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看到了一則新聞,講述了一位北漂10年後,回老家開了一家書店的故事,書店的名稱就是人間糧食。這是一家可以用舊書換糧食的二手書店。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現在網際網路社會,感覺書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短視訊成殺時間的第一利器”,這是前幾天的熱搜新聞。真實的反應了當前人們業餘生活。
我們看一看世界讀書排名情況:
中國每人年均讀書4.66本, 韓國每人年均11本, 法國每人年均14本 日本每人年均40本, 德國每人年均47本 俄羅斯每人年均55本, 猶太每人年均64本。
作為擁有幾千年燦爛歷史的古老國度,曾經讀書是我們每代人的傳統,但是如今,我們正在離讀書漸漸遠去。我們的時間都被某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霸佔了,不是我們沒時間,是懶散了罷了。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寂寞空虛,感到火急火燎,毛毛躁躁。
我記得小時候,大概是04年左右吧,在學習寄宿上學,沒有手機和電腦,平時的業餘活動時間比較充裕。宿舍的小夥伴們總是跑去一個小舊的二手書店裡面租書。是的,就是可以辦一種租書卡,放20元押金。然後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借走。我記得好像是1毛一本數吧,一個星期的週期。書店老闆有好幾本翻的不能再爛的小冊子,裡面密碼麻麻記錄了誰誰什麼時候借了幾本書。只要歸還了就把這條記錄畫一條橫線。這樣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有多少書借出去了。我們這些小夥伴都辦了一張卡,每個人借的書都交換著看,就可以省下一筆。這個小書店太破小了,書都是非常老舊的,幾乎沒有什麼新的書籍。但是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新鮮的。那時候最流行的書是講UFO的,尼斯湖水怪呀,北幕大三角,北緯30°之謎啥的。
後來縣城開了一家新華書店,這裡面的書就不一樣了,都是嶄新的,而且很多還是一個序列的。而且種類還特別多,我們的目光馬上轉移到這個寶藏中。每個週末都是成群結隊的跑去裡面看書。這裡的書只能買不能借,而且有好幾個管理員會定時巡視,如果看到你沒有買的意願,會“請你出去“,被請的次數多了,她們也就認識了我們這幫吃白食的人,每次去過不了多久就被請出來。到後來我們也就放棄了這個寶藏。不過還是得感謝它,他讓我認識了寶島臺灣有個叫李敖的人,寫了特別多的書,李敖有話說序列可以擺一行書架子,可以那時候讀的不深,也有很多不解。貨幣戰爭,石油戰爭也是我喜歡的系列,百年孤獨,金銀島到魯迅的狂人日記。再到後來,學業負擔開始加重,我離這些書和書店也越來越遠了,讀書的習慣和愛好也慢慢消逝。雖然偶爾會心血來潮的看幾本有趣的書。
其實我也不知道以前讀的這些書對我有什麼用。可能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多一些故事,可能對待網路事件的時候多一些思考,可能看待一些雞血雞湯的時候多一些理性。為啥讀書?自己從來就沒有想過,那時候時間多,又沒什麼有趣的活動,而讀書算是一個比較有趣的事。現在社會生活太豐富,有趣的事情太多,真的很少人能夠沉下心來去認真的看一本書。從功利的角度講,他也不會馬上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也不能讓你從書中學會賺錢。所有現在很多家長可以花很多錢報很多培訓班,學習很多的數理化的知識,做大量的題目,卻不會引導他們去閱讀一本科幻小說。大名鼎鼎的特斯拉CEO馬斯克從小就閱讀了大量的科普科幻小說,無形中激發了他對科學科技的熱情。而中國的小孩子卻在“爭”起跑線,小學階段就超綱學習大量的知識,然後考試取得高分,然後就被稱為聰明的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絕對比熟練掌握奧數解題技巧更重要。其實現在所有的科學成就,都是從最基本的科學定理髮展起來了,而真正的第一性科學定理並沒有幾條。
讀書更多培養的是道而不是術,是一種思維的修煉和情感的培養,多讀書和多經歷是相通的,而人只有經歷足夠豐富,思維才會成熟,才會迸發自己的思想,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本作品採用《CC 協議》,轉載必須註明作者和本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