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工程師的十條精進原則!
時間回到8年前,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實習工作,是在某網際網路公司的無線搜尋部做一個C++工程師。當時的我可謂意氣風發,想要大幹一場,結果第一次上線就寫了人生中第一個Casestudy。由於對部署環境的不瞭解,把SVN庫裡的配置檔案錯誤地發到線上,並且上完線就去吃晚飯了,等吃飯回來發現師傅在焦頭爛額地回滾配置。那次故障造成了一個核心服務20分鐘不可用,影響了幾百萬的使用者。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後來半年的時間裡,我幾乎把所有職場新人可能犯的錯誤都犯了個遍。架構師讓我調研一個抓取效能提升方案,我悶頭搞了兩週,也沒有得出任何結論;本來安排好的開發計劃,由於我臨時要回去寫論文,搞得經理措手不及;參加專案座談會,全程“打醬油”……那段時間,自己也很苦惱,幾乎每天晚上11點多才走,很累很辛苦,但依然拿不到想要的結果。
8年過去了,自己從一個職場小白逐步成長為一名技術Leader。我發現團隊中的很多同學在不停地重複犯著自己當年類似的錯誤。他們並不是不努力,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思考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們大多數同學在工作中缺乏原則的指導。原則,猶如指引行動的“燈塔”,它連線著我們的價值觀與行動。不久前,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在《原則》一書中所傳達的理念,引爆了朋友圈。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原則,當我們需要作出選擇時,一定要堅持以原則為中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缺少對原則的總結,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學,是屬於老司機的秘密,其實不然。
“追求卓越”是美團的價值觀。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我們應該如何踐行呢?本文總結了十條精進原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行動。
“Owner意識”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認真負責的態度,二是積極主動的精神。
認真負責是工作的底線。首先,要對我們交付的結果負責。專案中每一個設計文件、每一行程式碼都需要認真完成,要對它的質量負責。如果設計文件邏輯混亂,程式碼沒有註釋,測試時發現一堆Bug,影響的不僅僅是RD的工程交付質量,還會對協同工作的RD、QA、PM等產生不好的影響。久而久之,團隊的整體交付質量、工作效率也會逐步下降,甚至會導致團隊成員之間產生不信任感。其次,我們要對開發的系統負責。系統的架構是否需要改進,介面文件是否完善,日誌是否完整,資料庫是否需要擴容,快取空間夠不夠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落地的事情。作為系統Owner,請一定要認真履行。
積極主動是“Owner意識”更高一級的要求。RD每天要面對大量的工作,而且很多並不在計劃內,這就需要具備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例如我們每天可能會面對大量的技術諮詢,如果客戶提出的問題很長時間得不到回應的話,就會帶來不好的客戶體驗。很多同學說忙於自己的工作沒有時間處理,有同學覺得這件事不是很重要,也有很多同學是看到了,但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更有甚者,看到了乾脆裝沒看見。這些都是缺乏Owner意識的體現。正確的做法是積極主動地推動問題的解決,如果時間無法排開或者不知道如何解決,可以直接將問題反饋給能解決的同學。
積極主動還可以表現在更多方面。比如很多同學會自發地梳理負責服務的現狀,根據介面在效能方面暴露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並持續推動解決;也有同學在跨團隊溝通中主動承擔起主R的角色,積極發現問題、暴露問題,推動合作團隊的進度,保證專案順利推進。這些同學無一不是團隊的中堅力量。所以,我們在做好自己份內工作的同時,也應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份外”的工作中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要給自己設限,努力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相信大家都有時間觀念,但是真正能執行到位的可能並沒有那麼多。網際網路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RD的研發效率是一個公司硬實力的重要體現。專案的按期交付是一項很重要的執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領導和同事對自己靠譜程度的評價。大家可能會問:難度幾乎相同的專案,為什麼有的同學經常Delay,而有的同學每次都能按時上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按時交付的同學往往具備如下兩個特質:做事有計劃,工作分主次。
工作安排要有計劃性。通常,RD在設計評審之後就能預估出精確的開發時間,進而再合理地安排開發、聯調、測試計劃。如果是專案負責人,那麼就會涉及協調FE、QA、PM等多個工種的同學共同完成工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計劃制定過程中,要儘可能把每一項拆細一點(至少到pd粒度)。事實證明,粒度越細,計劃就越精準,實際開發時間與計劃之間的誤差就會越小。
此外,務必要規定明確的可檢查的產出,並在計劃中設定一些關鍵的時間點進行核對。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很多專案延期都是因為在一些關鍵交付點上雙方存在分歧造成的。例如後臺RD的介面文件計劃在週五提供,FE認為是週五上午,而RD認為是週五下班前提交,無形中會給排期帶來了1pd的誤差。所以,我們要做到計劃粒度足夠細,關鍵時間點要可檢查。
工作安排要分清楚主次。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的事情,要學會分辨這些工作的主次。可以嘗試使用“艾森豪威爾法則”(四象限法則),把工作按照重要、緊急程度分成四象限。優先做重要緊急的事情;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可以暫緩做,但是要持續推進;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酌情委託給最合適的人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可以考慮不做。很多專案無法按期交付的原因,都是因為執行人分不清主次。比如在開發中需要使用到ES,一些不熟悉ES的同學可能想系統性地學習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就會一頭扎進ES的汪洋中。最後才發現,原本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被嚴重拖後。實際工作中,我們應當避免這種“本末倒置”的工作方式。在本例中,“系統性地學習ES”是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要學會分辨出這些干擾的工作項,保證重要緊急的事情能夠按時交付。
“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是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一個習慣。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的原則(第一次為心智上的創造,第二次為實際的創造)為基礎的。直觀的表達就是:先想清楚目標,然後努力實現。
在工作中,很多RD往往只是埋頭走路,很少抬頭看天。每次季度總結的時候,羅列了很多專案,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具體這些專案取得了哪些收益,對業務有哪些提升,卻很難說出來。這就說明在工作中並沒有遵守“以終為始”這一原則。此外,很多同學在做需求的過程中,對於目標與收益關注不夠,系統上線之後,也沒有持續地跟進使用效果。這一點在技術最佳化專案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例如在一個介面效能最佳化的專案中,經過RD的努力最佳化,系統TP99縮短了60%,支援QPS提升了2倍。但是系統到底需要最佳化到什麼程度呢?是不是縮短60%,提升2倍就能滿足需求呢?在最佳化之前,很多同學常常忘記設定一個預設的目標(TP99小於多少,支援QPS大於多少)。我們必須清楚,最佳化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預期某節假日流量會暴增或者某介面超時比例過高,如果不進行最佳化,系統可能會存在當機風險。解決特定的問題才是技術最佳化的最終目的,所以要根據問題設定目標,再進行最佳化。
“以終為始”,這一原則還可以作用於我們的學習中。很多同學看過很多技術文章,但是總是感覺自己依然一無所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帶著目標去學習。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只是碎片化地接收各個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效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學習之前,我們一定要問自己,這次學習的目標是什麼?是想把Redis的持久化原理搞清楚,還是把Redis的主從同步機制弄明白,亦或是想學習整個Redis Cluster的架構體系。如果我們能夠帶著問題與目標,再進行相關的資料蒐集與學習,就會事半功倍。這種學習模式的效果會比碎片化閱讀好很多。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參加了一個設計(或需求)評審,大家興致勃勃地提了很多合理的意見,等到再次評審的時候,卻發現第一次提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改進,很多討論過的問題需要從頭再開始討論。這種情況就是一種典型的工作不閉環。
之前看過一句話:一個人是否靠譜,就看他能否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這就是閉環思維的重要性。它強調的是一種即時反饋閉環,如果別人給我們分配了一個任務,不管完成的結果如何,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給出明確的反饋。
例如在跨部門的溝通會議中,雖然各方達成了一致,會議發起者已經將最終的記錄周知大家。但是,到這一步其實並沒有完成真正的閉環,在落地執行過程中很可能還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例如,會議紀要是否經各方仔細核對並確認過?會議中明確的To Do進展是什麼?完成結果有沒有Check的機制?如果這些沒有做到的話,就會陷入“溝通-發現問題-再溝通-再發現問題”的惡性迴圈中。
真正的閉環,要求我們對工作中的事情都能夠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溝通要有結論,通知要有反饋,To Do要有驗收。
“閉環思維”還要求能夠定期主動進行階段性的反饋。剛參加工作時,我接了一個工期為兩個月的專案。整個專案需要獨自完成,自己每天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開發。大概過了兩週之後,Leader詢問專案進度,雖然我已經跟他說沒問題。然而,Leader告訴我,因為我每天對著電腦也不說話,讓他心裡很沒底。
這時,我才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跟Leader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從那以後,我就時不時得跟他彙報一下進度,哪怕就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也可以明顯感覺,他對我的信心增加了很多。特別是我做Leader之後,對這種閉環反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從Leader的角度看,其實只是想知道專案是否在正常推進,是否遇到問題需要他協助解決。
“君子之心,常懷敬畏”,保持敬畏之心能夠讓我們少犯錯誤。在工作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規範,例如程式碼規範、設計規範、上線規範等等。我們必須明白,這些規範的制定一定是基於某些客觀原因的,它們都是歷史上無數Case積累而來的經驗。團隊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學習並嚴格遵守,這一點對於新人尤其重要。
當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團隊,請先暫時忘掉之前的習慣,要儘快學習團隊既有的規範,並且讓自己與團隊保持一致。以編碼風格為例,很多同學往往習慣於自己之前的程式碼寫作風格,在做新公司第一個專案時,也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變數、包的命名等等。結果在程式碼Review過程中,被提了很多修改意見,不得不返工重寫,得不償失。如果能夠保持敬畏之心,提前瞭解編碼規範,這種問題完全可以避免。
類似的問題,還包括對上線流程的不瞭解,對回滾操作不熟悉,對SRE線上變更過程不瞭解等等。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規範,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個人建議是:如果有事情拿不準,不妨多問問其他同事,不要憑自己的感覺做事情。
保持敬畏之心並不意味著要“因循守舊”。在我們充分了解這些規範和約定之後,如果覺得存在不妥之處,可以跟全組同學討論,是否採納新的建議,然後及時去更新迭代。其實,讓規範與約定與時俱進,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敬畏。
“事不過二”,是我們團隊一貫堅持的原則,它可以解讀為兩層含義。
一層含義是“所有的評審與問題討論,不要超過兩次”。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我們發現,很多RD都把時間花費在一些無休止的評審與問題討論中,真正投入到實際開發中的時間反而很少。在實際工作場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是很成熟的需求評審。這些需求文件,要麼是背景與目標含糊不清,要麼是產品方案描述不夠細化,或者存在歧義。RD與PM被迫反覆進行討論,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需求評審,進行了三次還被打回。
同樣的問題,在設計評審中也屢見不鮮。方案固然需要經過反覆的討論,但是如果遲遲不能達成一致,就會耗費很多RD與PM的寶貴時間,這就與提升研發效率的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我們團隊規定:所有的評審最多兩次。透過這種方式,倒逼利益相關方儘可能地做好需求與方案設計。評審會議組織前,嘗試與所有相關人員達成一致,詢問對方的意見,並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這樣能夠大大提升評審會議的效率和質量。如果在第一次評審中不透過,那麼就只有一次機會進行復審。一旦兩次不透過,就需要進行Casestudy。
“事不過二”原則的另一層含義,是“同樣的錯誤不能犯第二次”。每次故障之後,Casestudy都必須進行深刻的總結覆盤,對故障原因進行5Why分析,給出明確可執行的To Do List。每次季度總結會,大家自我反省問題所在,在下個季度必須有所改善,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孔子云:“不遷怒,不貳過”,在錯誤中反思與成長,才能讓我們成為更優秀的人。
“設計優先”這條原則,相對來說更加具體一些。之所以單列一項,是因為架構設計太重要了。Uncle Bob曾說過:“軟體架構的目標,是為了讓構建與維護系統的所需人力資源最小化。”
架構設計,並不僅僅關係到系統的質量,還關乎團隊的效能問題。很多團隊也有明文規定,開發週期在3pd以上的專案必須有設計文件,開發週期在5pd以上的專案必須有設計評審。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設計往往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有的是因為專案週期緊,來不及設計的足夠詳細;有的是因為RD主觀上認為專案比較簡單,設計草草了事。無數事實證明,忽略了前期設計,往往會導致後續開發週期被大幅拉長,給專案帶來了很大的Delay風險。而且最可怕的是,不當的設計會給專案帶來巨大的後期維護成本,我們不得不騰出時間,專門進行專案的最佳化與重構。因此,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記住“設計優先”這一原則。磨刀不誤砍柴工,前期良好的設計,會給專案開發以及後期維護帶來極大的收益。
“設計優先”這一原則,要求寫別人看得懂的設計。我們瞭解一個系統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結合設計文件與程式碼。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同學的設計文件讓大家看得一頭霧水,通篇下來,看不出系統整體的設計思路。其實,設計的過程是一種智力上的創造,我們更希望它能成為個人與集體智慧的結晶。如何才能讓我們的設計變得通俗易懂?我個人認為,設計應該儘量使用比較合理的邏輯,進而把設計中的一些點組織起來。比如可以使用從抽象到具體,由總到分的結構來組織材料。在設計過程中,要以需求為出發點,透過合理的抽象把問題簡化,講清楚各個模組之間的關係,再詳細分述模組的實現細節。做完設計之後,可以發給比較資深的RD或者PM審閱一下,根據他們的反饋再進行完善。好的設計,一定是邏輯清晰易懂、細節落地可執行的。
“P/PC平衡”原則,即產出與產能平衡原則。伊索寓言中講述了一個《生金蛋的鵝》的故事。產出好比“金蛋”,產能好比“會下金蛋的鵝”。“重蛋輕鵝”的人,最終可能連產蛋的資產都保不住;“重鵝輕蛋”的人,最終可能會被餓死。產出與產能必須平衡,才能達到真正的高效能。為了讓大家更清晰的瞭解這一原則,本文舉兩個例子。
從系統的角度看,每一個系統都是透過持續不斷地疊加功能,來實現其產出,而系統的產能是透過系統架構的可擴充套件性、穩定性等一系列特性來表徵。為了達到產出與產能的平衡,需要在不斷支援業務需求的過程中,持續進行技術架構層面的最佳化。如果一味地做業務需求,經過一定的時間,系統會越來越慢,最終影響業務的穩定性;反之,一個沒有任何業務產出的系統,最終會消亡。
再從RD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RD透過做需求來給公司創造價值,實現自己的產出。而RD的產能是指技術能力、軟素質、身體健康狀況,有這些資本後,我們才能進行持續的產出。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很多RD往往只重視產出。他們也在很努力地做專案,但是每一個專案所使用的方法,還是沿用自己先前一貫的思路。最終,不僅專案做得一般,還會抱怨自己得不到任何成長。這就是P/PC不平衡的體現。如果能在做專案的過程中,透過學習總結持續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和軟素質,並將其應用於專案實施交付中,相信一定會取得雙贏的結果。
“P/PC平衡”原則還適用於很多其他的領域,例如團隊、家庭等,我本人也非常推崇這一原則。希望大家也能將其作為自身的一項基本原則,努力尋找到產出與產能的平衡點。
“善於提問”,首先要勤於提問。求知慾源於好奇心,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在工作中要養成勤於提問的好習慣,不懂就問,不要因為自己一時懶惰或者礙於情面,就放棄提問的機會。當遇到不同的觀點時,也要禮貌地問出來。波克定理告訴我們,只有在爭辯中,才可能誕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
在設計評審、程式碼評審這類體現集體智慧的活動中,遇到有問題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我經常看到,很多同學評審全程一言不發,這就是浪費大家的時間。設計評審的目的,是讓大家針對方案提出改進意見並達成一致,如果全程“打醬油”,那就失去了評審的意義。我們鼓勵大家多提問,把自己內心的疑惑表達出來,然後透過交流的方式得到答案。
“善於提問”,還要懂得如何提問。為什麼同樣是參加設計評審,有的同學就能提出很好的問題,而有的同學卻提不出任何問題?除了知識儲備、專業技能、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這就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主張透過批判性思考達到理性思維,即對事物本質的認知和掌握。關於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大家可以參考一些經典的圖書如《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等。在工作中面臨一項決策時,會有各種各樣的意見擺在你面前,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使用批判性思維來進行分析,每個人的論據是否可靠,論證是否合理,是否有隱含的立場。同樣,在閱讀一篇技術部落格的時候,也要使用批判性的思維,多問幾個為什麼,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否合理?論據是否充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獲取真正的知識。
“滿招損,謙受益”,“空杯心態”是最後一項原則。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人能夠持續成長的前提。做技術的人,骨子裡通常有股傲氣,並且會隨著資歷、成績的提升而不斷增加。初入職場的小白,可能會非常謙虛,但是工作幾年之後,專業技能逐步提升,可能還取得了一些小成就,人就會越來越自信。這時候,如果不能始終保持“空杯心態”,這種自信就會逐步演變為自滿。自滿的人,往往表現為工作中把別人的建議當成是批評,不接受任何反對意見,學習上也缺乏求知的動力,總是拿自己的長處去跟別人的短處做比較。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一些自滿,可怕的是不知道甚至不願承認自滿。
保持“空杯心態”這一原則要求我們時刻進行自我檢視與反省。在工作中,多去跟不同級別的同學聊一聊,或者做一個360度評估,這有助於我們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在橫向對比中,多向那些優秀的同學看齊,學習他人的優點。很多同學在設計評審或者程式碼Review過程中,針對別人提出的問題與建議,往往都採用一種對立的態度。錯誤地認為別人是在挑刺,是在針對自己。誠然,在某些方面,我們可能確實比其他人想得深入,但是這不代表在所有方面都能考慮周全。對於別人的建議,建議使用“善於提問”原則裡提到的批判性思維仔細分析一下,虛心地吸取那些好的建議。
工作學習就像“練級打怪”,技能儲備的越多,就越容易走到最後。保持空杯心態,可以讓我們發現很多以前注意不到的新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它,將它們轉化為自己能力庫的一部分。
以上,是我總結的工作與學習的十條基本原則。其中有的側重於個人做事情的方法,如“Owner意識”、“時間觀念”、“以終為始”、”閉環思維”;有的側重於團隊工作標準規範,如“保持敬畏”、“事不過二”、“設計優先”;有的側重於團隊或個人效能提升,如“P/PC平衡”、“善於提問”、“空杯心態”。這些原則是我多年在工作與學習中,不斷總結得來的經驗。希望在大家面臨選擇時,這些原則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以原則為中心地工作與生活,讓自己與團隊變得更加強大。
雲鵬,2014年加入美團,先後參與了美團酒店供應鏈體系、分散式排程系統的建設,現在負責美團旅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基礎資訊服務的建設工作。
原則一:Owner意識
原則二:時間觀念
原則三:以終為始
原則四:閉環思維
原則五:保持敬畏
原則六:事不過二
原則七:設計優先
原則八:P/PC平衡
原則九:善於提問
原則十:空杯心態
總結
作者介紹
【本文轉載自美團技術團隊微信公眾號,公眾號ID:meituantech,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xBEYqEUKIMRHVvRxkH1hFQ】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077337/viewspace-220025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寫給工程師的十條精進原則工程師
- 寫給工程師的十條精進原則-摘要工程師
- 寫給工程師的10條精進原則工程師
- 美團技術leader:寫給工程師的十條精進原則工程師
- 寫給前端工程師的10條實用原則前端工程師
- 十條原則助你更好使用網站分析工具網站
- 科學軟體十條簡單程式設計原則程式設計
- 創業的十個原則創業
- 重寫遵循的原則
- 如何給玩家“有意義的選擇”? “選項”設計的3條原則
- 編碼如作文:寫出高可讀 JS 的 7 條原則JS
- 遊戲設計的11條原則遊戲設計
- Salesforce架構的10條原則Salesforce架構
- 用vue優雅地編寫UI元件的幾條指導原則VueUI元件
- 寫給前端工程師的 Flutter 教程前端工程師Flutter
- 專案範圍管理的精益原則
- 施工專案管理的四“精”原則(轉)專案管理
- 給年輕工程師的十大忠告工程師
- 給年輕工程師的十大忠告!工程師
- 軟體開發的七條原則
- 防禦 XSS 的七條原則
- 3條招聘原則成就亞馬遜亞馬遜
- OO幾條設計原則
- 高效編寫Dockerfile的幾條準則Docker
- 寫給明天的軟體工程師——感悟篇軟體工程工程師
- 從標題到反饋:寫好一篇論文的十條基本原則
- 架構師進階,微服務設計與治理的16條常用原則架構微服務
- 「譯」寫好JavaScript條件語句的5條守則JavaScript
- Unix哲學17條原則的新感悟
- 遊戲UI設計的3條重要原則遊戲UI
- 資料治理的十二條技術原則
- 17條建模實踐與原則
- caijhoo:寫給十年後的自己(一)AI
- [譯] 寫給前端工程師的 Docker 入門前端工程師Docker
- 沃爾瑪的十大成功原則
- [轉帖]給年輕工程師的十大忠告工程師
- 一個老工程師給年輕人的十大忠告工程師
- 精益專案的選題原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