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IBM一定要得到Telelogic

genusBIT發表於2008-07-08
位元網(ChinaByte)6月11日評論(羅提)IBM收購Telelogic,從去年6月11日宣佈收購要約開始,到今年4月3日完成收購,在這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歐盟委員會從開始的一查再查,到最後大開綠燈,其中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最終IBM如願以償,卻花了8.45億美元,比當初的收購價多出了整整1億美元。據說,惠普也曾有意收購Telelogic,但被IBM抬高價格擠走,可見IBM對Telelogic是志在必得。

  其實早在2002年,IBM就對Telelogic動過念頭,但因為IBM的Balance(平衡)和Telelogic的Aggressive(激進)兩種文化的差異性,讓IBM沒有選擇Telelogic.這一次是什麼原因令IBM衝破重重阻撓,終把Telelogic收入麾下?Telelogic究竟藏了什麼寶貝引得歐盟、IBM和惠普這些江湖頂尖高手為它輪番過招?

  表面上,Telelogic的嵌入式軟體開發技術和它的非IT大客戶市場是IBM收購的重要原因——這也是IBM對外宣陳的收購動機,但它們只是阿里巴巴寶庫外面的兩扇大門,IBM花了8.45億美元唸了一句“芝麻開門”,要的是門後邊無價的寶藏。

  這個寶藏就是為企業提供更全面的開發工具,一種集硬體、軟體和專案為一個整體的開發工具,這樣的工具將為企業開發出一個產品家族,而不只是單個產品。這將對我們的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資訊時代,我們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PC進入千家萬戶,以及由PC連線的網際網路的影響,因此在過去10幾年內主要集中在PC軟體的開發。但現在非PC裝置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硬體與軟體聯姻,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移動電話的使用,比如蘋果的iPhone,就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發展機會。這也包括航空航天、電信、汽車、醫療儀器和機器人等領域的系統開發。這就不單是一個軟體的開發,也不單是一個硬體的開發,而是上升到一個系統級別的開發了。

  目前我們軟體、硬體與專案的開發工具和流程是各異的,這給系統的開發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空中客車的A380飛機設計是由法國和德國兩個分散式的團隊開發的,他們運用的工具和方法不相容,導致這個專案的一再延誤,導致上億美金的損失。針對這種情況,新的開發工具更注重整合、協作、需求管理、時間管理與系統建模。進入UML 2.0之後,建模工具方面Telelogic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以後,Telelogic屢獲大獎的需求管理產品線Doors,開發環境Rhapsody,變更和配置管理工具Synergy和建模工具Tau都將融入IBM Rational的大家族中,這就為IBM建設針對系統開發的一整套開發工具創造了有利條件。

  IBM的Rational主要是針對IT系統軟體開發的工具,加入Telelogic後,它們可能會被整合到IBM所鼓吹的JAZZ下一代新技術框架中去。JAZZ的目的是使不同的開發團隊可以很好地在一起進行實時的協作,對於它的更多的資訊需在2008年6月4日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舉行的IBM Rational軟體開發高峰論壇上了解。

  所以,IBM收購Telelogic,不單是Telelogic擁有IBM沒有的核心技術與市場,更因為Telelogic恰好是IBM大目標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與IBM現有的技術能被很好地結合起來,正是在這個基礎上,IBM在收購伊始就大肆宣揚收購的特別戰略意義以及它將對社會產生的廣泛影響。

  通過這些年一系列的收購和自有技術的整合,IBM在一步一步地把其CEO帕米薩諾於2002年丟擲的“隨需應變”計劃變成現實。IBM能否最終完成由一家以硬體為主的廠商向以軟體、服務為先導的廠商的轉型,能否為客戶帶來集軟體、硬體、服務於一體的整合“解決方案”,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4751907/viewspace-37445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