePackages = "com.sue.cache")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pringApplicationBuilder(Application.class).web(WebApplicationType.SERVLET).run(args);
}
}
當然,如果你需要掃描的類跟springboot的入口類,在同一級或者子級的包下面,無需指定scanBasePackages
引數,spring預設會從入口類的同一級或者子級的包去找。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pringApplicationBuilder(Application.class).web(WebApplicationType.SERVLET).run(args);
}
}
此外,除了上述四種@Component
註解之外,springboot還增加了@RestController
註解,它是一種特殊的@Controller
註解,所以也是@Component
註解。
@RestController
還支援@ResponseBody
註解的功能,即將介面響應資料的格式自動轉換成json。
@Component
系列註解已經讓我們愛不釋手了,它目前是我們日常工作中最多的定義bean的方式。
3. JavaConfig
@Component
系列註解雖說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但是bean的建立過程完全交給spring容器來完成,我們沒辦法自己控制。
spring從3.0以後,開始支援JavaConfig的方式定義bean。它可以看做spring的配置檔案,但並非真正的配置檔案,我們需要通過編碼java程式碼的方式建立bean。例如: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Person person() {
return new Person();
}
}
在JavaConfig類上加@Configuration
註解,相當於配置了<beans>
標籤。而在方法上加@Bean
註解,相當於配置了<bean>
標籤。
此外,springboot還引入了一些列的@Conditional
註解,用來控制bean的建立。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uration {
@ConditionalOnClass(Country.class)
@Bean
public Person person() {
return new Person();
}
}
@ConditionalOnClass
註解的功能是當專案中存在Country類時,才例項化Person類。換句話說就是,如果專案中不存在Country類,就不例項化Person類。
這個功能非常有用,相當於一個開關控制著Person類,只有滿足一定條件才能例項化。
spring中使用比較多的Conditional還有:
- ConditionalOnBean
- ConditionalOnProperty
- ConditionalOnMissingClass
- ConditionalOnMissingBean
- ConditionalOnWebApplication
如果你對這些功能比較感興趣,可以看看《》,這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裡面做了更詳細的介紹。
下面用一張圖整體認識一下@Conditional家族:
nice,有了這些功能,我們終於可以告別麻煩的xml時代了。
4. Import註解
通過前面介紹的@Configuration和@Bean相結合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程式碼定義bean。但這種方式有一定的侷限性,它只能建立該類中定義的bean例項,不能建立其他類的bean例項,如果我們想建立其他類的bean例項該怎麼辦呢?
這時可以使用@Import
註解匯入。
4.1 普通類
spring4.2之後@Import
註解可以例項化普通類的bean例項。例如:
先定義了Role類:
@Data
public class Role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
接下來使用@Import註解匯入Role類:
@Import(Role.class)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 {
}
然後在呼叫的地方通過@Autowired
註解注入所需的bean。
@RequestMapping("/")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Role role;
@GetMapping("/test")
public String test() {
System.out.println(role);
return "test";
}
}
聰明的你可能會發現,我沒有在任何地方定義過Role的bean,但spring卻能自動建立該類的bean例項,這是為什麼呢?
這也許正是@Import
註解的強大之處。
此時,有些朋友可能會問:@Import
註解能定義單個類的bean,但如果有多個類需要定義bean該怎麼辦呢?
恭喜你,這是個好問題,因為@Import
註解也支援。
@Import({Role.class, User.class})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 {
}
甚至,如果你想偷懶,不想寫這種MyConfig
類,springboot也歡迎。
@Import({Role.class, User.class})
@SpringBootApplication(exclude = {DataSourceAutoConfiguration.class,
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AutoConfiguration.class})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pringApplicationBuilder(Application.class).web(WebApplicationType.SERVLET).run(args);
}
}
可以將@Import加到springboot的啟動類上。
這樣也能生效?
springboot的啟動類一般都會加@SpringBootApplication註解,該註解上加了@SpringBootConfiguration註解。
而@SpringBootConfiguration註解,上面又加了@Configuration註解
所以,springboot啟動類本身帶有@Configuration註解的功能。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4.2 Configuration類
上面介紹了@Import註解匯入普通類的方法,它同時也支援匯入Configuration類。
先定義一個Configuration類: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2 {
@Bean
public User user() {
return new User();
}
@Bean
public Role role() {
return new Role();
}
}
然後在另外一個Configuration類中引入前面的Configuration類:
@Import({MyConfig2.class})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 {
}
這種方式,如果MyConfig2類已經在spring指定的掃描目錄或者子目錄下,則MyConfig類會顯得有點多餘。因為MyConfig2類本身就是一個配置類,它裡面就能定義bean。
但如果MyConfig2類不在指定的spring掃描目錄或者子目錄下,則通過MyConfig類的匯入功能,也能把MyConfig2類識別成配置類。這就有點厲害了喔。
其實下面還有更高階的玩法。
swagger作為一個優秀的文件生成框架,在spring專案中越來越受歡迎。接下來,我們以swagger2為例,介紹一下它是如何匯入相關類的。
眾所周知,我們引入swagger相關jar包之後,只需要在springboot的啟動類上加上@EnableSwagger2
註解,就能開啟swagger的功能。
其中@EnableSwagger2註解中匯入了Swagger2DocumentationConfiguration類。
該類是一個Configuration類,它又匯入了另外兩個類:
- SpringfoxWebMvcConfiguration
- SwaggerCommonConfiguration
SpringfoxWebMvcConfiguration類又會匯入新的Configuration類,並且通過@ComponentScan註解掃描了一些其他的路徑。
SwaggerCommonConfiguration同樣也通過@ComponentScan註解掃描了一些額外的路徑。
如此一來,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EnableSwagger2
註解,就能輕鬆的匯入swagger所需的一系列bean,並且擁有swagger的功能。
還有什麼好說的,狂起點贊,簡直完美。
4.3 ImportSelector
上面提到的Configuration類,它的功能非常強大。但怎麼說呢,它不太適合加複雜的判斷條件,根據某些條件定義這些bean,根據另外的條件定義那些bean。
那麼,這種需求該怎麼實現呢?
這時就可以使用ImportSelector
介面了。
首先定義一個類實現ImportSelector
介面:
public class DataImportSelector implements ImportSelecto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lectImports(AnnotationMetadata importingClassMetadata) {
return new String[]{"com.sue.async.service.User", "com.sue.async.service.Role"};
}
}
重寫selectImports
方法,在該方法中指定需要定義bean的類名,注意要包含完整路徑,而非相對路徑。
然後在MyConfig類上@Import匯入這個類即可:
@Import({DataImportSelector.class})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 {
}
朋友們是不是又發現了一個新大陸?
不過,這個註解還有更牛逼的用途。
@EnableAutoConfiguration註解中匯入了AutoConfigurationImportSelector類,並且裡面包含系統引數名稱:spring.boot.enableautoconfiguration
。
AutoConfigurationImportSelector類實現了ImportSelector
介面。
並且重寫了selectImports
方法,該方法會根據某些註解去找所有需要建立bean的類名,然後返回這些類名。其中在查詢這些類名之前,先呼叫isEnabled方法,判斷是否需要繼續查詢。
該方法會根據ENABLED_OVERRIDE_PROPERTY的值來作為判斷條件。
而這個值就是spring.boot.enableautoconfiguration
。
換句話說,這裡能根據系統引數控制bean是否需要被例項化,優秀。
我個人認為實現ImportSelector介面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兩點:
- 把某個功能的相關類,可以放到一起,方面管理和維護。
- 重寫selectImports方法時,能夠根據條件判斷某些類是否需要被例項化,或者某個條件例項化這些bean,其他的條件例項化那些bean等。我們能夠非常靈活的定製化bean的例項化。
4.4 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
我們通過上面的這種方式,確實能夠非常靈活的自定義bean。
但它的自定義能力,還是有限的,它沒法自定義bean的名稱和作用域等屬性。
有需求,就有解決方案。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
介面的神奇之處。
先定義CustomImportSelector類實現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介面:
public class CustomImportSelector implements 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BeanDefinitions(AnnotationMetadata importingClassMetadata, BeanDefinitionRegistry registry) {
RootBeanDefinition role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Role.class);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role", roleBeanDefinition);
RootBeanDefinition user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User.class);
userBeanDefinition.setScope(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user", userBeanDefinition);
}
}
重寫registerBeanDefinitions
方法,在該方法中我們可以獲取BeanDefinitionRegistry
物件,通過它去註冊bean。不過在註冊bean之前,我們先要建立BeanDefinition物件,它裡面可以自定義bean的名稱、作用域等很多引數。
然後在MyConfig類上匯入上面的類:
@Import({CustomImportSelector.class})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 {
}
我們所熟悉的fegin功能,就是使用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介面實現的:
具體細節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找我私聊。
5. PostProcessor
除此之外,spring還提供了專門註冊bean的介面:BeanDefinitionRegistryPostProcessor
。
該介面的方法postProcessBeanDefinitionRegistry上有這樣一段描述:
修改應用程式上下文的內部bean定義登錄檔標準初始化。所有常規bean定義都將被載入,但是還沒有bean被例項化。這允許進一步新增在下一個後處理階段開始之前定義bean。
如果用這個介面來定義bean,我們要做的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只需定義一個類實現BeanDefinitionRegistryPostProcessor
介面。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RegistryPostProcessor implements BeanDefinitionRegistryPos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postProcessBeanDefinitionRegistry(BeanDefinitionRegistry registry) throws BeansException {
RootBeanDefinition role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Role.class);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role", roleBeanDefinition);
RootBeanDefinition user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User.class);
userBeanDefinition.setScope(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user", userBeanDefini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postProcessBeanFactory(ConfigurableListableBeanFactory beanFactory) throws BeansException {
}
}
重寫postProcessBeanDefinitionRegistry
方法,在該方法中能夠獲取BeanDefinitionRegistry
物件,它負責bean的註冊工作。
不過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裡面還多了一個postProcessBeanFactory
方法,沒有做任何實現。
這個方法其實是它的父介面:BeanFactoryPostProcessor
裡的方法。
在應用程式上下文的標準bean工廠之後修改其內部bean工廠初始化。所有bean定義都已載入,但沒有bean將被例項化。這允許重寫或新增屬性甚至可以初始化bean。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PostProcessor implements BeanFactoryPos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postProcessBeanFactory(ConfigurableListableBeanFactory beanFactory) throws BeansException {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 registry =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beanFactory;
RootBeanDefinition role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Role.class);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role", roleBeanDefinition);
RootBeanDefinition user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User.class);
userBeanDefinition.setScope(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user", userBeanDefinition);
}
}
既然這兩個介面都能註冊bean,那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 BeanDefinitionRegistryPostProcessor 更側重於bean的註冊
- BeanFactoryPostProcessor 更側重於對已經註冊的bean的屬性進行修改,雖然也可以註冊bean。
此時,有些朋友可能會問:既然拿到BeanDefinitionRegistry物件就能註冊bean,那通過BeanFactoryAware的方式是不是也能註冊bean呢?
從下面這張圖能夠看出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就實現了BeanDefinitionRegistry介面。
這樣一來,我們如果能夠獲取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物件的例項,然後呼叫它的註冊方法,不就可以註冊bean了?
說時遲那時快,定義一個類實現BeanFactoryAware
介面:
@Component
public class BeanFactoryRegistry implements BeanFactoryAware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BeanFactory(BeanFactory beanFactory) throws BeansException {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 registry =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 beanFactory;
RootBeanDefinition root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User.class);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user", rootBeanDefinition);
RootBeanDefinition user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User.class);
userBeanDefinition.setScope(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user", userBeanDefinition);
}
}
重寫setBeanFactory
方法,在該方法中能夠獲取BeanFactory物件,它能夠強制轉換成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物件,然後通過該物件的例項註冊bean。
當你滿懷喜悅的執行專案時,發現竟然報錯了:
為什麼會報錯?
spring中bean的建立過程順序大致如下:
BeanFactoryAware
介面是在bean建立成功,並且完成依賴注入之後,在真正初始化之前才被呼叫的。在這個時候去註冊bean意義不大,因為這個介面是給我們獲取bean的,並不建議去註冊bean,會引發很多問題。
最近無意間獲得一份BAT大廠大佬寫的刷題筆記,一下子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越來越覺得演算法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了。
此外,ApplicationContextRegistry和ApplicationListener介面也有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他們獲取bean,但不建議用它們註冊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