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自體不可知論與科學認知的謙遜 - 維基百科

發表於2021-06-05

在科學哲學中,認知謙遜是指一種科學觀察的姿態,其根植於以下認識:

  • (a) 世界的知識總是由觀察者解釋、組織和過濾,因此,
  • (b) 科學必須建立在認識到觀察本身無法把握世界的基礎上。

這個概念經常歸因於德國唯心主義的傳統,特別是伊曼紐爾·康德的作品,以及英國的經驗主義,包括大衛·休謨的著作。這個概念的其他歷史追溯其起源於“柏拉圖的道歉中”,歸因於蘇格拉底的智慧謙遜理論。

詹姆斯·範·克萊夫 (James Van Cleve) 將康德式的認知謙遜描述為一種形式的因果結構主義——即我們不瞭解事物的“非關係方面或‘本身’”。

最近,該術語出現在後殖民理論和批判理論的學術研究中,用來描述對超越“認識”的其他方式開放的主體立場。 源自西方傳統的認識論。

伊曼紐爾·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論點,即我們永遠無法瞭解自在的事物:即無法理解獨立於心靈的外部物件的知識,應該被理解作為認知謙遜的教義。

(banq注:物自體不可知,所謂客觀規律也是一種主觀認知,而不是真正的事物內在規律,科學是可證偽的,是新的,任何昨天的科學理論都可能被否定,認知謙遜是一種動態認知思維

康德的物自體不可知論類似於維特根斯坦的思想邊界止於語言,對於我們無法言說的就閉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