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公司不同崗位的地位

beckyye發表於2024-04-16

在之前工作的時候,偶爾會看到不同崗位同事之間互相調侃誰的地位高,後端說前端地位高,前端說後端地位高,表面上一團和氣互相吹彩虹屁,實際上互相揣測誰的工資更高。開始閱讀毛選後,我感覺可以用書裡的方式對不同崗位的地位做一點簡單的分析。不過我本人向來沒什麼政治敏感度,所以對辦公室政治也並不太懂,因此以下也只是一些很粗淺的看法。

前言

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毛選在第一篇中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各階級進行了劃分分析,從而判斷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以及哪些人是可以爭取的盟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依據這種方式分析我們的同事,這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梳理自身的人際關係。下面開始我一些不成熟的分析。

劃分依據

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篇中,教員是如何劃分階級的呢?在我看來,其主要的劃分依據是擁有的生產資料多寡,比如擁有多少土地、農具,擁有哪些生產工具,以及在此基礎之上衍生出來的權力,比如有很多錢的土豪地主可以僱傭貧農,這樣他們不僅擁有了更多的勞動力這類生產資料,同時因為可以支配這些貧農為他們勞作,就等於擁有了更多的支配權力,當然相反地這些貧農就少了一些人身自由權。根據擁有的生產資料和權力,就能分析各階級的立場和利益。

  • 在這篇內容中,如果生產資料和權力都沒有,或者擁有的極其少,這類人群就被劃分為無產階級,比如完全依靠出賣勞動力和大量個人時間來換取極少報酬的僱工和僱農;
  • 擁有的生產資料很少,僅夠吃飯幾乎沒什麼積蓄的人群,被劃分為半無產階級,比如貧農、半自耕農,半自耕農雖然有土地和農具,但他們的土地很少需要另外向地主家租地或者進行額外的生產勞作,半無產階級屬於勉強維持生活;
  • 然後是小資產階級,能有少量餘錢,比如中農,雖然不多但是有自己的土地,勞作生產不用交租,又或者有其他的生產工具可以搞生產,總之就是在吃喝之外還能留點小錢,經濟上大體可以自給自足;
  • 再就是中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他們就擁有更多的生產資料,甚至手握更多權力。

生產資料

以下我先分析公司部門崗位各自所掌握的生產資料,但下面的分析存粹從我個人自身經歷出發,不具有代表性,僅供參考;以及因為本人單一工作性質的原因,對其他崗位的瞭解不足,必然會存在一些偏頗。

如果站在公司層面,所有員工都屬於生產資料中的勞動力,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所以我們降低一層,把公司內部看作一個小社會,來分析彼此的階層。那麼既然把公司當作一個環境,所以我們暫且不考慮公司之外的個人所擁有的外部條件,因此在本篇內容分析中,生產資料僅指在工作過程中具有使用權的物品和資料等等與崗位工作有關的東西,再廣泛一點就是我們因為工作需要所能接觸到的內部資料。

生產資料簡單來理解就是搞生產建設時需要用到的資源或工具,比如錢、土地、勞動力等等,對於我們上班族而言,就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東西

技術部門

因為我之前從事的前端工作,所以就先從我最熟悉的技術部門說起吧。雖說都是做技術的,但毋庸置疑不同的技術方向會掌握不同的生產資料,有些人看到這裡可能會有困惑,技術部門的生產工具不就電腦嗎,最多就再多幾臺伺服器,但我們現在是數字時代了,數字生產工具也是生產資料。因此除了硬體裝置,電子資源也是我們的生產資料,因此我這裡說不同的技術方向掌握的生產資料不同。

對於所有寫程式碼的技術人員來說,對於自己所在專案的程式碼擁有基本的訪問權,除此之外通常還會有各類相關文件的訪問許可權,比如需求文件、原型圖、介面文件、設計文件、測試用例文件等等,另外現在不少公司會自己搭建自動構建部署平臺,這也算一類生產資料吧,那麼除了這些之外,各技術方向還擁有什麼生產資料呢?

因為技術崗位分類很多,以下只分析一些我接觸相對比較多的崗位。

1. 前端

講到前端,實話說一瞬間我腦子卡住了,想不出前端有什麼額外的生產資料,再仔細一想,也許測試機可以勉強算上,為什麼說勉強呢,大概是我之前工作中經常是要問測試部門討要測試機,作為需要做相容適配的前端,竟然不配擁有測試機,不知道是小破公司太窮,還是覺得相容適配不重要。

再絞盡腦汁想一想,大概監控平臺也可以算一個,因為前端做不了線上日誌,監控平臺算一個可以掌握使用者報錯資訊的生產資料,可以輔助前端定位、排查錯誤和修復等等。但因為我待過的多是小公司,大多還是沒有監控平臺的,排錯很多時候全靠蒙。

除這兩者之外,視覺稿也能算一類吧,用於實現視覺效果的依據。

當然這裡是說純前端,如果從大前端的角度,有做小程式的,還能掌握小程式後臺的賬號密碼,如果做安卓和iOS開發,還能掌握相關開發平臺的賬號密碼。

另外一些針對特定業務的會掌握對應的特定資料,比如在開發落地頁中,前端能掌握運營的投放渠道,因為可能需要根據不同的渠道做不同的展示配置。

2. 服務端

接著說說和前端協作比較多的服務端吧,一般也叫後端,首先服務端接觸使用者資料比較多,這也是平時大家認為後端更貼近業務核心的原因,因為他們可以接近更核心的資料,還有些沒有運維崗位的公司,會直接由後端人員管理操作伺服器,掌握瞭解伺服器的使用情況,這就讓後端的地位比前端更顯得核心。

為了輔助定位和排查問題,有一些後端人員可以訪問線上的資料庫和錯誤日誌,這使得他們有機會掌握應用或對外介面的使用情況,比如使用者增量、日活月活資料、某些統計量等等,後端人員有機會更早察覺產品的使用情況。然後因為後端主要工作就是處理和儲存資料,因此有機會獲取更細節的業務資訊,比如如何去處理使用者資料。

有些做內部系統的後端人員,還能對公司內部情況有所瞭解,比如人員的流動情況、產品的釋出情況等等。

3. 設計

再說說另一個與前端緊密配合的崗位——設計師,設計師會掌握更多需求方在視覺和互動上的訴求,很多需求文件中可能無法清晰表達視覺需求,或者說一開始也不確定,比如說主題色、logo、樣式、互動方式,設計師在與需求方的溝通中會深入瞭解需求方在視覺上和互動上的訴求,這其實有點抽象並不是那麼清晰。

為了完成設計任務,毫無疑問設計素材也是很關鍵的生產資料。

如果公司在某個階段注重打造公司品牌形象,需要設計一些宣傳資料和宣傳手冊,那麼公司和產品的相關資訊,以及管理層的個人資訊也可能是設計師所要用到的生產資料。

4. 產品

接著來看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工作在我看來主要就是整合需求,是在需求方和執行方之間的一座橋樑。

既然作為整合的角色,需求方的需求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整體上看主要有兩類需求,一類是老闆的需求,通常是獲取更多的使用者客戶,讓更多的使用者使用自家產品,實現變現,這屬於高層次的需求;第二類是目標使用者的需求,在專案前期可以透過市場調查,比如使用者希望有什麼功能,期望的互動方式,目標使用者的喜好傾向等等,在產品上線後還可以由客服或者運營從客戶的反饋中收集到。

為了滿足老闆的需求,產品往往還需要去挖掘使用者的需求,比如透過調研競品,這就需要產品儘可能多的掌握自家競品的資訊,比如功能、對方上線的活動、設計的規則等等。

為了深入瞭解需求,某些需求方(比如Tob客戶)的聯絡方式是基本的生產資料,如果沒有聯絡方式,就無法去溝通了解需求,更別提對需求的整合了。

在執行需求之前,還需要對市場環境、產品目前的運營情況和團隊開發人員的情況有所瞭解,比如使用者行為分析,使用者反饋,團隊成員的排期、技術棧等等,才能確定一個需求的可行性,還要瞭解不同溝通方的習慣,幫助雙方更好地溝通需求。

為了分析上線的需求是否符合、滿足了需要方的需求,產品需要透過資料分析師或者服務端人員等,拉取線上資料,對使用者資料進行分析,或者透過客服或運營收集到使用者的反饋。

這樣分析下來,能看出產品經理所掌握的生產資料對於公司決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5. 測試

最後說說測試,測試用例作為測試人員的產出,也是他們執行測試工作的主要生產資料之一。

為了執行測試工作,還需要測試環境作為支撐,如果是移動端產品的測試還需要用到測試機。作為測試依據,各類文件和視覺稿也毫無疑問是測試人員的生產資料。

為了更便捷的管理bug,通常測試人員會選擇使用bug管理平臺,比如禪道等,來更快速地跟進bug的解決。

有開發能力的測試人員,有的也會選擇編寫程式碼使用自動化測試,這樣自動化測試程式碼也是一類生產資料。

另外作為QA,服務端掌握的業務細節測試也需要掌握,所以一般而言,測試也需要有資料庫的訪問許可權,來驗證服務端對資料的處理。

對於技術部門的分析就到這裡為止了吧,也只是一個大概,畢竟我待過的以小公司為主,分析的肯定沒那麼全面。

運營部門

對於技術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我其實瞭解得很少,就隨便說點吧。

作為運營部門,首先就是對產品的運營情況肯定是最瞭解的,不管是使用者資料,還是在一線接觸的使用者反饋,其次他們對公司的決策也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比如從公司投入資金的多少,可以知道當前運營的產品在公司的重要程度,這直接影響運營人員的工作安排,比如是認真策劃還是草草了事,如果是公司不重視的產品,大機率運營人員也不會太上心。

作為運營人員,產品資訊是必然要了解的,對於自家產品有什麼功能、什麼活動,使用規則是怎樣的等等,有所瞭解才能更精準地定位目標受眾,規劃更適合的運營策略,更甚者可以反過來影響公司決策。

為了運營推廣,運營人員還需要對投放渠道資源有所瞭解,比如社交媒體投放,廣告投放,瞭解各類渠道的優勢,主要觸達的人群等等。

財務部門

眾所周知,財務部門是公司最敏感的人群之一,要完成工資發放,他們會掌握公司人員情況和不同部門人員的薪資水平,要完成公司的預算,他們會了解公司享受的補貼和發展決策,要完成財務報表,他們會掌握公司的資金流向,理論上來講他們瞭解公司內部與錢相關的大部分事務

底層打工人互相調侃誰更重要,哪個崗位的工資更高,做財務的看到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就是營收,所做的決策也基本與創收息息相關,而財務人員更有機會直觀地從賬目上得知公司是資金緊張還是現金流充沛。

人事部門

人事部門在某些公司有點類似於傳聲筒的作用,但我覺得人事部門作為公司招納人才的入口,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宣傳公司的作用,從這一點來說,他們需要對公司的資訊有足夠的瞭解,比如公司的發展歷程、各方面主要負責人,在招納過程中,人事需要對公司的人才需求,人員儲備有足夠了解,這點看似很簡單,只要用人部門給一個JD,HR照著JD按關鍵字篩選就可以了,彷彿是個人就能做,我自身的很多經歷也常常是這樣的:開始是HR給我介紹公司情況,中間是用人部門面談,如果用人部門透過了,就會和HR進入談薪環節。當然這個環節有可能會對候選人有軟技能方面的考察,比如溝通能力、抗壓能力等等,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覺得在招納人才方面HR不應該僅僅只做溝通、彙報和申請HC這些事。

寫程式碼的小夥伴很多應該都接觸過O'Reilly的動物書系列,O'Reilly的書很受技術人員的喜歡,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出版社的人員很多是有過相關從業經歷的,因此我認為有相關行業經歷的HR能對用人需求理解的更夠透徹,在發掘候選人方面有更強的敏銳度,或者至少對相關行業有更深入的接觸,而不是隻會背些名詞。當然我也知道這種想法可能有些理想化,但是一個公司連HR都不認真招,還能指望HR幫助公司招到其他好的員工嗎?除非老闆自己只想要個傳聲筒。

HR是個與公司人才儲備相關的崗位,在我理想化的認知裡應該是很重要的,但實際上我的體驗卻不是這樣的,感覺他們更在意去揣摩領導和老闆的心思,就讓我覺得很不對。

一般而言人事部門接觸的同事是最多的,只要一個人不是社交達人,大部門時間我們都只和同部門的人員接觸,甚至是固定幾個人的小圈子,但是入職一個公司我們最先接觸的一般都是人事,人事會掌握大部分的員工資訊,在入職時確認你的個人資訊,核驗你的個人資料,和你日常接觸最多的同事不一定知道你是哪個大學畢業,但是人事會連你的四級成績都知道。

除了基本的個人資訊,人事還會了解其他一些私人資訊,比如寄送公司福利要求員工提供住址的,比如根據個人請假事由掌握部分同事狀況(比如根據生病、小孩上學之類的請假資訊掌握員工的健康狀況和家庭資訊)。

有些人事還會承擔類似於員工培訓、團隊建設的工作。這就需要人事人員掌握公司和部門的相關資訊,將一些員工狀態反饋給相應主管或領導。

行政部門

行政部門我瞭解的更少了,有時候真的會讓人覺得他們就像是傳說中打雜的,有些公司甚至是行政和人事是放在一個部門,讓行政人員承擔一部分人事的工作。

讓我思考一下行政部門的工作,大概會參與規章制度的制定吧,還有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工作,比如申請補貼、申報專利、增減社保人員、更新企業資訊之類,大概還有公司內部的管理,比如辦公用品採購、申請審批、水電費管理之類的。

總之沒有做過相關工作也接觸的很少,我只能做些推測,並由這些工作推測他們的生產資料,大概有公司的組織架構資訊公司的員工資訊辦公用品資料公司資產公司的行政資料等等。

應用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一線員工的地位誰高誰低呢?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可以說都是些雞零狗碎的東西,要直觀一點看還是得迴歸到核心的生產資料,比如錢、資料、勞動力、技術,看誰對這些有使用權甚至是決策權。

毫無疑問財務的地位肯定不低,錢是最直接的生產資料,他們雖然不擁有公司財產,但是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收支他們是十分了解的,對於錢的使用也需要財務人員的稽核。雖然在現在因為供大於求使得財務人員的薪資有所降低,但這並非意味著財務這個角色的重要性降低了。

  • 資料

對於科技公司而言,技術部門雖然是個燒錢部門,但整體來說地位也不會低,畢竟有技術成果才有得賣,但是細究其中的角色就不一定了,不可否認的是,當資料成為了生產資料,直接與資料打交道的後端就很重要了,但是資料是需要呈現給使用者看的,總不能讓使用者直接查資料庫吧,所以前端人員的重要性主要取決於呈現資料和介面的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前端和後端的地位確實不一樣。

然後是運營部門,使用者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他們的運營操作,可以給產品帶來流量,讓公司掌握更多的使用者資料。在這一點上其實我是有點迷惑的,因為在之前的公司中,我經常接觸到需要背資料KPI的產品經理,但在我的認知裡我又覺得產品的角色更像一個橋樑,所以我常常很迷惑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考評。在獲得的使用者資料中,產品和運營各自佔的比重怎麼算怎麼去歸因,是需求做得好還是運營策略好這兩者要怎麼去區分去歸因,這個邊界很模糊。

  • 勞動力

一線員工對勞動力沒什麼使用權,最多是向上級申請資源,對於勞動力的使用當然是各個級別的管理層,越高階別的管理人員顯然支配權越多。拿級別比較低的管理層來說,比如小組長、主管,他們會更加了解一線勞動力的特點,能力優劣,知道怎麼去用好勞動力,對公司來說,他們就會比普通員工更重要。

  • 技術

通常來說技術會掌握在技術人員手中,那麼技術人員本身就是重要的生產資料。

當然這裡所說的地位高並不代表是不可替代的,地位高的只是某個崗位、某個角色,而不是哪個具體的人。如果要分析地位,我大概只能簡單說下技術部門,設計的處境其實我覺得和前端很類似,主要在於公司是否重視視覺和互動,在不在意視覺和互動,或者說更好的視覺和互動能不能給公司和產品帶來更多收益,老闆願不願意為更好的視覺互動效果買單,他們一部分與後端在一個階級,一部分處於中層或下層,測試的地位在於公司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上中下層都有可能,而服務端作為保障服務的一方,更像基礎設施,毋庸置疑地位是相對高的;至於說產品經理,有點不好說,可能處於上層或中層吧,反正我個人認為一般不太會是下層。

總結

以上就是個人淺薄的分析了,總之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本文就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當然這裡基本分析的是一線員工,即使只是往上一級的小領導,也會有自己的下屬,也就是說有了勞動力這個生產資料,並且他們也會對公司的業務和決策有更多的瞭解。

最後我覺得“愛在哪錢在哪”這句話不僅在親密關係上適用,在工作上同樣適用,雖然說供需關係影響價格,但老闆把錢投給哪個專案,也說明他看中哪個專案,看好哪個專案的發展,同樣的,哪個崗位給的錢多就是重視哪個崗位,地位其實也一目瞭然。

說起錢,我想起之前一份工作,當時那家公司的CTO是我的大學同學,去之前有些網友勸我別去同學的公司,但當時沒有其他去處我也就去了,之後他經常跟我說另一個同事技術比我好但是工資沒我高,來強調他對我的關照,表演他的同窗之情,但這一看就是明顯不合理的事情,因為我們雖然是大學同學但其實上交情不多,在工作之外也並沒有交集,於私他沒有偏袒我的理由,同時既然他認為那個同事技術比我好,那麼於公也沒有偏袒我的理由。後面我在離職前和同部門的某個同事交流了一番,果然印證了我的想法,那個同事的工資確實比我高,其實也可以說明在我同學眼裡,那個同事的地位比我高,比我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