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模型的定義
大模型是指具有大規模引數和複雜計算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
大模型是指具有大規模引數和複雜計算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這些模型通常由深度神經網路構建而成,擁有數十億甚至數千億個引數。大模型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提高模型的表達能力和預測效能,能夠處理更加複雜的任務和資料。大模型在各種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推薦系統等。大模型透過訓練海量資料來學習複雜的模式和特徵,具有更強大的泛化能力,可以對未見過的資料做出準確的預測。
ChatGPT對大模型的解釋更為通俗易懂,也更體現出類似人類的歸納和思考能力:大模型本質上是一個使用海量資料訓練而成的深度神經網路模型,其巨大的資料和引數規模,實現了智慧的湧現,展現出類似人類的智慧。
2.大模型和小模型有什麼區別?
小模型通常指引數較少、層數較淺的模型,它們具有輕量級、高效率、易於部署等優點,適用於資料量較小、計算資源有限的場景,例如移動端應用、嵌入式裝置、物聯網等。
而當模型的訓練資料和引數不斷擴大,直到達到一定的臨界規模後,其表現出了一些未能預測的、更復雜的能力和特性,模型能夠從原始訓練資料中自動學習並發現新的、更高層次的特徵和模式,這種能力被稱為“湧現能力”。而具備湧現能力的機器學習模型就被認為是獨立意義上的大模型,這也是其和小模型最大意義上的區別。
相比小模型,大模型通常引數較多、層數較深,具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和更高的準確度,但也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和時間來訓練和推理,適用於資料量較大、計算資源充足的場景,例如雲端計算、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
3.大模型相關概念區分:
大模型(Large Model,也稱基礎模型,即Foundation Model),是指具有大量引數和複雜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能夠處理海量資料、完成各種複雜的任務,如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
超大模型:超大模型是大模型的一個子集,它們的引數量遠超過大模型。
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通常是具有大規模引數和計算能力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例如 OpenAI 的 GPT-3 模型。這些模型可以透過大量的資料和引數進行訓練,以生成人類類似的文字或回答自然語言的問題。大型語言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文字生成和智慧對話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GPT 和ChatGPT都是基於Transformer架構的語言模型,但它們在設計和應用上存在區別:GPT模型旨在生成自然語言文字並處理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如文字生成、翻譯、摘要等。它通常在單向生成的情況下使用,即根據給定的文字生成連貫的輸出。
ChatGPT:ChatGPT則專注於對話和互動式對話。它經過特定的訓練,以更好地處理多輪對話和上下文理解。ChatGPT設計用於提供流暢、連貫和有趣的對話體驗,以響應使用者的輸入並生成合適的回覆。
4.大模型的特點
巨大的規模: 大模型包含數十億個引數,模型大小可以達到數百GB甚至更大。巨大的模型規模使大模型具有強大的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
-
湧現能力:湧現(英語:emergence)或稱創發、突現、呈展、演生,是一種現象,為許多小實體相互作用後產生了大實體,而這個大實體展現了組成它的小實體所不具有的特性。引申到模型層面,湧現能力指的是當模型的訓練資料突破一定規模,模型突然湧現出之前小模型所沒有的、意料之外的、能夠綜合分析和解決更深層次問題的複雜能力和特性,展現出類似人類的思維和智慧。湧現能力也是大模型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
更好的效能和泛化能力: 大模型通常具有更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泛化能力,能夠在各種任務上表現出色,包括自然語言處理、影像識別、語音識別等。
-
多工學習: 大模型通常會一起學習多種不同的NLP任務,如機器翻譯、文字摘要、問答系統等。這可以使模型學習到更廣泛和泛化的語言理解能力。
-
大資料訓練: 大模型需要海量的資料來訓練,通常在TB以上甚至PB級別的資料集。只有大量的資料才能發揮大模型的引數規模優勢。
-
強大的計算資源:訓練大模型通常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個GPU,以及大量的時間,通常在幾周到幾個月。
-
遷移學習和預訓練: 大模型可以透過在大規模資料上進行預訓練,然後在特定任務上進行微調,從而提高模型在新任務上的效能。
-
自監督學習: 大模型可以透過自監督學習在大規模未標記資料上進行訓練,從而減少對標記資料的依賴,提高模型的效能。
-
領域知識融合: 大模型可以從多個領域的資料中學習知識,並在不同領域中進行應用,促進跨領域的創新。
-
自動化和效率:大模型可以自動化許多複雜的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如自動程式設計、自動翻譯、自動摘要等。
5.大模型的分類
-
語言大模型(NLP):是指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領域中的一類大模型,通常用於處理文字資料和理解自然語言。這類大模型的主要特點是它們在大規模語料庫上進行了訓練,以學習自然語言的各種語法、語義和語境規則。例如:GPT系列(OpenAI)、Bard(Google)、文心一言(百度)。
-
視覺大模型(CV):是指在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CV)領域中使用的大模型,通常用於影像處理和分析。這類模型透過在大規模影像資料上進行訓練,可以實現各種視覺任務,如影像分類、目標檢測、影像分割、姿態估計、人臉識別等。例如:VIT系列(Google)、文心UFO、華為盤古CV、INTERN(商湯)。
-
多模態大模型:是指能夠處理多種不同型別資料的大模型,例如文字、影像、音訊等多模態資料。這類模型結合了NLP和CV的能力,以實現對多模態資訊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從而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處理複雜的資料。例如:DingoDB多模向量資料庫(九章雲極DataCanvas)、DALL-E(OpenAI)、悟空畫畫(華為)、midjourney。
按照應用領域的不同,大模型主要可以分為L0、L1、L2三個層級: -
通用大模型L0:是指可以在多個領域和任務上通用的大模型。它們利用大算力、使用海量的開放資料與具有巨量引數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在大規模無標註資料上進行訓練,以尋找特徵並發現規律,進而形成可“舉一反三”的強大泛化能力,可在不進行微調或少量微調的情況下完成多場景任務,相當於AI完成了“通識教育”。
-
行業大模型L1:是指那些針對特定行業或領域的大模型。它們通常使用行業相關的資料進行預訓練或微調,以提高在該領域的效能和準確度,相當於AI成為“行業專家”。
-
垂直大模型L2:是指那些針對特定任務或場景的大模型。它們通常使用任務相關的資料進行預訓練或微調,以提高在該任務上的效能和效果。
6.大模型的泛化與微調
模型的泛化能力:是指一個模型在面對新的、未見過的資料時,能夠正確理解和預測這些資料的能力。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模型的泛化能力是評估模型效能的重要指標之一。
什麼是模型微調:給定預訓練模型(Pre-trained model),基於模型進行微調(Fine Tune)。相對於從頭開始訓練(Training a model from scatch),微調可以省去大量計算資源和計算時間,提高計算效率,甚至提高準確率。
模型微調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少量帶標籤的資料對預訓練模型進行再次訓練,以適應特定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模型的引數會根據新的資料分佈進行調整。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它利用了預訓練模型的強大能力,同時還能夠適應新的資料分佈。因此,模型微調能夠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減少過擬合現象。
常見的模型微調方法:
· Fine-tuning:這是最常用的微調方法。透過在預訓練模型的最後一層新增一個新的分類層,然後根據新的資料集進行微調。
· Feature augmentation:這種方法透過向資料中新增一些人工特徵來增強模型的效能。這些特徵可以是手工設計的,也可以是透過自動特徵生成技術生成的。
· Transfer learning:這種方法是使用在一個任務上訓練過的模型作為新任務的起點,然後對模型的引數進行微調,以適應新的任務。
大模型是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核心技術,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充,大模型將在更多領域展現其巨大的潛力,為人類萬花筒般的AI未來擴充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