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康復裝置全年梳理:從追逐技術風口到解決問題

動脈網VCBEAT發表於2020-01-21

常州是我國康復器械發展的高地之一,常州康復輔具產品品類佔全球1/5 ,年銷售超100億。僅僅常州一個市,就擁有醫療器械康復輔具生產企業400多家。

但是在常州,沒有一家上市的康復器具公司。反觀國外,康復器械領域不僅擁有Invacare Corporation(英維康集團)、Medline Industries、Dynatronics這樣的跨國公司,而且還出現了一批例如Ekso Bionics、Rewalk亮眼新興的科技公司。

總的來看,我國的康復裝置行業呈現小、散、亂的特點。在巨大的市場缺口面前,國內也湧現了一批專注於智慧康復裝置研發生產的企業,產品範圍囊括頂尖的外骨骼機器人及創新性的智慧康復裝置。

從無到有,智慧康復裝置行業走過的時間並不長,但其發展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經過實踐試錯,工程師們發現臨床最需要的產品或許並不是由最強的演算法、晶片、感測器、電機組裝好的產品。當重新審視國內康復科發展的現實後,大家開始認識到,解決臨床需求和問題才是剛需。 

動脈網採訪了智慧康復行業的資深投資人和從業者。通過梳理,我們得出了以下觀點:

1、DRGs政策推行,醫保控費將推動康復市場快速擴容。

2、醫院需求指明研發方向,醫院需要整體解決方案;整體解決方案需要證明在基層的可複製性。

3、研發誤區:國外經驗不可照搬,需要醫工結合研發解決臨床痛點,關注患者生活需求。 

2019年,融資事件變少

2019年,從融資情況來看,智慧康復裝置領域融資比起2018年來看,康復裝置融資次數和金額都產生了下降。

比起前幾年,智慧康復裝置市場出現行業併購、多筆融資,2019資本市場對於智慧康復裝置顯得更加冷靜和謹慎。

智慧康復裝置全年梳理:從追逐技術風口到解決問題

2019智慧康復裝置融資盤點 資料來自動脈網資料庫 

這種轉變不僅出現在資本領域,從2019康復領域產品推出來看,也有很大的變化。 

從行業頭部企業來看,2019年多家企業都開始完善上肢康復機器人產品。而此前較火熱的外骨骼機器人則是迎來審批後的匯入期,在2019年未有太大變化 

對於臨床來說,現階段真正能夠滿足臨床治療的康復器械還比較少,2019年行業內推出的智慧康復裝置主要是有幾大特點,包括結合特定場景、資料化、更多地減少臨床治療師工作量。比起前兩年的新品層出,2019年康復裝置產品更多是將原有的產品設想不斷地與臨床需求結合。  

康復機器人的門檻相對較低,康復市場需求明確,短期有快速增長的可能性,其中的難題在於對產品矩陣和渠道要求高;零散的行業難以滿足供應鏈的需求,行業需依靠政策推動發展。 

此外,康復機器人單個產品市場空間有限,需要豐富的產品線;且康復機器人通常無耗材,目前還缺少可持續性的盈利模式。 

同時,在2019年,我們發現由於康復機器人門檻較低,康復市場需求明確,智慧康復裝置市場中也出現了更多的低技術壁壘產品。例如智慧站立助行機器人,同以往的出行輪椅相比,助行機器人通過機械設計讓患者可以做到自主出行,讓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在市場渠道上,這類產品的主要是通過殘聯銷售,對於企業來說,只要產品過關獲得殘聯認可,同樣可以取得立足之地。此外,在2019年,許多智慧康復產品還在通過抖音、快手等覆蓋大量群體的短視訊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康復醫院快速發展,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覆盤智慧康復裝置的發展,我們不得不把視線放回到整個康復領域乃至是醫療健康大環境。目前,醫院市場依然是智慧康復裝置的主要市場,因為C端市場目前還很不成熟。

在C端市場,使用群體和消費群體並不重合,買單方是健康人,使用方式陪護人、治療者和患者。智慧康復裝置國內發展還處於早期,市場比較混亂,如果買單方需要購買專業的康復裝置,他同樣需要諮詢醫生,所以C端的市場教育依然要依靠醫生渠道。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某些產品正在通過全新的營銷方式向C端滲透。例如,許多助行機器人通過抖音渠道進行宣傳。 

而對於康復醫院發展來說,如今是前所未有的躍進時代。從資料上看,2017年我國的康復醫院數量是552家,2018年,這個數字上升至637家,其中城市434家,農村203家,增長率為15.3%。 

對比來看,2018年骨科醫院654家,2017年為617家,增長率為5%。康復醫院增長率甚至超過口腔醫院增長率,口腔醫院2017年到2018年的增長率為14%。足可見康復醫院的增長態勢。   智慧康復裝置全年梳理:從追逐技術風口到解決問題

如果說老齡化、康復意識提升是國內康復行業發展的木材,那麼政策就是其中的點火石。 

一直以來,鼓勵康復行業發展的政策持續推進,最早在2011年,衛生部辦公廳就釋出《衛生部建立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工作方案 》;2015年,國務院發文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2016年,康復綜合評定等20項醫療康復專案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2018年,衛健委明確一大批二級醫院將面臨轉型,二級醫院轉型成康復醫院、老年護理醫院。 

動脈網彙總了2019年康復領域的有關政策,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有更多的細節性、規範性政策出臺,政策正在引導康復行業形成可落地的標準化操作,與社群、養老機構、醫院等不同實際場景結合,制定康復工作制度和加速各病種標準化診療流程。 

智慧康復裝置全年梳理:從追逐技術風口到解決問題

 除此以外,在地方政府政策中,四川、山東、江蘇、湖南、海南、江西、內蒙古等地都出臺了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實施規劃,加快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

政策除了直接引導康復醫學建設外,醫保控費政策也在間接推動康復醫院發展。 

2019年,醫療行業的關鍵詞離不開醫保控費、DRGs。作為醫療中最大的支付方,支付的變動將推動整個行業的變革。

冪方資本醫藥健康基金董事總經理蘇仲和告訴動脈網:“這個階段,正是我們國家支付體系變革的時期。因為醫保壓力較大,它會把病人在治療階段的費用進行控制。

無論採取什麼調控,最後都會導致那些急性期、重症期的患者形成分化,縮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期。以前醫院可能讓患者無限期地住在醫院。而通過支付方式的改革,將客觀上區隔了患者的急性期和康復期。” 

其實,支付方式促進患者分流到康復醫院早在30年前的美國就上演過一次。從資料上看,美國1985-1995年期間康復病床數量翻了一番,康復費用複合增速達到20%。

增長驅動力主要來源於1982年確立的DRGs為標準的預付制度,該制度對急性期康復限定治療費用總額,縮短治療週期。此舉促進了患者對急性後康復治療需求猛增,使得康復專科醫院得到迅猛發展。 

除了快速增長這一關鍵詞,康復行業在過去一年另一個關鍵詞就是“下沉”。 

傅利葉智慧CEO顧捷說道:“我們能夠在一線感受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康復正在逐漸下沉。完整的三級康復網路中,康復功能不應該是頂尖醫院的獨門絕技,它的二級網路應該包括婦幼康或者說適宜的人民醫院、中醫院;最後是下沉到基層,包括社群衛生服務站、社群醫院、養老院等機構。” 

顧捷也指出,基層康復醫療的最大痛點在於康復科室面對的患者種類複雜,橫跨多科室,需要在基層構建康復的服務能力,提供好的康復技術。 

動脈網曾瞭解到,在美國,醫保可負擔90%以上的醫療、康復、養老費用,剩下10%中,一大半通過商業保險支付,到康復機構完成治療,患者的自費額度只佔5%。1982年,美國醫保對急性期康復支付採用DRGs分組的預付款制度,對於一些診斷明確、治療方法比較統一,住院時間較短的患者,醫院其實有較大的盈利空間,也就能夠推動醫院增加科室建設。

雖然康復醫院在急速增長,但是背後支撐一家康復醫院運轉的人才、裝置、支付體系等要素還未羽翼豐滿。康復醫療在國內的發展,既要直面複雜的歷史環境,也要適應全新的技術驅動要素。康復醫療在中國發展將形成鮮明的本土特徵。  

醫院需要完整的解決方案

相對於人才培養體系和支付體系需要長期培養和探索。智慧康復裝置作為一種技術新變數,不僅本身是重要的供給端資源,也能減少康復過程的人力投入,改變康復醫療的業務形態和運營模式。

對於現階段,康復醫院和科室需要的智慧康復裝置,已不是簡單的康復工具。 

蘇仲和指出:“很多企業在研發上會去模仿國外的產品,國外有什麼產品,那麼我就照搬什麼樣的產品。實際上這類廠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行業變革期,醫院的痛點和需求是什麼。” 

舉例來說,在美國康復臨床需求中,醫院需要較多的康復評定器械,因為在醫保付費體系中,醫保會根據患者評定得分狀況付費,那麼假如入院的時候是1分,出院的時候是5分,醫保就會支付中間功能改善的4個檔次的費用。但是在國內,還沒有形成這樣的剛性康復需求。

簡單的拿來主義遭遇水土不服,只是引進技術,沒有探索出合適的系統,智慧醫療裝置很難獲得醫院認可。顯然,智慧康復裝置在中國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

那麼我們國家醫院的康復需求痛點在哪裡,毫無疑問,我們國家康復最大的痛點就在於缺人。這個人不是指患者,而是醫生,缺乏擁有成體系治療經驗的醫生。

中國每十萬人只有一名康復治療師,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每十萬人有60名治療師。

除了數量缺口,現有康復人才結構也極不平衡。國內培養康復人才主要以運動康復人才為主,神經康復、心臟康復領域已有的“康復醫師”大多是從臨床或中醫醫師考取主治後轉行到康復科範圍。 

缺少康復人力資源,導致很多康復醫院無法正常運轉起來。對於單個康復裝置來說,醫院的需求很明確:安全、有效、可負擔。但是僅僅是滿足了這三點的產品,還不是建設康復科醫院最需要的產品。

目前,最適配康復醫院需求的裝置是能夠為醫院帶來康復服務能力的裝置。 

簡單來說,對於醫院來說,在現階段,他們需要的康復裝置更多是能夠滿足一整套康復需求,讓康復科能夠快速運轉起來的裝置。真正能夠用起來產生效益的裝置,而不是單個高科技產品。

除此以外,醫院關注的第二是成本,醫院更需要能夠以低成本的方式將治療運轉起來的產品。 

上海卓道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道雨表示:“對於臨床來說,現階段真正能滿足臨床治療的康復器械還較少。康復機器人的成本要做好控制,現階段醫保在這個領域的收費專案還偏低,要考慮到科室的經濟核算與投入產出,高階進口裝置動轍數百萬的售價大多數醫院無法承受。我們將產品價格區間控制在幾萬到幾十萬,在高品質、高安全性的同時保證康復機構在正常的患者使用量下在1年左右收回採購成本。” 

在王道雨看來,國內醫院缺乏治療師是最大的痛點,為此在產品設計中,卓道讓產品內建大量符合康復治療邏輯的處方,並將治療過程與療效資料化、視覺化,將臨床治療師的工作量減少80%以上,真正程度實現了康復智慧化、機器替代人。 

智慧康復裝置研發企業力邁德總經理嚴函告訴動脈網:“安全有效肯定是醫院的基本需求。但醫院還希望康復裝置能夠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力。雖然我們是智慧康復裝置生產商,但是我們服務醫院時,不止是賣給醫院一套裝置,我們會提供給醫院一套定製的整體解決方案,我們更關注康復醫院的持續運營能力。解決方案會細緻到醫院的裝修風格設計。” 

為醫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一趨勢已經被多個企業實踐。顧捷也認為:“現在的醫院更希望康復企業為他們帶來康復服務能力的建設,這其中包括裝置、技術、運營等多個方面,我們正在通過多方合作的模式為康復醫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動脈網瞭解到,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當地一所二甲醫院:豐鎮市中蒙醫院。在這裡,傅利葉智慧和專業的康復運營企業珠海瑞和康合作,為豐鎮市中蒙醫院建立了完整的康復服務體系。

在以前,內蒙古的患者在北京的大醫院確診後卻無法獲得完整的康復治療是常事。在內蒙大部分同級別的醫院都還未設立康復科室的情況下,中蒙醫院的康復科室已經可以提供專人一對一的功能性訓練。

豐鎮市中蒙醫院康復科室的成立滿足了廣大患者的康復需求,康復科室開設一年以來,已經為400位患者提供康復治療。 

在這個背後實現支撐的是專業的智慧康復模組。這個智慧康復模組中包含了治療師、醫生、運營人員,軟體包括運營軟體、訓練軟體、處方、醫保關係和收費體系,硬體主要為康復裝置,是一個整合化的康復模組產品。 

這個模組還被設計者賦予了更大的期待,希望智慧康復模組能夠在全國其他地方推廣,推動中國康復診療標準一體化。  

新方向:從高精尖到解決臨床問題 

我們設想一個良好的產業鏈生態,整個康復器具市場底部是大量壁壘低的康復輔具,腰部是智慧康復裝置,頂部是高精尖的超前設計。但國內的研發現狀是大量企業,要麼集聚在簡單的康復輔具研發,要麼專注於暫時無法大規模應用的的尖端科技,與臨床需要高效智慧實用的裝置這一需求脫節。

智慧康復裝置全年梳理:從追逐技術風口到解決問題

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目前國內智慧康復裝置研發企業中,大部分創始人都來自理工科背景,在產品設計中,專業康復醫生參與程度較低。

王道雨表示:“康復治療過程場景複雜,一款產品無法滿足臨床的全部訴求,臨床現階段需要滿足特定應用場景的康復機器人產品,同時不能給患者帶來安全隱患。這就要求機器人研發團隊要能與康復治療師和康復醫生共同工作,推出越來越多的解決康復治療問題的機器人。”

康復和輔具類產品買單方式健康人,使用方式陪護著、治療者和患者,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說,要考慮多方痛點,滿足買單方、使用方的需求。

雖然在國外,聚焦於超前科技的企業能夠獲得資本市場認可,但這一模式在國內還缺乏成熟的金融環境支撐。

蘇仲和表示:“高精尖的產品在美國看似有一條完整的發展路徑,例如Ekso Bionics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可以上市。因為美國的資本市場對於高科技產品的接受度更高,哪怕企業只有一個產品樣機,它也可以上市,但是在國內這條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其實我認為產品最強大的壁壘是符合臨床邏輯,如果不符合臨床邏輯,那麼無論在其中你的技術壁壘有多高,有多少感測器、電機、複雜的演算法都不能算是最核心的壁壘。”

無論是開發醫院需要的產品還是開發殘疾人生活中需要的產品,都需要研發思路的轉向,一個好的產品不是為了體現開發者的技術壁壘,而是如何解決患者的問題和痛點。 

從美國來看,在越戰後康復醫學漸漸發展,到形成完整的康復體系也一共用了20多年。從國內發展情況來看,2008年汶川地震後開始興起,2016年將康復綜合評定等20項醫療康復專案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近年來康復醫院開始興起,整個康復行業走過的時間並不長,對於康復企業來說,在初期就建立起完整的康復產品體系難度較大。

構建適合我國康復行業發展的模式,不僅需要大眾認識的提升,也需要醫院康復中心、康復科室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探索不同層級康復機構統一的康復診療標準,以及支付體系的完善。

智慧康復裝置在其中力量有限,但它也是打通康復產業閉環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未來,智慧康復裝置研發企業需要仰望星空,同時腳踏實地,既要對標一流的前沿標準,也要立足醫院的實際需求量體裁衣,共創康復中國的未來。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