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 ES6 - async+await 同步/非同步方案

Jeremy_young發表於2018-08-03

  非同步程式設計一直是JavaScript 程式設計的重大事項。關於非同步方案, ES6 先是出現了 基於狀態管理的 Promise,然後出現了 Generator 函式 + co 函式,緊接著又出現了 ES7 的 async + await 方案。

  本文力求以最簡明的方式來疏通 async + await。

  非同步程式設計的幾個場景

  先從一個常見問題開始:一個for 迴圈中,如何非同步的列印迭代順序?

  我們很容易想到用閉包,或者 ES6 規定的 let 塊級作用域來回答這個問題。

for (let val of [1, 2, 3, 4]) {
    setTimeout(() => console.log(val),100);
}
// => 預期結果依次為:1, 2, 3, 4

  這裡描述的是一個均勻發生的的非同步,它們被依次按既定的順序排在非同步佇列中等待執行。

  如果非同步不是均勻發生的,那麼它們被註冊在非同步佇列中的順序就是亂序的。

for (let val of [1, 2, 3, 4]) {
    setTimeout(() => console.log(val), 100 * Math.random());
}
// => 實際結果是隨機的,依次為:4, 2, 3, 1

  返回的結果是亂序不可控的,這本來就是最為真實的非同步。但另一種情況是,在迴圈中,如果希望前一個非同步執行完畢、後一個非同步再執行,該怎麼辦?

for (let val of ['a', 'b', 'c', 'd']) {
    // a 執行完後,進入下一個迴圈
    // 執行 b,依此類推
}

  這不就是多個非同步 “序列” 嗎!

  在回撥 callback 巢狀非同步操作、再回撥的方式,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或者,使用 Promise + then() 層層巢狀同樣也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硬是要將這種巢狀的方式寫在迴圈中,還恐怕還需費一番周折。試問,有更好的辦法嗎?

  非同步同步化方案

  試想,如果要去將一批資料傳送到伺服器,只有前一批傳送成功(即伺服器返回成功的響應),才開始下一批資料的傳送,否則終止傳送。這就是一個典型的 “for 迴圈中存在相互依賴的非同步操作” 的例子。

  明顯,這種 “序列” 的非同步,實質上可以當成同步。它和亂序的非同步比較起來,花費了更多的時間。按理說,我們希望程式非同步執行,就是為了 “跳過” 阻塞,較少時間花銷。但與之相反的是,如果需要一系列的非同步 “序列”,我們應該怎樣很好的進行程式設計?

  對於這個 “序列” 非同步,有了 ES6 就非常容易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async function task () {
    for (let val of [1, 2, 3, 4]) {
        // await 是要等待響應的
        let result = await send(val);
        if (!result) {
            break;
        }
    }
}
task();

  從字面上看,就是本次迴圈,等有了結果,再進行下一次迴圈。因此,迴圈每執行一次就會被暫停(“卡住”)一次,直到迴圈結束。這種編碼實現,很好的消除了層層巢狀的 “回撥地獄” 問題,降低了認知難度。

  這就是非同步問題同步化的方案。關於這個方案,如果說 Promise 主要解決的是非同步回撥問題,那麼 async + await 主要解決的就是將非同步問題同步化,降低非同步程式設計的認知負擔。

  async + await “外異內同”

  早先接觸這套 API 時,看著繁瑣的文件,一知半解的認為 async + await 主要用來解決非同步問題同步化的。

  其實不然。從上面的例子看到:async 關鍵字宣告瞭一個 非同步函式,這個 非同步函式 體內有一行 await 語句,它告示了該行為同步執行,並且與上下相鄰的程式碼是依次逐行執行的。

  將這個形式化的東西再翻譯一下,就是:

1、async 函式執行後,總是返回了一個 promise 物件
2、await 所在的那一行語句是同步的

  其中,1 說明了從外部看,task 方法執行後返回一個 Promise 物件,正因為它返回的是 Promise,所以可以理解task 是一個非同步方法。毫無疑問它是這樣用的:

task().then((val) => {alert(val)})
      .then((val) => {alert(val)})

  2 說明了在 task 函式內部,非同步已經被 “削” 成了同步。整個就是一個執行稍微耗時的函式而已。

  綜合 1、2,從形式上看,就是 “task 整體是一個非同步函式,內部整個是同步的”,簡稱“外異內同”。

  整體是一個非同步函式 不難理解。在實現上,我們不妨逆向一下,語言層面讓async關鍵字呼叫時,在函式執行的末尾強制增加一個promise 反回:

async fn () {
    let result;
    // ...
    //末尾返回 promise
    return isPromise(result)? 
            result : Promise.resolve(undefined);
}

  內部是同步的 是怎麼做到的?實際上 await 呼叫,是讓後邊的語句(函式)做了一個遞迴執行,直到獲取到結果並使其 狀態 變更,才會 resolve 掉,而只有 resolve 掉,await 那一行程式碼才算執行完,才繼續往下一行執行。所以,儘管外部是一個大大的 for 迴圈,但是整個 for 迴圈是依次序列的。

  因此,僅從上述框架的外觀出發,就不難理解 async + await 的意義。使用起來也就這麼簡單,反而 Promise 是一個必須掌握的基礎件。

  秉承本次《重讀 ES6》系列的原則,不過多追求理解細節和具體實現過程。我們繼續鞏固一下這個 “形式化” 的理解。

  async + await 的進一步理解

  有這樣的一個非同步操作 longTimeTask,已經用 Promise 進行了包裝。藉助該函式進行一系列驗證。

const longTimeTask = function (time)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console.log(`等了 ${time||'xx'} 年,終於回信了`);
      resolve({'msg': 'task done'});
    }, time||1000)
  })
}

  async 函式的執行情況

  如果,想檢視 async exec1 函式的返回結果,以及 await 命令的執行結果:

const exec1 = async function () {
  let result = await longTimeTask();
  console.log('result after long time ===>', result);
}
// 檢視函式內部執行順序
exec1();
// => 等了 xx 年,終於回信了
// => result after long time ===> Object {msg: "task done"}

//檢視函式總體返回值
console.log(exec1());
// => Promise {[[PromiseStatus]]: "pending",...}
// => 同上

  以上 2 步執行,清晰的證明了 exec1 函式體內是同步、逐行逐行執行的,即先執行完非同步操作,然後進行 console.log() 列印。而 exec1() 的執行結果就直接是一個 Promise,因為它最先會蹦出來一串 Promise ...,然後才是 exec1 函式的內部執行日誌。

  因此,所有驗證,完全符合 整體是一個非同步函式,內部整個是同步的 的總結。

  await 如何執行其後語句?

  回到 await ,看看它是如何執行其後邊的語句的。假設:讓 longTimeTask() 後邊直接帶 then() 回撥,分兩種情況:

  1)then() 中不再返回任何東西

  2) then() 中繼續手動返回另一個 promise

const exec2 = async function () {
  let result = await longTimeTask().then((res) => {
    console.log('then ===>', res.msg);
    res.msg = `${res.msg} then refrash message`;
    // 註釋掉這條 return 或 手動返回一個 promise
    return Promise.resolve(res);
  });
  console.log('result after await ===>', result.msg);
}
exec2();
// => 情況一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y 'msg' of undefined
// => 情況二 正常

  首先,longTimeTask() 加上再多得 then() 回撥,也不過是放在了它的回撥列隊 queue 裡了。也就是說,await 命令之後始終是一條 表示式語句,只不過上述程式碼書寫方式比較讓人迷惑。(比較好的實踐建議是,將 longTimeTask 方法身後的 then() 移入 longTimeTask 函式體封裝起來)

  其次,手動返回另一個 promise 和什麼也不返回,關係到 longTimeTask() 方法最終 resolve 出去的內容不一樣。換句話說,await 命令會提取其後邊的promise 的 resolve 結果,進而直接導致 result 的不同。

  值得強調的是,await 命令只認 resolve 結果,對 reject 結果報錯。不妨用以下的 return 語句替換上述 return 進行驗證。

return Promise.reject(res);

  最後

  其實,關於非同步程式設計還有很多可以梳理的,比如跨模組的非同步程式設計、非同步的單元測試、非同步的錯誤處理以及什麼是好的實踐。All in all, 限於篇幅,不在此彙總了。最後,async + await 確實是一個很優雅的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