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bo-sports-wristband-Smart-wristband-pedometer-wristband-pedometer-intelligent-wearable-device-ios-Andrews-4-0-waterproof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釋出了《可穿戴裝置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智慧可穿戴裝置市場規模為125.8億元,增速高達471.8%。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主任工程師閔棟對報告進行了解讀。他表示,目前,中國可穿戴智慧裝置市場仍處於探索期。從2016年開始,部分垂直領域的巨大潛力將開始釋放,可穿戴市場將正式進入啟動期,預計2016年可穿戴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消費者預算多在千元內,2016年進入市場啟動期

2015年,谷歌推出頭戴手機盒子Cardboard,蘋果正式釋出Apple Watch,SONY釋出虛擬現實頭盔,給可穿戴智慧裝置市場注入了強心劑。同時,三星、英偉達、愛可視、卡爾蔡司,雷蛇都發布了虛擬現實產品。

而在國內市場,華為、小米、中興、盛大、百度等企業的產品覆蓋智慧腕帶,智慧手錶,智慧眼鏡等。大朋、暴風科技等企業釋出了虛擬現實產品。

閔棟表示,在眾多產品中,消費者在選擇可穿戴裝置時,更傾向於傳統終端企業。得益於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品牌形象,70.8%的消費者對蘋果牌可穿戴裝置感興趣,其次是小米,華為兩個國產品牌。在市場價格方面,超過50%的消費者購買預算在千元以內,但中高階市場同樣存在,各價位段均有不少消費者願意買單。

針對當前的市場情況,閔棟表示,截至2015年,中國智慧可穿戴智慧裝置市場仍處在探索期,表現為各類產品規模均有限,消費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而從2016年開始可穿戴智慧裝置市場將進入啟動期。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基於健康大資料的服務類產品逐步成熟,產品差異化加大。從2019年開始,市場將進入高速發展期,商業模式逐漸完善,產品被消費市場接受,健康大資料服務更加成熟,產品更加細分。2022年進入市場成熟期,智慧可穿戴裝置市場發展趨於成熟,進入門檻提高。

智慧腕帶佔比最高,但使用者粘性嚴重不足

在《可穿戴裝置研究報告》提到,2015年125.8億元的可穿戴智慧裝置市場中,僅智慧腕帶(包括智慧手錶)裝置一項的市場規模就達到122億元。相比2014年,智慧腕帶裝置消費級市場規模增長481%。

對此,閔棟表示,儘管增長迅速,但智慧腕帶裝置卻存在使用時間不長,使用者粘性較弱的問題。在購買智慧手錶的使用者中,有30.8%的使用者持續使用時間不超過一個月,使用時間一年以內佔76.9%。目前市場上較知名的兩款智慧手錶,Apple Watch和MOTO 360,距離推出時間都較短,相應的使用者使用智慧手錶的時間也較短。

那麼,使用者為什麼不願意持續使用可穿戴智慧裝置呢?調查顯示,62.8%的消費者認為功能雞肋是最大的缺點。目前智慧可穿戴裝置功能較單一,計步等功能並無法解決使用者的實際問題,這是造成部分智慧手環使用者使用時間短暫的原因。

消費者最關心功能和待機

消費者在購買可穿戴智慧裝置時,最關心的又是哪些呢?閔棟表示,目前來看,功能是消費者購買智慧可穿戴裝置考慮的主要因素。超過80%的消費者購買智慧可穿戴裝置時會關注產品的功能。其次消費者會考慮價格與外觀。閔棟表示,智慧可穿戴廠商應儘量避免功能上的同質化競爭,在垂直細分領域形成相應的技術壁壘,同時也需要兼顧產品設計及成本控制。

而在具體功能方面,健康監測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功能,消費者對健康指標的追蹤功能最感興趣,其次是監測睡眠和GPS定位功能,除此之外,消費者對於移動支付資訊通知遙控電器等功能的興趣程度也相對較高,而對支援SIM卡、遊戲等功能的興趣程度相對較低。

在互動方式方面,消費者對觸控的互動方式最感興趣,其次是體感互動和語音互動,感興趣比例均超過半數。

同時,多數人希望待機時間足夠長,52%的消費者希望待機時間能超過5天,對於目前已經有手機平板筆記本等多種消費電子產品的使用者而言,並不希望增加更多需要充電的裝置,能夠接受一天一充的使用者只佔到5%,可見對於智慧可穿戴裝置待機問題,消費者的容忍度較低。

我國可穿戴市場面臨哪些挑戰?

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國智慧可穿戴裝置技術產業仍面臨眾多問題和挑戰。閔棟表示,第一,關鍵技術亟待突破。國內針對智慧可穿戴裝置的定製化晶片和作業系統產品成熟度仍待提高,尤其是作業系統差距較大。同時,國內感測器主要滿足中低端市場需求,缺乏面向可穿戴裝置的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更高的中高階產品。

第二,產品應用服務亟需強化。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多以實現運動健康管理功能為主,在實際應用中和競爭對手沒有太大區別,只是監測的資料型別和活動專案不同而已。產品的使用者體驗需進一步提升,由於對資料監測精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應用的發展。

第三,安全與隱私保護亟待加強。智慧可穿戴裝置對個人資料的收集能力較其他智慧裝置更為強大,如個人資訊、生理狀態、日常活動、周邊環境等,個人隱私洩露的危險大大增加。

第四,產業鏈整合能力亟待提高。我國智慧可穿戴裝置製造產業鏈還不成熟,可穿戴裝置廠商往往需求與上游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匹配,硬體成本上升。可穿戴裝置產品可關聯性強,行業涉及面廣,需要各學科和行業的有機結合,當前不同創新產品和服務彼此獨立封閉缺少合作,資料缺乏有效共享和深入整合。

可穿戴發展思路:技術、應用、安全、生態

針對我國可穿戴智慧裝置市場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閔棟提出我國發展建議總體思路:

第一,推進關鍵技術研發,重點支援可穿戴專用晶片和作業系統、感測器等技術開發,為可穿戴裝置解決方案提供技術支撐。

第二,促進典型業務推廣,從當前健康、運動、康復等易被大眾接受的典型應用入手,探索可持續的、可推廣的可穿戴產品與服務商業模式。

第三,營造健康應用環境。建立可穿戴裝置資訊保安體系,規範企業對使用者個人資訊的收集使用範圍和行為,營造可穿戴裝置安全健康的發展環境。

第四,打造產業生態體系。完善關鍵環節標準,保護自主智慧財產權,推動建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