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競賽已經消失很久,但是因為焦慮家長存在需求,”贏在賽跑起點“的認知偏見,以及學術象牙塔為自己存在尋求存在理由和榮譽感,等諸多因素,最近一名17歲女中專生闖入某個網際網路企業舉辦的民間數學決賽,引發了炒作。
首先,為何搞軟體的企業會舉辦數學競賽?因為傳統認為數學是軟體基礎,實際上,邏輯才是數學和軟體基礎,數學和程式設計只是實現邏輯的不同途徑,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些數學微積分奇怪符號用程式設計實現起來非常簡單(有興趣者可讓ChatGPT幫你轉換)。
作為一個軟體企業,當然舉辦的社會性號稱全球競賽,應該是程式設計類,至少是演算法駭客極客之類,為何舉辦數學呢?除了上面傳統觀點認知偏見以外,還有與這個企業招聘的人員可能來自於數學背景專業比較多,因為存在這樣認知偏見不自知,因此存在這樣人員招聘偏見。
數學競賽與程式設計競賽
拋開上述具體分析,單從數學競賽與程式設計競賽哪個更容易普及角度看,程式設計競賽更容易,因為軟體行業發展已經證明,程式設計師是不需要電腦科學學位的,其他各種專業轉為計算機程式設計專業已成為行業內普遍現象,這個現象本身說明程式設計在普通人群中更容易。
當然程式設計要傑出,需要更高階的形式邏輯,但也不意味著需要數學,因為數學語言類似程式設計中各種語言一樣,如Java 、Python、Rust,隔行如隔山,隔語言如隔山,更別說數學語言比程式語言更教條,當然褒義詞更嚴謹,其實面對複雜性湧現系統,作為還原論首要語言的數學語言已經力不從心,將各種統計語言和計算機演算法轉為自己的數學語言,甚至數學證明也需要計算機軟體的形式驗證了:陶哲軒:好的數學
17歲中專生薑萍的數學成績可信嗎?
這個問題好像成為了網路討論焦點,其實,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定性,答案就非常簡單,數學競賽的考試內容實際是驗證一個人的邏輯證明過程,邏輯有上文(前提條件)、證明過程和下文(證明結果),一個人只要在這個上下文內的證明過程符合因果推理,就沒有問題,當然如果上文前提假設錯了,證明過程再對也錯了,這就是理論和實際的區別。
理論上只要證明過程邏輯對了就沒有問題,這個證明過程如何證明正確了呢?現在有計算機形式驗證軟體如TLA+等,讓計算機對這個證明進行第一步形式驗證即可,全球頂尖的數學家陶哲軒都坦誠自己用計算機驗證自己的證明過程。
這樣,用計算機軟體形式驗證就初步解決了考試內容是否正確的客觀性判斷問題。剩餘的就交由複雜的人類再去左右吧。
最後,簡單一句話:數學考試就是一個程式設計考試,姜萍的證明過程就是一段程式碼,對於外行人好像都是符號,其實這就是符號邏輯一詞的來歷,進入AI時代,已經出現:第一位超越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得主的人工智慧,以後這樣的高中競賽由AI勝出完全沒有問題,更別談普通人了,在AI面前,大數學家與中專生都需要轉向:探索創意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