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我走過了程式設計師的前五年。一路風雨泥濘,前方陽光正好。

why技術發表於2021-07-05

你好呀,我是why。

前幾天看到大學母校的一篇公眾號文章推送,文章摘要寫的是“僅以此片獻給2021屆畢業學子”。

那一刻我才恍惚到:哦,距離我離開校門,喊出那句“混不好我就不回來了”的那天,已經過去五年了,白駒過隙。

其實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我馬上就是一個有五年工作經驗的程式設計師了。

只是那個時候覺得還不算,差一天一個月一個時辰都不算是五年。

都說程式設計師的三道坎,分別是 3 年,5 年和 35 歲的時候。

前兩道坎,不管邁的怎麼樣,我都算是經過了。

再回首,發現五年時間,足以讓一個人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是一直在思路自己怎麼回顧一下這五年,輸出一點什麼東西。但是思來想去,也找不到合適的角度,怎麼寫都感覺是空談大道理,於是遲遲沒有動筆。

但是看到這個推送的時候,我知道,時間到了。

雖然還是沒有好的行文思路,於是所幸拋開什麼文章結構、寫作手法。天馬行空,憑藉記憶寫下此文,以紀念我成為程式設計師的前五年,和我身上的“翻天覆地”。

不想講大道理,也和技術相關不多,僅做過往經歷上的記錄。

可以理解為我矯情的、賣慘的、回憶錄般的、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

根據我的過往經歷,分為兩大段去行文:三年北京,兩年成都。

三年北京

我曾經說過,當年我去北京,完全是出於偶然、盲目和不明所以的悲壯感。

讓我萌發了想要去北京發展的原因是我大四實習的時候,一個帶著我的哥們,有一天下班了,他邀請我去家裡吃飯。

酒過三巡,氣氛熱烈,他喊出了那句,時隔六年,我還記憶清晰的話,他說:

這個專案做完後,我要去深圳了。每一個程式設計師都應該有一個北上廣的夢想。

那一年,我 21 歲,很容易就被“夢想”這個詞給煽動起情緒。

從那時起,“北上廣”就時不時的從內心的某個地方蹦進了腦海中,特別是在深夜輾轉反側的時候。

至於到底是去北上廣中的哪一個,對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肯定會走出去,不會留在成都。

而我最終選擇了北京的原因也僅僅是因為那邊有認識的朋友,且大家談到“北漂”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悲壯的情緒。

當學生的時候就喜歡做一些明知山有虎的事情,但是為了這一份不明所以的悲壯感,我選擇了偏向虎山行:

在去北京之前,還有一個小插曲。

計劃的是 6 月下旬結束實習,所以月初的時候就給公司提前說了一下。

當時我是在做一個外包專案,在甲方駐地開發,除了我之後組裡面還有其他三個開發人員。

說是甲方,其實也就是一個轉包方而已。

一天晚上,甲方的領導人找到我,說:

聽說你要離職了,挺可惜的,我覺得你能力挺不錯的,甚至可以主導其他幾個開發人員。本來我是想推薦你做這個小組的 leader 的,等這個專案結束後,你也畢業了,可以到我們公司來就職。我希望你能留下來。

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說真的,我還記得當時的感受,有一絲絲的飄飄然,覺得自己真厲害。

然後我還把這份認可告訴了另外一個朋友,他給我說:

你就是一個還沒畢業的實習生,你自己掂量掂量,你何德何能去領導別人?這麼明顯的畫餅你沒看出來?專案還沒完工,別人只是想保住他的專案進度而已。

那一瞬間我才恍然大悟起來。第一次被畫餅的經歷,對那時還沒有真正步入社會的我,有非常的教育意義,算是步入社會之前的一個警鐘。

在我人生的前二十二年,我從來沒來過北京。

第一次站在首都機場的航站樓的那一年,我 22 歲。

是一個二本出來的、剛畢業的、有幾個月外包經歷的、沒有任何內推渠道的、在網上海投簡歷的、對未來沒有任何規劃的求職者。

在去北京之前其實我就通過各種招聘網站約面試。

我去翻了那個時候的郵件記錄,其實我通過郵件發了很多份簡歷出去,這是部分的截圖:

現在去看這些郵件,真的會覺得那時候的自己很傻,很天真,很學生氣,甚至我都替看到郵件的人感到尷尬。

因為郵件內容基本上是這樣的:

一個懷揣著北上廣夢想的 Java 程式設計師,這落款,簡直不提了。尷尬的我腳指頭都扣緊了。

一看就是學生時代乾的事兒,老是把夢想掛在嘴邊,還自以為一副“此話一出,四座皆驚”的感覺。

五年後再次看到這些郵件,除外尷尬之外,我還能感到一絲絲的欣慰。

要是沒有當年這股無知者無畏的勁兒,也就沒有後面什麼事兒了。

給大家看一下,我當年的簡歷中的一部分內容,真的,看的我尷尬癌都快犯了:

個人技能那裡,把“開源技術”寫成“來源技術”就不說了。專案經歷一看就是屬於那種政府外包的管理後臺類專案,毫無技術深度可言。

最搞笑的是獲獎經歷一欄。

我都不知道自己哪裡來的臉把“乙等、丙等獎學金”寫到簡歷上。

哪裡來的臉把“三好學生”寫到簡歷上,還特麼加粗了。

哪裡來的臉把“軍訓優秀學員”、“黨校優秀學員”、“優秀學生幹部”、“徵文演講比賽”、“職業規劃大賽”這些面試官看了都要強行忍著不笑的東西寫上去。

最後的自我評價我就不說了,沒有一個字有用。

我就拿著這份現在看起來毫無亮點的簡歷,在北京面試了 9 家不知名小公司。

其實當時的面試題我也做了一個記錄,回看了一下,當年我遇到的那些面試題,真的比現在的八股文還簡單很多。

從這個側面我也能直觀的感受到,這兩年的門檻確實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最後,居然有 4 家公司面到了談 offer 階段。

這 4 家公司給出的薪資分別是:4k、6k、6.3k、7k。

我選擇了 7k 這家。

這是我從郵件裡面翻到的錄用通知書:

收到這個 offer 的時候我簡直太開心了。當晚我就回顧了整個找工作的過程,還洋洋灑灑的寫下了九點經驗,分享到朋友圈:

1、前幾家面試都是總結經驗。
2、對於面試官的問題,如果知道一點,但是又不是十分確定的話,回答之前一定要說:“這個問題我不是十分確定,但是我記得好像是這樣的...”。之類的話。
3、問你期望薪資的時候,一定要給個確切的數,不要給範圍。你說6K到8K,那麼公司一定只會給你6K。你可以回答說:我的期望薪資是7K,或者說:我的期望薪資是不低於7K。
4、面試過程中的禮貌問題,這個我覺得沒啥說的。面試官進來的時候,你至少得站起來吧,等他坐下了你再坐下吧。
5、多面試幾家你就會發現,其實面試內容都大同小異,沒啥特別的地方。
6、有時候一天有兩個面試,有時候一天一個面試都沒有。沒有面試的時候,記得自己還是要繼續學習。敲敲簡單的程式碼什麼的。
7、如果沒到彈盡糧絕的時候,建議還是不要對自己的工作將就。不要找了幾周發現有個公司要你了,但是你不是特別滿意,也不是特別不喜歡。我建議還是再堅持一下,再找找,儘量不將就。如果溫飽都有問題了的話,那是另外一說。
8、如果在網站上面投遞了簡歷,有公司沒有給你電話聯絡,問你什麼時候有時間面試。就直接給你安排了面試時間的,我的建議是不用去面試。這樣的公司,根本就是耍流氓。
9、不要怕,給自己打氣。在心中默唸:不要慫,要剛起來,老子技術在身!不要慫!

看到最後一條的時候,我都搖頭式的笑了:

哪有什麼技術啊,整個就是無知無畏的狀態。

這家公司給出的 7k,其實就是我去北京之前的最低的期望薪資。

而當時你讓我放開了想,往大了想,我也就能想到一個 10k 的上限,自己有幾斤幾兩,還是比較清楚的。

為什麼下限是 7k 呢?

因為我在成都實習的時候一個月 3.5k,日子已經過的滋潤的不行。對於北京的生活沒有任何概念,所以想著翻個倍應該就差不多了吧。

事實證明我真的是太天真了,居然忽略了北京生存的第一大開銷:房租。

幸運的是,剛好這家公司提供宿舍,剛好我入職的時候還有一個床位,在宿舍裡面一住就是兩年。

而每個月只需要從工資裡面扣 500 元錢就可以,讓我極大的節約了房租這筆開銷。

刨去所有的扣除項之後,我試用期到手的工資是 3978 元,試用期之後到手的工資是 5163 元,且這樣的收入持續了一年多的一段時間。

我是 2016 年 8 月 1 日入職的,我一直有記賬的習慣,我翻看了那幾天的記賬記錄。

8 月 1 日,午飯花了 18 元,我記得那天中午是和另外一個一起入職的同事吃的黃燜雞、

8 月 2 日在網上買了一個床單,在床單到之前,我都是直接睡在床墊上。上網費是宿舍平攤的網費。

8 月 4 日我去附近的超市買了一個巨大的盆子,因為沒有洗衣機,得要一個大一點的容器洗衣服。順便買了一些打掃宿舍衛生的清潔用品。

我翻看了很多很多的記賬記錄,每一筆賬我都記錄了下來,甚至包括一根一塊錢的雪糕。

上面記錄的每一筆支出,都是我在北京用力生活過的見證。

我還記得我曾經去衚衕口的蔬菜店買菜,煮麵吃。

3 個蕃茄,8 塊錢,我覺得好貴啊,我甚至想放一個回去,但是礙於面子,還是買了下來。

於是在手機便籤裡面狠狠的記錄了一下:

當時記錄這個心態我都記得很清楚:為的是體現北京的物價真貴。

但是呢,其實我後來發現,8 元錢買 3 個蕃茄並不算貴,只是對於那個時候我很貴而已。

我也翻到了那天的記賬記錄,在記賬 APP 上記賬的時間是 19 點 51 分,在手機便籤裡面記錄的時間是 19 點 56 分:

中間的 5 分鐘,我都在想一個事情:

我自己買菜、買面煮飯吃,就是為了省錢,但是為什麼 3 個蕃茄就要了 8 元錢呢?這是為什麼呢?

捨不得花錢,但是也存不下來錢,就是那個時候的常態。

我看了一下 2016 年一整年,到年底的時候,我結餘了 12975.09 元:

這 12975.09 元中還包含我去北京的那一天身上的 6544 元。

8 月 1 日參加工作,也就是在北京工作了 5 個月,我存下了 6431 元。而這 6431 元中,還有 5880 元屬於公積金。

是的,公積金我也記賬了,雖然這個錢我取不出來。

也就是說,在我沒有亂用錢,甚至每用一筆都是深思熟慮的情況下,我 5 個月存了 552 元的現金。

當時最害怕聽見的訊息,就是有朋友來北京了,見個面吧。

那份侷促感、窘迫感,讓我和別人待在一起的時候,手足無措。

好在這樣的時刻並不多。

在北京的時候,早期雖然物質生活確實貧瘠,但是技術能力真的是提升了不少。

前面的簡歷你也看到了,上面其實沒有啥亮點的地方,基本上就和一張白紙相差不大。

所以我特別珍惜那份工作,特別害怕自己過不了試用期。在工作上就會非常努力的去學習,如飢似渴般的去看,去學。

住的地方離公司很近,我一般晚上走的比較晚,因為可以享受公司的電腦和空調。回到宿舍後也會學到很晚,熬夜的習慣大概就從那個時候慢慢的養成了。

因為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技術知識儲備不夠,帶來的結果就是常常拿著一個需求不知道如何下手。

每寫一行程式碼,都是膽戰心驚,步履維艱。

記得我第一個需求就是寫一個分頁查詢,但是學藝不精,還帶了個 BUG 上去,這就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生產 BUG。

好在當時的同事對我都非常好,我特別感謝他們,在工作上給我指點了很多。我當時每天都有很多的問題,他們就不厭其煩的給我講業務流程和系統邏輯。

而對於新入職的我來說,瞭解自己所在組的系統流程,比去亡羊補牢似的去學技術優先順序更高。

為了瞭解系統流程,我把當時參與的幾個系統的程式碼看了好幾遍。

第一遍,在紙上畫流程圖,先畫主流程,有個主體認知。

第二遍,再畫分支細節,瞭解裡面的支線任務。

第三遍,最後把整體和分支融合在一起。

當時也不知道有線上畫的地方,就畫在本子上了,畫完之後把那張紙撕下來。沒事就拿出看看,發現不對的地方還會修改一下。

最後,除了我,應該是沒人能看懂我的那幾頁紙是幹啥的。

再後來我參與對接的第一個渠道是微信支付。

他們的互動流程對於當時完全沒有經驗的我來說還是太複雜了,同事給我講了好幾次,我都沒有完全消化下來,已經超出我能力範圍之外了。

當時帶我的同事,給予了我極大的幫助,他拿著紙和筆在本子上一步一步的給我畫流程,每畫一步就講為啥是這樣做的,資料是怎麼流轉的、異常後是怎麼被處理的。

我驚訝於他能把整個流程默畫下來。

於是我就先硬背,管它懂不懂的,我先把互動圖背下來,我也默畫幾遍。邊畫邊給自己講為啥,說不出或者比較含糊的地方就去看程式碼,去網上查,去問。

反正就靠這些笨方法,挺過了試用期。

2016 年,印象比較深的還是那個國慶,也是參加工作的第三個月開始。

我沒有回家,一個人窩在宿舍裡面,七天時間,第一次完完整整的看完了一本技術書《深入理解Java虛擬機器》。

那個時候的我完全駕馭不住書裡面的內容,但是我會越看越興奮,因為裡面全是我不知道的,但是又隱隱約約覺得很厲害的知識點。

國慶過完了,書也通讀了一遍。

知識點,是一個沒記下來。但是它為我開啟了一扇門:哦,原來,Java 裡面還有個叫 JVM 的東西,幫我們做了這麼多事呢?

是的,2016 年 10 月,我才第一次摸到了 JVM 的樣子。在之前的實習和麵試過程中,JVM 這三個字,似乎都不曾出現過。

有類似感受的,還有現在瞭解的比較多的 Dubbo。

當 Dubbo 第一次出現在我的視野中的時候,我都驚呆了。

當時我不懂,尋求同事的幫助,他在我的電腦上一頓操作之後,啟動 A 服務的測試用例後,斷點居然在 B 服務的程式碼中停下來了。

說真的,當程式停在斷點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神遺啊,這個東西已經超出我有限的認知範圍內了,得趕緊學一下。

雖然不懂,但是我會複製貼上啊,看別人是這樣配置的,於是粘一份出來,稍微改改也能用。

而為什麼能用?

我不知道。

所以暗下決心,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我記得當時鼓搗了好一陣,但還是隻學了一些皮毛。

自己嘗試過去看原始碼,每次都像個無頭蒼蠅在原始碼裡面亂撞,漸漸的就對原始碼產生了牴觸情緒,所以也沒學到什麼精髓的東西。

不只是 2016 年,其實一直到 2018 年,在工作的前兩年半的時間,我自我感覺都是處於一個比較高效的學習狀態下,自己的成長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從最開始的做一些簡單的“髒活累活”、一些別人已經分析完成需求,我只需要按照需求上的一二三四點寫程式碼就行,到後來也慢慢的能參與到一些比較複雜的需求開發中去。

恰好,在我加入公司的第二年,公司引來了一波快速增長,交易量每天都在蹭蹭蹭的漲。

我的技術能力也就隨著公司一起成長了一波,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生產事故,也算是被千錘百煉過。

記得那一年,每週的上線日,為了把對交易系統的影響減低到最小,都會選擇在低峰期上線。

我們交易系統每次上線都會選擇在 22 點以後,後來交易量越來越大,有一段時間就是 23 點以後上線。

聽到這個上線時間你是不是就頭疼?

但是我當時一點都不覺得,我甚至還很期待每次的上線。

小公司的好處就是啥都能讓你乾點,所以我當時開發也要肩負上線的任務。根本就沒有什麼災備、切流的操作,處於系統上線的蠻荒時代,完全沒有自動化工具,就是人工登入上伺服器滾動更新。藉此機會也算是把 Linux 玩了個皮毛,對於後面做開發是勉強夠用了。

上線時,除了開發之外,測試也需要留下來做好上線後的迴歸測試。

我參與開發的系統屬於交易組中的核心繫統之一,巔峰時期承擔著公司大概 80% 的交易量,所以是測試總監直接負責測試我們的系統。

我、另外一個開發(類似於我的導師的身份,就是給我畫圖的同事)、一個測試總監、後來又招進來一個小夥子,就組成了上線小分隊。

每次上線之前,我們都會一起在附近的小館子吃一頓,吃一個多小時的樣子,吃完回去上線。

在飯桌上,我們基本上無所不談,我從另外幾位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我們也從同事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也是在那個時候學會了喝白酒,寫到這裡的時候我特別懷念彼時的大盤雞、燒烤串和小海鮮。

在北京的前兩年,我主要是渡過了一個技術小白入門階段。

而且還完成了一個學習方式的轉變。

從最開始,想要學點什麼東西的時候就首先想要找到對應的視訊,到後面的優先看質量高的部落格、文章、書籍、官網。

從視訊,到文章,一個簡單的轉變,學習效率整體提升了起來。

當然我不是說看視訊學習不好,只是我覺得我之前太依賴看視訊學習了,已經形成了固化思維。

而看文章,打破了我的這種固化思維。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 2018 年中旬的時候。

在說 2018 年中旬之前,先聊聊 2017 和 2018 這兩年的收入情況吧。

首先 2017 年的時候,那一年我 23 歲,工資從 7k 到 10k 了。

當時特別開心,第一時間就給家裡報喜了。

我的天哪,10K 啊,這可是一萬塊錢啊,我也可以拿到一萬塊錢了啊!

這是我記錄的 2017 年一整年的財務情況:

也許你看不懂這個表格,沒關係,我解讀一下。

10:代表的是每月10號的時候預期有多少錢。
底:代表的是每月月底的時候預期有多少錢。
底實:代表的是每月月底的時候實際有多少錢。
10剩:代表的是每月10號的時候實際有多少錢。
10盈:代表的是每月10號超出預期多少錢。
底盈:代表的是每月月底超出預期多少錢。

所以看錶格,2017 年整年,我從 4 月份就開始規劃自己的收入。

因為那一年,到年底的時候,我想存下來 53000 元錢。

實際呢,一年省吃儉用,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存下了 47374 元,和既定目標還是有點差距。

再往後的 2018 年,其實也差不太多,工資也漲了,每個月到手能有 10K 了。

具體的資金積累過程就不貼圖了,就看結餘:

是的,2018 年打了一年工,到年底還結餘了一個負數出來。

因為這一年,女朋友在成都搖到號了,於是我們就買房上車了,完完全全的掏空了自己。

以前讀大學的時候,父母問我:要不要在成都按揭一套房子呀,我們給你出錢。

然後我說:不了不了,以後都不一定留在成都發展呢,買了可能用不上。

其實我當時更真實一點的想法是不想用父母的錢給自己買房子,就想著:買房,那必須得是自己的錢啊,自力更生幹出一套房來,這事才像是我做的事兒。

我現在真想抽自己兩巴掌。

結果呢,買房還是靠雙方父母資助了一下,和當年比起來,房價還特麼漲了不少,你說這事兒乾的。

買房的時候我把自己身上的儲蓄全部都掏空了,就給自己留了幾千塊錢。

那一年女朋友還在讀研究生,所以沒有公積金貸款,只能商貸。

商貸了 100w,後來一算貸款方式,等額本金比等額本息節約了 22w 的樣子,相當於一輛車了啊。

一咬牙一跺腳,選了等額本金,一個月還 7k 多。

嗯,就是我剛剛去北京的時候一個月的工資。

買房的時候自己沒出多少錢,還房貸那必須得自己全權負責啊。

所以,2018 年幹完之後,還欠了 3000 多元,應該是欠在了花唄裡面。

一個月到手 10k 出頭,還房貸 7K,還剩下 3k ,理所當然的又回到了月光的狀態,但是開心啊,畢竟把錢拿出去交房貸,比存在自己手裡踏實多了。

後期由於公司不提供宿舍了,我和同事一起租了一個隔斷,房租一個月 3k,一人出 1.5k。

所以,如果你還記得我之前寫的關於那盒酸奶的故事,你就知道為什麼我為了一盒酸奶,進行了強烈的心理掙扎。

之前寫的,搬運一下:

關於生活方面,最開始的時候,我在北京基本上每個月收支平衡。
我每週逛一次永輝超市。有一次我看見一個酸奶,感覺特別好喝,我特別想買,但是它超出了我的預算。
其實沒有超多少,但是就是超了,那我就覺得不划算。
以後的每次逛超市,我都要去看一眼,那個酸奶有沒有打折,很遺憾,每次都沒有。
一直到有一次我漲工資了,漲了很多。
發完工資的那個週末,我終於買了那個酸奶,喝了一下,真的很好喝。
但是那個週末的再下一個週末,我的房貸批下來了。
我每個月又要開始還房貸了。
之後,我再也沒有喝過那個酸奶。也沒有去關注過它的價格。
我不知道你這輩子有沒有為別人拼過命。
但是我為了那個酸奶,是經歷過強烈的心靈掙扎。
後來,每當我在北京感到艱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個酸奶,它能激勵我前進。

寒來暑往,時間很快來到了下一個時間節點。

2018 年中旬,那一年我 24 歲。

我所在的交易組面臨了一次拆分,我的領導被委以重任,去開拓新的業務條線。

他找我面談了一次:願不願意跟著我幹,我從組裡面帶不走幾個人,但是我想帶著你走。你要同意我就去跟領導申請。

我想著交易也幹了這麼長時間了,感覺沒啥挑戰了,而且本來我們私交也是非常不錯,於是我跟著他去了新的業務條線。

如果說在北京的前兩年我的貴人是給我耐心畫圖的同事,後一年我的貴人就是帶著我去新業務線的領導。

在這條全新的業務線上,他非常信任我,並給了我很大的發揮空間。

從需求分析、到系統設計、再到設計落地,讓我全程跟進並主導開發,這是一個真正的從 0 到 1 的過程。

同時專案組人手不夠,面試招人,讓我做一面面試官,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面了很多人,有了寶貴的做面試官的經歷。

那段時間,真的是有很多事情在等著你去做,去解決,而且優先順序都很高,所以晚上加班、週末加班那是常有的事兒。

由於我和領導住的也比較近,經常坐他車回家,我們在車上從來都心照不宣的不聊工作的事兒,就天南地北的扯淡。

一次聊天中,他知道了我的困境,得知我快要給不起房貸的時候,他直接轉了我一筆錢,說:先拿著用,不著急還。

新業務線上,我當時對接的是跨境電商,有時候出問題了,早上 4 點多就得爬起來解決問題。

說不累那是假的,但是看著一整套系統從 0 到 1 ,慢慢的完善起來了,是感覺真的值得。

就是這段經歷,讓我的技術能力和綜合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較大的提升。

也是這段經歷,給予了我面試時,面對面試官的自信心。

以上大概就是我在北京三年的經歷。

我非常感謝我在北京遇到的公司、遇到的人,這三年真的是我技術突飛猛進的三年。

但是我一點都不感謝我在北京的這一段整體來說沒錢的、窘迫的、苦難的經歷,我再也不想有這樣的經歷。

但是我會記住它,如果以後的人生中出現了變數,讓我不得不再次過上這樣的生活,我會覺得曾經經歷過,所以這一次也不算什麼。

在之前的文章裡面為什麼我莫名其妙的說了“記住苦難,而不要感謝苦難”這樣的話,是因為當時其實我也正在寫著這篇文章:

離開北京的那一天,是我 25 歲生日。

離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女朋友畢業了,她留在了成都工作。

當年她找工作的時候問我:要不我也來北京工作吧?

我想了想:算了吧,成都挺好的。我到時候也回來。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2018 年的國慶我回了一趟成都,某個晚上在酒店和朋友一起喝酒,我喝的伶仃大醉,不省人事。

送走了朋友後,女朋友說我哭的稀里嘩啦的,說著一些她聽不懂的話。

於是她給我錄了下來。

第二天起來我完全不記得這些事,然後她把視訊拿給我看。

都哭的有點抽抽了,我也聽不清楚在說什麼,但是期間她問了我一個問題:這幾年你在北京過的開心嗎?

我回答到:不開心啊,我不開心啊。

“為什麼不開心呢?”

“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其實我也不是覺得那時的日子過的很苦,只是突然被問起來:開不開心或者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兒。

我真就想半天也答不上來。

我看著視訊裡面的那個我不認識的潛意識的“我”,潛意識說他不開心,那一定是不開心了。

就這事,其實就埋下了我想要回成都的種子。

走之前我去了一個地方。

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北京西單的那一架天橋。

這是我在北京的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橋下車水馬龍,橋上人來人往,周遭就是花花世界,放眼望去全是燈紅酒綠。

但是沒有一輛車、一個人、一朵花、一盞燈和我有關,那一刻的心情和思想是極其複雜和跳躍的。

關於背井離鄉、關於觸手可及、關於一無所有、關於依無所依、關於顛倒夢想、關於無數的遠方。

我離開的時候特意又去了一次,特意選的晚上。

那天我就站在橋上,想起了三年前剛剛來的時候自己,和彼時站在橋上的自己,在生活上雖然一直貧瘠,但是在技術上算是羽翼漸滿,自己撲騰撲騰也算是能飛走了。

於是,喝完最後一場酒,和最後一個人用力擁抱之後,我收起了行囊,離開了北京。

兩年成都

回到成都之後,女朋友也參加工作了,因為是兩個人一起掙錢,且成都的物價相對友好一點,首先的感覺就是生活不必那麼拮据了,再也不會因為一盒酸奶而糾結那麼長的時間了。

但是我們還是保持著記賬的習慣,每個月我們都會一起對一次賬,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並一起規劃這筆錢怎麼用的感覺,挺好的。

就感覺日子挺有奔頭的。

日子過的蒸蒸日上,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很具象感覺。

第一件讓我覺得幸福度很高的事情就是 1900 元就能租一個 60 平的一室一廳,而且小區就在地鐵門口,早上上班從床上到工位只需要 15 分鐘的時間。

在租房期間,我們的房子也交房了,慢慢的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裝修。

雖然是精裝交付,但是還有很多需要改造的地方。

在裝修之前,我們預計裝修的總價控制在 10w 上下,雖然最後還是略微的超出了預算,但是沒有找家裡要過錢,最後裝修出來的樣子,也和我們想象中的樣子相差不大,兩個人住舒適度很高。

裝修期間,我們基本上每個週末都會跑過來看看施工進度,看著家裡一點點的變的完善起來,內心都會默默的覺得,這幾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不得不說,房子這東西,真的會讓人有歸屬感,待在裡面的時候會有一種自在和踏實的感覺。

和北京比起來,成都讓我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味道。

而我十分的清楚,我能品味出這一絲生活的味道,是因為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都在掙錢,有著一致的目標,在經濟上可以不必那麼拮据了。

除了生活上的轉變,還有個轉變是在於學習上。

在北京的三年,讓我從一個小白開發,一磚一瓦的慢慢建立起了基於 Java 生態的知識框架。

三年的時間,足以形成技術體系。

但是我在離職之後,第一次認真的審視了自己的這套體系。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感覺要學的東西還是很多,但是學不進去東西了。心態已經從之前的“不管有沒有用,先學了再說”,轉變為了“等需要用的時候再學吧”。

這樣的轉變的原因是在於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一套適用於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要學新東西的時候,拿著過往的經驗往上套就行了。

這點確實沒錯,工作了幾年的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

但是我忽略了一個事實:不管多麼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到落地的時候都是需要時間的洗禮的。

我掌握了方法,卻忽略了時間。而忽略時間帶來的問題就是真的要用的時候,再去學,時間上可能已經不允許了。

於是我又稍微的擴充套件了一下技術的寬度,學習瞭解了更多的、常規的、目前還用不上的開源專案和解決方案。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技術深度不夠,很多東西都是知道,會用,用過,並沒有對其內部原理進行研究。

要對原理進行研究,就要深入原始碼,而當時的我,雖然有三年工作經驗,但是對於獨自看原始碼是有一定牴觸心理的,感覺這玩意投入產出比太低了,經常是看的暈頭轉向。

實不相瞞,那個時候我關於原始碼的知識,都是從一些培訓機構的公開課裡面學來的。

我真正開始啃原始碼就是回到成都之後,克服了自己的牴觸情緒,再難也得啃下去。

因為我知道,想要進一步的成長,閱讀原始碼是一道完全過不去的坎。

所以你現在看我的文章,其實還是有很多關於原始碼的解析文章。

我現在已經完全不會牴觸原始碼了,相反的是喜歡上了看原始碼。因為我覺得帶著問題去看原始碼是怎麼寫的,簡直太高效了。

原始碼之下無祕密。

就這樣,我第 3 到 5 個年頭在技術上面的成長大概就是持續學習工作上目前還不需要使用到、但是行業內比較知名的技術,同時對於已經掌握的技術點進行選擇性的深度挖掘,提升技術的深度。

也算是完成了從看視訊到看部落格,再到看原始碼的學習路線變更。

同時對於層出不窮的、各式各樣的新技術也不再是持懼怕的態度了,而是慢慢的覺得現在沒有什麼技術是學不會的,工作中遇到的 90% 的場景都能給出對應的、相對較好的技術方案,然後在團隊的共同協助下,完善並落地方案。

同時這幾年我越來越意識到,即使終其一生的學習,也趕不上技術更新的速度。於是慢慢的把視野從時常變化的上層建築,轉移到了相對穩定的基礎建設上。

越來越意識到,曾經大學的時候錯過的那些作業系統、編譯原理、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組成原理、資料結構...等等這些底層課程的重要性,他們就是我剛剛說的基礎建設。

越來越意識到,我所依賴的開發語言只是一個工具,而我只是這個工具的熟練使用工。

越來越意識到,不會有技術驅動的公司,只會有業務驅動的公司。對於公司而言合法合理的、甚至在灰色地帶賺錢才是第一要義。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如此。

越來越意識到,我與步入計算機行業的後生們相比最開始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能力,但是隨著年限的增加該核心競爭力正在逐年陡降。

越來越意識到,浮躁和焦慮是這個行業或者說每個行業必不可免的情緒,但是很多人,比如我,由於經驗不足,會在這樣的情緒中亂了陣腳。可以去尋求幫助,但是最終要真正走出去,基本得靠自己。反覆走出來幾次之後,就是團隊骨幹、技術中堅、主導人員。而走不出去的那批人,會在 3 年、5 年、35 歲的時候掉隊,之後很難跟上。

越來越意識到,我之前認為的“技術能力和工作年限不匹配”也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同樣是工作五年,你提升的技術能力,而他提升的是業務能力。誰走的更遠,說不準哦。

越來越意識到,這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可能有改天逆命的機會的行業,但是它正在被逐漸的誇大化。能讓我們看到的,基本上是 20% 的部分。但是真正去做的時候,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 80% 的那部分,也就是平庸的那部分。知道這點,但是還是湧入這個行業,並朝著 20% 那部分不懈奮鬥的人,才會是真正的程式設計師、工程師。

寫在後面

我的技術之路不算順利,也不算一路坎坷。

以在北京找到工作為節點。

該節點之前,遇到的各式各樣的選擇題,我似乎都選對了,然後走向了計算機的道理,我把這一切歸結於運氣。

我是調劑進入計算機系的,這是運氣。

我大二結束的時候都堅定的認為,我以後不會從事計算機行業,想著轉到其他專業,最後走無可走,選擇了繼續走向下,這是運氣。

我大三下期的時候,僅僅懂點皮毛,想著去找實習,最後老師讓我免試進入了他的工作室,讓我遇到了給我傳播“北上廣夢想”的那位,這是運氣。

我大四畢業,拿著那樣一份毫無亮點的簡歷,能在一週多的時間內,在北京找到一份 7K 一個月的工作,這是運氣。

很慶幸的是我一直知道這一份運氣的存在,從而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知,沒有盲目自信。

而該節點之後,我知道以後不能靠運氣了,得一步一個腳印的走。

我也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著。

將這篇文章寫出來,算是對從業五年的自己的一點交代。

我特別羨慕、眼紅、嫉妒那些一畢業就進大廠,拿著一年幾十萬的 offer 的同學。

但是我也祝福他們,因為他們一定也是經歷過一番徹骨寒才走到了這一步。他們沒說,並不代表沒有發生。他們就是 20% 的那部分。

但是沒關係,即使我如此平庸,但是依然感謝並熱愛這個行業。

每個人都活得很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言說的苦衷。只是人們往往只看到你所得到的,而只有你自己才能看到你所付出的。

五年顛沛程式設計師之路,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彷彿昨天才從學校中走出來。一路風雨泥濘。

寫到這裡的時候女朋友叫我回頭望一眼,一縷陽光正從窗戶射進來,打在客廳的綠植上,牆上印出斑駁光影。

拍了張照片,發了個朋友圈,配文“一路風雨泥濘,前方陽光正好。”

後覺不妥,缺少上下文,於是只留下了陽光正好。

就藉此希望,以後的、你我的、職業生涯打怪升級之路都是“陽光正好”吧!

到這裡差不多了。

我只是把我經歷說出來了,也許你在文章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是苦難的影子,那麼我祝福你早日走出苦難。

如果是幸福的影子,那麼我祝福你一直幸福下去。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