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媒體遇到人工智慧,媒體人無法迴避的四個問題

第四正規化先薦發表於2018-12-04

隨著AI技術在傳統媒體行業的快速推廣和普及,演算法推薦已經成為各家媒體的基礎設施,在體育賽事報導和股票播報等內容生產中採用機器人寫稿也已經有成功的實踐。

11月28日,“AI驅動下的智慧媒體時代”主題沙龍在北京百富國際大廈舉行,同是身為資深媒體人的老涼,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和一系列未知的問題,更是讓他略感憂傷。人工智慧技術在媒體運營中和內容決策中的話語權到底多大?機器是否真能替代人腦成為類媒體人?人工智慧最終能帶領媒體行業和內容行業發展成什麼樣子?誠然,老涼的顧慮、疑惑、擔憂代表了一大批記者、編輯、自媒體人、甚至內容和營銷從業者們的心聲。

帶著種種疑問,老涼和三位分別來自人工智慧技術和服務提供商第四正規化、中國首個媒體人工智慧平臺新華智雲,和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行業大咖,在China Tech PR Network (簡稱CTPRN) 行業沙龍上,聊了聊他們認為AI技術在媒體應用場景中,到底能做到什麼,做不了什麼,以及AI對未來媒體行業發展的預見。

當媒體遇到人工智慧,媒體人無法迴避的四個問題

機器和人,話語權在誰?

人工智慧技術在新聞流程和內容決策上的話語權到底扮演了多少角色,誰說了算? 作為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推動者,研究大資料和商業應用的老將,周開拓目前負責人工智慧技術與服務供應商第四正規化的內容推薦業務,目前已經服務了超過300家媒體內容平臺。他認為人工智慧在三個層面可以賦能媒體:內容生產、內容分發和媒體商業化。其中AI技術對內容分發這一環節起到決定性作用。“人工智慧所有的基礎是資料,通過對讀者和使用者資料做資訊標籤,機器可以判斷你會不會喜歡這個新聞,是否會點選一條廣告。”AI技術使媒體能夠更精準的“迎合”使用者喜好、從而幫助媒體作出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廣告內容,有助於媒體商業化的成功。

當媒體遇到人工智慧,媒體人無法迴避的四個問題

第四正規化推薦業務負責人周開拓

同樣商豔青就詳細介紹了“媒體大腦”目前在新聞流程上為媒體帶來的巨大價值。根據她的經驗,對於結構化明顯,有規律可循的泛新聞和資訊,我們已經看到機器人寫手的存在、AI主持人的誕生、APP中的影像繪畫實現的人機互動等應用實踐,機器已經可以承擔這些“簡單”的資訊收集,整理和“創作”工作,為記者和編輯留出更多精力,去思考和創作更有深度的內容,大大解放了新聞生產效率,她認為“機器的智慧+人的智慧可以實現共贏”。

“AI改變的是媒體存在的方式和人們吸收資訊的方式。”來自網際網路領航企業的嘉賓如是說,如今中國的資訊傳播方式是波紋式傳播,決定波紋的長短和強弱的是“洞察”,而“洞察”來自資料使用者標籤,而標籤這些海量資料,是由人來決定,AI在其中的作用很小。

人工智慧媒體能否最終完全替代媒體人?

幾位嘉賓對AI技術無法實現的方面有著極其一致的共識,那就是AI無法替代新聞的情感洞見。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講,AI尚不能夠像人類一樣對情感進行洞察,因此無法建立人類情感的共鳴。

“未來的記者編輯是擁抱人工智慧的力量,人工智慧並不會替代記者和編輯,但是會升級記者和編輯的工作方式。”周開拓認為,AI技術把有價值的好內容的門檻抬高了。在資訊碎片化和爆炸時代,唯獨不變的是讀者的時間,只有0.1%至1%的內容能夠被傳播、被人們記住,而這樣的內容一定是有情感共鳴的。

商豔青也有感而發,“真正的好新聞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有共鳴的,有洞見的,有主題思想的,有文化觀點的,我們還要把它交給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器”。

當媒體遇到人工智慧,媒體人無法迴避的四個問題

新華智雲商豔青

真正的人工智慧和人機融合時代何時到來?

大家難免會想象,當機器人真正擁有人類的情感時的未來場景。幾位嘉賓對此相當樂觀,儘管AI技術在內容的分發方面已經得到了取得了很大成功,但離全面取代人工勞動還有很大的差距,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實現。

來自網際網路企業的嘉賓從五個維度解釋了為什麼人機融合的時代仍很遙遠。

資料爆炸尚未發生,可呼吸的、觸控的、感知的資料仍很難得到;

擁有海量運算能力,動態資料捕捉的能力的GPU市場空間巨大;

無論是電商平臺、搜尋平臺還是媒體平臺,各平臺的資料相對獨立,無法實現資料融合;

AI不具備邊緣計算能力,沒有神經元和類腦計算能力;

頻寬速度無法支援AI在重要場景下,尤其是與生命道德底線相關決策場景下的應用。

簡而言之,人工智慧的一切基礎 – 資料尚未成熟和完備前,讓機器擁有智慧還是天方夜譚。

衡量媒體和內容的標準是否又了新的要求?

從傳統媒體的閱讀量、發行量,到今天移動媒體時代的流量,媒體和內容總是無法避免的被各種標準衡量。從媒體轉型的角度,商豔青認為AI時代下的媒體能否成功,資料和演算法將是兩大發展引擎,AI技術的運用比重也會成為媒體業態的新的分水嶺。

網際網路公司的嘉賓則從“甲方”的角度認為,擁有資料和演算法能力的媒體雖然更有吸引力,但最終廣告主和品牌主決策投放哪個平臺,仍是看它是否能觸及到品牌的終極使用者,媒體的調性和目標受眾的觸達能力仍是核心。

“媒體的成功最終由使用者決定”,周開拓認為,媒體商業化能否成功,抓住使用者時間和注意力是關鍵也是最大的挑戰。

結語

這次沙龍對話後,資深媒體人老涼對媒體從業者的出路感到豁然。豁然的是無論技術怎樣跌陳出新,媒體的本質其實從未改變。在與機器的博弈和共生中,媒體的角色依舊是內容的傳播者和塑造者,只是在機器的面紗後,媒體經營者和內容從業者們將站在更高的價值和道德線上,畢竟,“演算法是有價值觀的”。

當媒體遇到人工智慧,媒體人無法迴避的四個問題

主題沙龍嘉賓合影

內容由國內智慧推薦系統先薦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https://juejin.im/post/5c06554df265da616d53f4e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