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技術文件?

威靈頓發表於2019-05-23

最近為了在技術鏈條中選擇合適的模組,我看了比較多的技術文件,發現不少產品的文件真是不咋地,屬於“純技術思維”的文獻,似乎就沒考慮使用者這邊的感受和想法。

文件直接決定了開發模組的學習曲線是否陡峭。學習曲線平緩,才讓人感覺好用,易用,方便入坑。學習上的認知障礙是怎麼產生的呢?為什麼使用者看了會覺得“稀裡糊塗”,覺得上手犯難,有挫敗感呢?因為裡面引入了太多“從天而降”的概念而不去解釋,想當然的預設使用者應該瞭解、知道,這怎麼可能。

我認為,一個好的、正常的文件,應該是問題導向的。畢竟使用者使用它,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來。應該先闡述的是大家面臨的公共問題和需求,還有它能解決什麼問題,到什麼程度,在什麼地方用,怎麼用,再說明我們用什麼方法做到的。

後面,再順帶引出,我們製造出這些方法,必須引入的概念和設計思路,這些概念背後是什麼意思。這樣,大家就容易理解其用意了。

然後,提供入門教程,順帶詳細解釋,裡面涉及到的自造概念的方方面面。它能帶來什麼,這麼設計好處是啥,等等。後面有進一步的深入教程、介面手冊、FAQ等等。

介面部分,除了介紹介面的具體使用,更應該有的,是整體的執行邏輯的說明和Demo。告訴使用者,這些API,是如何組合起來完成任務的,可以操縱的是哪些,在什麼時機。如果沒有這些,使用者很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知道整體的結構和設計邏輯,因為API只是“單詞”,不是更有深度的“句子和段落”。而如果知道這些使用方法,就會對產品更有信心,也更容易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一般我認識一個產品或者模組,都是先檢索產品名字 + 入門、教程,有了初步概念,再尋找最佳實踐,Faq,而文件應該提供這些內容,才稱得上合格。

我認為這才是順著認知心理規律的文件設計。而我看到的不少產品文件,都做不到這一點。典型的例子是:產品有一部分自我介紹和特性宣傳,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入門教程案例 – 有一些連這個Demo都沒提供。然後就是API羅列了,中間還夾雜著自造的一些概念名詞。

作為剛剛接觸這個產品的使用者,第一反應常常就是:它怎麼用呢?那些突然出現的“概念名詞”啥意思?為啥用它呢?估計不少使用者已經開始打了退堂鼓,不知道怎麼上手。

不得不說,即便是做技術,產品思維也是很重要的審視習慣,使用者視角必不可少。

作者部落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