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侵入性腦機介面瑟瑟發抖?別怕,大腦可以被“聲控”了

naojiti發表於2019-08-18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火了一陣子,果不其然又歸於沉寂。本來麼,這種侵入式裝置感染、意外、電池等都是問題,聽著就讓人腦闊一痛,只有病情嚴重的植物人或者中風患者才願意冒險成為“小白鼠”。

緊隨其後的Facebook 利用近紅外光來解碼腦電訊號的可穿戴裝置,也被專家們吐槽了一陣子,原因是非侵入式裝置的精確性比較有限,無法有效辨析出複雜的腦電訊號。

這麼說想要實現黑客帝國就只能枯等啦?科學家們豈是就這麼服輸的。另一個刺激神經活動的技術——聲遺傳學(sonogenetics),其實一直悄然在實驗室裡醞釀生長。

為侵入性腦機介面瑟瑟發抖?別怕,大腦可以被“聲控”了

2014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WilliamTyler曾經用超聲刺激大腦。到了2015年,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公佈了一種能啟用特定神經細胞的聲遺傳技術。但它一直沒能像光遺傳學技術一樣,被巨頭們選中並推至大眾面前。那麼,是什麼讓它近日開始被海外科技媒體所關注的呢?

站到聚光燈下的sonogenetics,究竟能幹啥?

過去十年間,光遺傳學給神經科學帶來了一場革命。

通過光來讀取和控制神經活動,成為許多實驗室研究大腦基礎功能的標準工具。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相信,它能夠治療許多人類疾病,因此也被《Nature Methods》雜誌評為過去十年中對生物學研究影響最深的十大技術之一。

但原理類似的聲遺傳學,即用聲音來控制腦部活動,其存在感和學術案例都要少得多得多。要搞清楚二者的區別在哪兒,先來說說後來居上的sonogenetics到底有什麼本事。

2015年,Salk 研究所的副教授Sreekanth Chalasani發文,提出了一種在體內操縱神經元和其他細胞的新方法——利用臨床上的醫學超聲波,通過線蟲作為載體,將一個能夠應答超聲波的膜離子通道——蛋白質TRP-4,新增到了線蟲的神經元中,這種蛋白質對超聲波壓力變化很敏感,然後成功用超聲波將其啟用。

作者聲稱,聲遺傳學技術在治療疾病方面比光遺傳學更有優勢。

從理論上看,這項發明的潛力確實不小,因為人體內許多細胞都能應答TRP-4引發的活動。這意味著,超聲波理論上可以到達人體內的任何組織,包括大腦,並通過TRP-4來啟用。

為侵入性腦機介面瑟瑟發抖?別怕,大腦可以被“聲控”了

不過,當時科學家並沒有在動物大腦上實驗,無從驗證該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但就在前不久,“實錘”出現了。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卡夫利大腦與心智研究所和國防高階研究機構(DARPA)等共同資助的一項神經學研究,聲稱證實了超聲波能被操縱用來啟用腦神經元,並登上了《nature》期刊。

首先,科學家選用了線蟲作為傳遞裝置,並對其進行了“基因改造”,為其神經元中都新增上TRP-4,然後將其引入到功能失調的腦細胞中。

接下來,使用蝙蝠、鯨魚等動物都難以檢測到的超聲波頻率,結果發現,這些聲波切實改變了線蟲的活動方向,實驗的60分鐘時間內,安全地操縱其刺激神經活動。

為侵入性腦機介面瑟瑟發抖?別怕,大腦可以被“聲控”了

(超聲訊號改變了線蟲的行為)

本是同根生:聲遺傳學是如何碾壓“前輩”的?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原理高度相似,但聲遺傳學相較於以往利用光來控制動物腦細胞的技術而言,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聲遺傳學最大的優點是不需要大腦植入。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腦神經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光遺傳學,需要在動物大腦深處插入一根光纖,將光傳送到目標區域,從而啟用帶有感光蛋白的神經細胞。例如,患有帕金森氏病的動物可以通過對腦細胞進行特殊設計,使其具有光敏性,從而治癒他們的非自願震顫。而這種手術要將一根探針植入大腦,聽起來是不是和馬斯克的“大腦縫紉機”一樣令人發憷?

而聲遺傳學只需要將TRP-4等聲敏物質傳遞給腦補的蛋白質,就可能完成精確導向並控制細胞的功能,並且已經在心肌細胞、豬血等上面成功實驗了,病人接受起來更加容易。

為侵入性腦機介面瑟瑟發抖?別怕,大腦可以被“聲控”了

(如何使用超聲將聲敏藥物遞送至大腦的精確目標)

其次,在精確度和可靠度上,聲音控制有更好的理論基礎。

神經學治療的挑戰之一,就是可靠地啟用單個神經元,尤其是在更深的腦區域。目前的主要方法正是用侵入性手術來輸送特定波長的光,但由於光敏蛋白和光照在腦神經元中很難分佈均勻,並且會被大腦和機體其他組織散射掉,因此靠光遺傳學操縱腦細胞,有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預期外表現。

而超聲波則不同,低頻聲波能夠穿過深層和完好的組織,直接刺激大腦內的神經元簇,不存在散射問題。因此,刺激大腦深處的同時,也不會影響到人體內的任何其他細胞。實驗顯示,連續重複690千赫與3兆赫之間的超聲波,能夠安全地減少慢性疼痛。

聲遺傳學的另一個巨大潛力在於,它幾乎可以控制所有型別的細胞。也就是說,從產生胰島素到心臟起搏,人體機能都可能因聲音而改變。比如研究人員目前就在測試超聲波是否能影響人體的代謝過程,如胰腺細胞的胰島素分泌。

未來有一天,聲遺傳學也許可以繞開藥物治療,無需腦外科手術,用於治療創傷應激、帕金森氏症、癲癇、運動障礙到慢性疼痛的各種疾病。比如說去除癌細胞而不影響任何周圍的組織,並且沒有任何副作用……聽上去是不是很刺激?

為侵入性腦機介面瑟瑟發抖?別怕,大腦可以被“聲控”了

當然,作為一項還在概念驗證階段的技術,“大腦聲控”還存在許多bug:

比如,想要將聲敏通道,也就是TRP-4蛋白引入特定的人體細胞,和控制線蟲可不是一個難度係數。要知道線蟲只有302個神經元,用超聲波讓它們精確地導向神經元,只需要在其中294個神經元中新增TRP-4就可以了。但人類可不像線蟲,自身沒有TRP-4基因,如何讓聲敏蛋白進入大腦的目標區域,還需要人類臨床實驗進一步探索和驗證。

再比如,聲波刺激水平會不會讓神經元應答超出生理範圍,從而帶來潛在風險,這一點很難評估。其實早在2012年,學界就在討論,讓“聲遺傳學”結合胎兒成像技術,來輔助先天性遺傳疾病的診斷。但這種非侵入性的產前檢測有可能產生誤導性的診斷,考慮到“胎兒優先”的理念,一直沒有突破。

為侵入性腦機介面瑟瑟發抖?別怕,大腦可以被“聲控”了

(2005-2015的光遺傳相關論文數量)

不過,從它的前輩——光遺傳學的發展腳步來看,從2005年實驗室誕生廣受質疑,到如今在多個領域得到利用,為許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甚至對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也有貢獻,不過短短十幾年的時間。

而一出生就有著眾多盟友,比如聲敏材料的突破、人工智慧分析能力的引入、獲取輸出訊號的半導體技術等等,在這些超級輔助之下,靠聲音控制大腦和機體,這一天或許會來的比想象更快。

試想一下,在不遠的未來,不需要手術就能在有缺陷的心臟上植入起搏器,不注射胰島素就可以控制血糖水平,甚至按一個按鈕就可以緩解癲癇發作,這樣的美麗新世界,或許會顛覆目前大家對腦機介面、可穿戴裝置的所有想象,也說不定呢?

雖然暫時還沒有科技巨頭為sonogenetics開一場驚豔全球的釋出會,但它依然值得我們在腦海裡按下一個“收藏”鍵。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5406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