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前端的界限就在瀏覽器那兒。
無論你觸發了多少bug,最多導致瀏覽器崩潰,對系統影響不到哪去。
這就像二次元各種炫酷的毀滅世界,都不會導致三次元的世界末日。
然而,作為一個前端,我發現是有方式開啟次元大門的…
這個實驗腦洞較大,動機無聊,但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一些安全問題。
想象一下,有天你在家裡上網,吃著火鍋還唱著歌,點開一個連結,電腦突然就藍屏了!想想還真有點小激動。
起因
故事得從localStorage說起。
html5的本地儲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將資料以二進位制檔案形式儲存到本地,在當前應用得非常廣泛。
windows下的chrome,localStorage儲存於C:\Users\xxx\AppData\Local\Google\Chrome\User Data\Default\Local Storage資料夾中。但如果任由網頁無限寫檔案,對使用者硬碟的傷害可想而知,因而瀏覽器對其做了大小限制。
對於一個域名+埠,PC端的上限是5M-10M之間,移動端的則是不大於2.5M。
那麼問題就變成:這樣的限制足夠保護使用者硬碟了嗎?
關鍵
關鍵的問題在於,這一限制,針對的是一個域名+埠。
也就是說,你訪問同一個域名的不同埠,它們的localStorage並無關聯,是分開儲存的。
我用node簡單地開啟了伺服器,這時,使用者訪問網頁連結到網頁連結這100個埠,會請求到同一個頁面index.html。
當然,這個index.html裡涉及了localStorage寫操作。
我試著用瀏覽器分別訪問了幾個埠,結果是分開儲存。一切跟劇本一樣。
自動遍歷
但這種程度還不夠。
如果要讓實驗變得更好(xie)玩(e)一些,問題就變成如何讓使用者自動遍歷這些埠?
iframe是個好的嘗試。
只要一開啟網頁連結: 1000,頁面的指令碼就會建立一個iframe,去請求網頁連結: 1001,一直迴圈下去。
當然iframe我們還可以設定為不可見,以掩蓋這種不厚道的行為…
比方說,有人發給你一個連結,你開啟後發現是個視訊,而你根本注意不到背後的指令碼,在視訊播放的幾分鐘裡,快要把你的C盤寫滿。
然後我就看到請求如潮水漸漲:
但是,請求到1081埠,最新的chrome就崩潰掉了…原來iframe巢狀太多,已經到達了瀏覽器的極限。
防止瀏覽器崩潰
C盤還未撐滿,同志還需努力。怎麼辦?
突然想到,到達iframe極限之前,我們可以重定向啊。
每訪問50個埠,就使用window.location.href重定向一次,去確保瀏覽器不崩潰。
事實證明,這種野蠻的方法的確可行。
至此,只要訪問網頁連結: 1000,就會往Local Storage資料夾裡寫入近500M無用資料:
裡面的資料是這樣的:
繼續實驗的黑科技
算了下我的C盤還有空間嘛,那就把埠數量從100增長到200個。
結果是這樣的,到達了1.17G大小。
在後續的實驗中,我就慢慢地把埠數量與儲存的資料調大。
電腦也執行得越來越慢。這是為什麼呢?
我觀察到,有時候執行localStorage.setItem()後,在資料夾裡不一定立即能看到資料檔案。我懷疑這些資料會被chrome先放到記憶體裡,以避免重複讀寫帶來的消耗,在空閒或關閉的時機,再寫進硬碟裡。
但此時,瀏覽器已經影響到系統了。它處於一種“不會崩潰”,但“因為佔用了許多記憶體,已經妨礙使用者電腦的正常使用”的狀態。
即使使用者關閉了瀏覽器視窗,也不會很快恢復。要知道讀寫任務並不是隨視窗關閉而終止的,否則瀏覽器會丟失資料。
遭遇黑科技的人們能做的只有:
等待;
用工作管理員關掉chrome程式,再等待;
相信並嘗試“重啟電腦解決90%電腦問題”的科學論斷。
可以說,瀏覽器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最後
最後,還是得用嚴肅臉告誡一下:害人之心不可無。
本實驗,從一開始就是懷揣著將安全問題上交給國家的初衷去做的(是的就是這麼純粹)。
後續,看著C盤還有2G空間,我又把埠增長到2000個,試下會發生什麼。
由於請求過多,需要一定時間,我就去做別的事情了。
回來後發現房間安靜祥和,美輪美奐,一片藍光,像是加了特技。
那麼…
問題來了,計算機修理哪家強?
有點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