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教育部印發的人工智慧行動計劃出爐:規劃三步走,大學有三任務

量子位發表於2018-04-18
安妮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從科研、教學、成果轉化三個方面給高等教育體系下了“任務”。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這不算是我國出臺的首份關於人工智慧的檔案。去年7月,國務院釋出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一度引爆AI圈。5個月後,工信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也提出針對智慧產品、軟硬體基礎、智慧製造等發展規劃。

但這是第一份國家教育部出臺的人工智慧紅標頭檔案,而且就在近日,教育部牽頭主辦,創新工場和北大承辦的首箇中國高校AI人才培養計劃,也已經正式啟動,甚至還為此請到了Jeffery Hinton、圖靈獎得主John E. Hopcroft和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等授課嘉賓。

可以看出,人工智慧的產、學、研政策及落地,都在馬不停蹄。

那在這份最新的教育部檔案中,究竟公佈了哪些資訊?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三步走

這份檔案將高校AI建設規劃了3個時間節點,分別對應一個目標,一個階段。

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佈局。

2025年: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部分理論研究、創新技術與應用示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人才高地

說到底,“人才”是三步走規劃的指南針,作為高精尖人才的最主要來源,高校肩膀上的擔子確實不小。

那麼,這份檔案具體給高校提出了哪些任務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三大任務

檔案從科研、教學、成果轉化三個方面入手,督促高校完成相關“任務”,我們分別來看。

一是優化高校科技創新體系。

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創新基地、一流人才和創新團隊、科技智庫和學術交流等建設。

其中,人工智慧、腦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等領域深度交叉融合等是教育部重點關注的前沿問題,大資料智慧、跨媒體感知計算、混合增強智慧、群體智慧、自主協同控制與優化決策、高階機器學習、類腦智慧計算和量子智慧計算等基礎理論研究是教育部重點推進的專案。

二是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教育部支援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促進相關交叉學科發展。同時,重視“人工智慧+X”人才培養模式。

檔案中還提到了有關高校人工智慧教材的建設,將人工智慧納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中。

對了,人才培養若是從高校才開始普及就晚了。雖然沒有“從兩歲娃娃抓起”等言論誇張,但從青少年和中小學生開普及人工智慧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檔案中表示:“鼓勵、支援高校相關教學、科研資源對外開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的人工智慧科普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參與科普工作。”

需要進行培訓的還有教師。檔案中說:“在教師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中設定人工智慧相關知識和技能課程,培養教師實施智慧教育能力”。

三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示範應用。技術嘛,終歸是要落地的。

教育部將實施“人工智慧+行動”的計劃,支援高校在智慧教育、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金融、智慧司法和國防安全等領域開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加強應用示範;加強與有關行業部門的合作,推動形成若干產業叢集和示範區。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本身,檔案中也給出了“智慧教育”相關的指示。教育部門將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變革,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向智慧校園演進,構建技術賦能的教學環境,探索基於人工智慧的新教學模式,重構教學流程,並運用人工智慧開展教學過程監測、學情分析和學業水平診斷,建立基於大資料的多維度綜合性智慧評價,精準評估教與學的績效,實現因材施教。

將人工智慧本身用於人工智慧的教育,確實也是一件非常人工智慧的事。

傳送門:

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後臺回覆關鍵詞“教育部”,即可獲取《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檔案全文。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活動報名

640?wx_fmt=jpeg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介面,回覆“招聘”兩個字。

640?wx_fmt=jpeg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