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面試被問HashMap?這一篇就搞定了!

編碼之外發表於2020-01-17

宣告:本文以jdk1.8為主!

搞定HashMap

作為一個Java從業者,面試的時候肯定會被問到過HashMap,因為對於HashMap來說,可以說是Java==集合中的精髓==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對它掌握的還不夠好,我想今天這篇文章會非常適合你,至少,看了今天這篇文章,以後不怕面試被問HashMap了

其實在我學習HashMap的過程中,我個人覺得HashMap還是挺複雜的,如果真的想把它搞得明明白白的,沒有足夠的內力怕是一時半會兒做不到,不過我們總歸是在不斷的學習,因此真的不必強迫自己把現在遇到的一些知識點全部搞懂。

但是,對於HashMap來說,你所掌握的應該足夠可以讓你應對面試,所以今天我們們的側重點就是學會那些經常被問到的知識點。

我猜,你肯定看過不少分析HashMap的文章了,那麼你掌握多少了呢?從一個問題開始吧

新的節點在插入連結串列的時候,是怎麼插入的?

怎麼樣,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需要你對HashMap有個比較深入的瞭解的,如果僅僅知道什麼key和value的話,那麼回答這個問題就比較難了。

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先想想,後面我會給出解答,下面我們一步步的來看HashMap中幾個你必須知道的知識點。

Map是個啥?

HashMap隸屬於Java中集合這一塊,我們知道集合這塊有list,set和map,這裡的HashMap就是Map的實現類,那麼在Map這個大家族中還有哪些重要角色呢?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上圖展示了Map的家族,都是狠角色啊,我們對這些其實都要了解並掌握,這裡簡單的介紹下這幾個狠角色:

TreeMap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是與樹有關,它是基於樹的實現,而HashMap,HashTable和ConcurrentHashMap都是基於hash表的實現,另外這裡的HashTable和HashMap在程式碼實現上,基本上是一樣的,還記得之前在講解ArrayList的時候提到過和Vector的區別嘛?這裡他們是很相似的,一般都不怎麼用HashTable,會用ConcurrentHashMap來代替,這個也需要好好研究,它比HashTable效能更好,它的鎖粒度更小。

由於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只做簡單說明,後續會發文單獨介紹。

簡單來說,Map就是一個對映關係的資料集合,就是我們常見的k-v的形式,一個key對應一個value,大致有這樣的圖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只是簡單的概念,放到具體的例項當中,比如在HashMap中就會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問題,那麼HashMap又是個啥?

HashMap是個啥

上面簡單提到過,HashMap是基於Hash表的實現,因此,瞭解了什麼是Hash表,那對學習HashMap是相當重要。

之前特意寫了一篇介紹雜湊表的,不瞭解的趕緊去看看:來吧!一文徹底搞定雜湊表!

建議瞭解了雜湊表之後再學習HashMap,這樣很多難懂的也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接著,HashMap是基於hash表的實現,而說到底,它也是用來儲存資料供我們使用的,那麼底層是用什麼來儲存資料的呢?可能有人猜到了,還是陣列,為啥還是陣列?想想之前的ArrayList,怎麼,對ArrayList也不瞭解。

沒事,剛好我也寫了一篇:掌握這些,ArrayList就不用擔心了!

所以,對於HashMap來說,底層也是基於陣列實現,只不過這個陣列可能和你印象中的陣列有些許不同,我們平常整個陣列出來,裡面會放一些資料,比如基礎資料型別或者引用資料型別,陣列中的每個元素我們沒啥特殊的叫法。

但是在HashMap中人家就有了新名字,我發現這個知識點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清楚:

在HashMap中的底層陣列中,每個元素在jdk1.7及之前叫做Entry,而在jdk1.8之後人家又改名叫做Node。

這裡可能還是會有人好奇這Entry和Node長啥樣,這個看看原始碼就比較清楚了,後面我們會說。

到了這裡你因該就能簡單的理解啥是HashMap了,如果你看過什麼是雜湊表了,你就會清楚,在HashMap中同樣會出現雜湊表所描述的那些問題,比如:

  1. 如何確定新增的元素在底層陣列的哪個位置?
  2. 怎麼擴容?
  3. 出現衝突了怎麼處理?
  4. 。。。

沒事,這些問題我們後續都會談到。

HashMap初始化大小是多少

先來看HashMap的基礎用法:

HashMap map = new HashMap();
複製程式碼

就這樣,我們建立好了一個HashMap,接下來我們看看new之後發生了什麼,看看這個無參建構函式吧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複製程式碼

解釋下新面孔:

  1. loadFactor : 負載因子,之前聊雜湊表的時候說過這個概念
  2. DEFAULT_LOAD_FACTOR : 預設負載因子,看原始碼知道是0.75

很簡單,當你新建一個HashMap的時候,人家就是簡單的去初始化一個負載因子,不過我們這裡想知道的是底層陣列預設是多少嘞,顯然我們沒有得到我們的答案,我們繼續看原始碼。

在此之前,想一下之前ArrayList的初始化大小,是不是在add的時候才建立預設陣列,這裡會不會也一樣,那我們看看HashMap的新增元素的方法,這裡是put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true);
    }
複製程式碼

這裡大眼一看,有兩個方法;

  1. putVal 重點哦
  2. hash

這裡需要再明確下,這是我們往HashMap中新增第一個元素的時候,也就是第一次呼叫這個put方法,可以猜想,現在資料已經過來了,底層是不是要做儲存操作,那肯定要弄個陣列出來啊,好,離我們想要的結果越來越近了。

先看這個hash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複製程式碼

記得之前聊雜湊表的時候說過,雜湊表的資料儲存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根據你的key使用雜湊演算法計算得出一個下標值,對吧,不懂得趕緊看:來吧!一文徹底搞定雜湊表!

而這裡的hash就是根據key得到一個hash值,並沒有得到下標值哦。

重點要看這個putVal方法,可以看看原始碼: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複製程式碼

咋樣,是不是感覺程式碼一下變多了,我們這裡逐步的有重點的來看,先看這個: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複製程式碼

這個table是啥?

transient Node<K,V>[] table;
複製程式碼

看到了,這就是HashMap底層的那個陣列,之前說了jdk1.8中陣列中的每個元素叫做Node,所以這就是個Node陣列。

那麼上面那段程式碼啥意思嘞?其實就是我們第一次往HashMap中新增資料的時候,這個Node陣列肯定是null,還沒建立嘞,所以這裡會去執行resize這個方法。

resize方法的主要作用就是初始化和增加表的大小,說白了就是第一次給你初始化一個Node陣列,其他需要擴容的時候給你擴容

看看原始碼: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複製程式碼

感覺程式碼也是比較多的啊,同樣,我們關注重點程式碼: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複製程式碼

有這麼一個賦值操作,DEFAULT_INITIAL_CAPACITY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初始化容量啊,是多少呢?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aka 16
複製程式碼

這裡是個移位運算,就是16,現在已經確定具體的預設容量是16了,那具體在哪建立預設的Node陣列呢?繼續往下看原始碼,有這麼一句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複製程式碼

ok,到這裡我們發現,第一次使用HashMap新增資料的時候底層會建立一個長度為16的預設Node陣列。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

為啥初始化大小是16

這個問題想必你在HashMap相關分析文章中也看到過,那麼該怎麼回答呢?

想搞明白為啥是16不是其他的,那首先要知道為啥HashMap的容量要是2的整數次冪?

為什麼容量要是 2 的整數次冪?

先看這個16是怎麼來的: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aka 16
複製程式碼

這裡使用了位運算,為啥不直接16嘞?這裡主要是位運算的效能好,為啥位運算效能就好,那是因為位運算人家直接操作記憶體,不需要進行進位制轉換,要知道計算機可是以二進位制的形式做資料儲存啊,知道了吧,那16嘞?為啥是16不是其他的?想要知道為啥是16,我們得從HashMap的資料存放特性來說。

對於HashMap而言,存放的是鍵值對,所以做資料新增操作的時候會根據你傳入的key值做hash運算,從而得到一個下標值,也就是以這個下標值來確定你的這個value值應該存放在底層Node陣列的哪個位置。

那麼這裡一定會出現的問題就是,不同的key會被計算得出同一個位置,那麼這樣就衝突啦,位置已經被佔了,那麼怎麼辦嘞?

首先就是衝突了,我們要想辦法看看後來的資料應該放在哪裡,就是給它找個新位置,這是常規方法,除此之外,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聚焦到hash演算法這塊,就是儘量減少衝突,讓得到的下標值能夠均勻分佈。

好了,以上巴拉巴拉說一些理念,下面我們看看原始碼中是怎麼計算下標值得:

i = (n - 1) & hash
複製程式碼

這是在原始碼中第629行有這麼一段,它就是計算我們上面說的下標值的,這裡的n就是陣列長度,預設的就是16,這個hash就是這裡得到的值: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複製程式碼

繼續看它:

i = (n - 1) & hash
複製程式碼

這裡是做位與運算,接著我們還需要先搞明白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進行取模運算以及位運算

要知道,我們最終是根據key通過雜湊演算法得到下標值,這個是怎麼得到的呢?通常做法就是拿到key的hashcode然後與陣列的容量做取模運算,為啥要做取模運算呢?

比如這裡預設是一個長度為16的Node陣列,我們現在要根據傳進來的key計算一個下標值出來然後把value放入到正確的位置,想一下,我們用key的hashcode與陣列長度做取模運算,得到的下標值是不是一定在陣列的長度範圍之內,也就是得到的下標值不會出現越界的情況。

要知道取模是怎麼回事啊!明白了這點,我們再來看:

i = (n - 1) & hash
複製程式碼

這裡就是計算下標的,為啥不是取模運算而是位與運算呢?使用位與運算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它的效能比較好,另外一點就是這裡有這麼一個等式:

(n - 1) & hash  =  n % hash
複製程式碼

因此,總結起來就是使用位與運算可以實現和取模運算相同的效果,而且位與運算效能更高!

接著,我們再看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減一做位運算

理解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快接近為什麼容量是2的整數次冪的答案了,根據上面說的,這裡的n-1是為了實現與取模運算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在裡面。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看看什麼是位與運算,因為我怕這塊知識大家之前不注意忘掉了,而它對理解我們現在所講的問題很重要,看例子:

比如拿5和3做位與運算,也就是5 & 3 = 1(操作的是二進位制),怎麼來的呢?

5轉換為二進位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3轉換為二進位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1轉換為二進位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所以啊,位與運算的操作就是:第一個運算元的的第n位於第二個運算元的第n位如果都是1,那麼結果的第n位也為1,否則為0

看懂了吧,不懂得話可以去補補這塊的知識,後續我也會單獨發文詳細說說這塊。

我們繼續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什麼做減一操作以及容量為啥是2的整數次冪,為啥嘞?

告訴你個祕密,2的整數次冪減一得到的數非常特殊,有啥特殊嘞,就是2的整數次冪得到的結果的二進位制,如果某位上是1的話,那麼2的整數次冪減一的結果的二進位制,之前為1的後面全是1

啥意思嘞,可能有點繞,我們先看2的整數次冪啊,有2,4,8,16,32等等,我們來看,首先是16的二進位制是:10000,接著16減一得15,15的二進位制是:1111,再形象一點就是:

16轉換為二進位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15轉換為二進位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再對照我給你說的祕密,看看懂了不,可以再來個例子:

32轉換為二進位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0 0000

31轉換為二進位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1111

這會總該懂了吧,然後我們再看計算下標的公式:

(n - 1) & hash  =  n % hash
複製程式碼

n是容量,它是2的整數次冪,然後與得到的hash值做位於運算,因為n是2的整數次冪,減一之後的二進位制最後幾位都是1,再根據位與運算的特性,與hash位與之後,得到的結果是不是可能是0也可能是1,,也就是說最終的結果取決於hash的值,如此一來,只要輸入的hashcode值本身是均勻分佈的,那麼hash演算法得到的結果就是均勻的。

啥意思?這樣得到的下標值就是均勻分佈的啊,那衝突的機率就減少啦。

而如果容量不是2的整數次冪的話,就沒有上述說的那個特性,這樣衝突的概率就會增大。

所以,明白了為啥容量是2的整數次冪了吧。

那為啥是16嘞?難道不是2的整數次冪都行嘛?理論上是都行,但是如果是2,4或者8會不會有點小,新增不了多少資料就會擴容,也就是會頻繁擴容,這樣豈不是影響效能,那為啥不是32或者更大,那不就浪費空間了嘛,所以啊,16就作為一個非常合適的經驗值保留了下來!

出現雜湊衝突怎麼解決

我們上面也提到了,在新增資料的時候儘管為實現下標值的均勻分佈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勢必還是會存在衝突的情況,那麼該怎麼解決衝突呢?

這就牽涉到雜湊衝突的解決辦法了,詳情建議閱讀:來吧!一文徹底搞定雜湊表!

瞭解了雜湊衝突的解決辦法之後我們還要關注一個問題,那就是新的節點在插入到連結串列的時候,是怎麼插入的?

回答開篇的問題

現在你應該知道,當出現hash衝突,可以使用連結串列來解決,那麼這裡就有問題,新來的Node是應該放在之前Node的前面還是後面呢?

Java8之前是頭插法,啥意思嘞,就是放在之前Node的前面,為啥要這樣,這是之前開發者覺得後面插入的資料會先用到,因為要使用這些Node是要遍歷這個連結串列,在前面的遍歷的會更快。

為什麼使用尾插法?

但是在Java8及之後都使用尾插法了,就是放到後面,為啥這樣?

這裡主要是一個連結串列成環的問題,啥意思嘞,想一下,使用頭插法是不是會改變連結串列的順序,你後來的就應該在後面嘛,如果擴容的話,由於原本連結串列順序有所改變,擴容之後重新hash,可能導致的情況就是擴容轉移後前後連結串列順序倒置,在轉移過程中修改了原來連結串列中節點的引用關係。

這樣的話在多執行緒操作下就會出現死迴圈,而使用尾插法,在相同的前提下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擴容前後連結串列順序是不變的,他們之間的引用關係也是不變的。

關於擴容

下面我們繼續說HashMap的擴容,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第一次使用HashMap是建立一個預設長度為16的底層Node陣列,如果滿了怎麼辦,那就需要進行擴容了,也就是之前談及的resize方法,這個方法主要就是初始化和增加表的大小,關於擴容要知道這兩個概念:

  1. Capacity:HashMap當前長度。
  2. LoadFactor:負載因子,預設值0.75f。

這裡怎麼擴容的呢?首先是達到一個條件之後會發生擴容,什麼條件呢?就是這個負載因子,比如HashMap的容量是100,負載因子是0.75,乘以100就是75,所以當你增加第76個的時候就需要擴容了,那擴容又是怎麼樣步驟呢?

首先是建立一個新的陣列,容量是原來的二倍,為啥是2倍,想一想為啥容量是2的整數次冪,這裡擴容為原來的2倍不正好符號這個規則嘛。

然後會經過重新hash,把原來的資料放到新的陣列上,至於為啥要重新hash,那必須啊,你容量變了,相應的hash演算法規則也就變了,得到的結果自然不一樣了。

關於連結串列轉紅黑樹

在Java8之前是沒有紅黑樹的實現的,在jdk1.8中加入了紅黑樹,就是當連結串列長度為8時會將連結串列轉換為紅黑樹,為6時又會轉換成連結串列,這樣時提高了效能,也可以防止雜湊碰撞攻擊,這些知識在來吧!一文徹底搞定雜湊表!都有詳細講解,強烈推薦閱讀

HashMap增加新元素的主要步驟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HashMap增加新元素的時候都會做哪些步驟:

  1. 首先肯定時根據key值,通過雜湊演算法得到value應該放在底層陣列中的下標位置
  2. 根據這個下標定位到底層陣列中的元素,當然,這裡可能時連結串列,也可能時樹,知道為啥吧,給你個提醒,連結串列轉紅黑樹
  3. 拿到當前位置上的key值,與要放入的key比較,是否==或者equals,如果成立的話就替換value值,並且需要返回原來的值
  4. 當然,如果是樹的話就要迴圈樹中的節點,繼續==和equals的判斷,成立替換,否則新增到樹裡
  5. 連結串列的話就是迴圈遍歷了,同樣的判斷,成立替換,否則就新增到連結串列的尾部

所以啊,這裡面的重點就是判斷放入HashMap中的元素要不要替換當前節點的元素,那怎麼判斷呢?總結起來只要滿足以下兩點即可替換:

1、hash值相等。
2、==或equals的結果為true。

感謝閱讀

好了,到了這裡就差不多了,開篇就說過HashMap可以說是Java集合的精髓了,想要徹底搞懂真心不容易,但是我們所掌握的應該足夠應對平常的面試,關於HashMap更多的高階內容,後續會繼續分享。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有錯誤之處歡迎指正!

想要閱讀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編碼之外,這是我的私人公眾號,專注於Java原創,主要涉及資料結構與演算法,計算機基礎以及Java核心知識的講解,期待你的參與。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