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修煉之路 - 設計能力提升途徑

凡塵卍發表於2019-05-06

  每當我做一場設計相關的培訓分享過後,總會有同學來問我:如何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代表性,代表了一大波程式猿在艱辛修煉路上的心聲。現將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心得體會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也歡迎提出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共同探討。

1. 編碼歷練

  程式碼行經驗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當你還沒有1萬行程式碼經驗的時候,就來問如何提升設計能力的問題,我只能告訴你不要太糾結,理論看看就好,老老實實寫程式碼積累編碼經驗吧。
  據說,一個程式設計師平均每天碼程式碼的速度是200~300行,你可能會說,我一天怎麼也要寫上1000行吧,別忘了,當你碼完程式碼後,你還需要測試、除錯、優化、BUG Fix,這些時間你沒法一直碼程式碼的。
  編碼規範就不多說了,如果你的程式碼還是雜亂無章的狀態,就先彆著急談什麼設計與架構了,我會覺得有點扯淡,當然有這樣的設計意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是好事。必須去閱讀一些編碼規範的文件,深入語言特點的書籍等,然後歷練。
  另外,作為程式碼潔癖患者,推薦大家不要把程式碼寫完後,批量格式化處理,或者手工再去整理程式碼。而是每敲一個字元上去,它都是符合規範的。習慣真的很重要,有時在招聘面試的時候,我真想新增一個環節,現場編寫程式完成一個簡單但容易出錯的任務。

2. 理論學習

  簡單說就是看書,看部落格,你所能得到的資源,質量高的就行。例如:《重構 - 改善既有程式碼的設計》、《敏捷軟體開發:原則、模式與實踐》、《UML和模式應用》、"物件導向設計原則"(五大原則)、《設計模式》等。
  《設計模式》這本書是很古老的一本書了,只有短短200頁,但是,但是這是最難看懂的一本書,一個月都可能看不完(看小說的話,200頁3個小時也許就看完了吧),而且就算看完了,也不會全看懂,很可能看懂不超過30%。看不懂沒關係,看了就行,不用太糾結,這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另外,我想說一下,多執行緒技術是程式設計師必須掌握的,而且需要理解透徹,現在的高階技術例如iOS GCD,會掩蓋你對多執行緒理解不足的問題,因為使用實在太簡單了。別說你沒寫過多執行緒依然完成了複雜的專案,更別說你隨手寫出的多執行緒程式碼好像也沒出什麼問題啊,把你的程式碼給我,我寫個Demo讓它出錯乃至崩潰,如果我做不到,恭喜你。

3. 實踐

  現在,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編碼經驗,而且已經學習了足夠的理論知識,接下來就是真正練手的時候了。好好反覆思考你學習的這些理論知識,要如何運用到專案中去,身體力行的去實踐,一定要把那些理論搞清楚,用於指導你的實踐,收起從前的自信,首先否定自己以前的做法,保證每次做出的東西相比以前是有進步有改進的。

4. 重溫理論

  你已經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了,發現比以前做的更好了,但是總感覺還不夠,好像有瓶頸似的,恭喜你,我已經能預見到你未來的潛力了。
  重新拿起書本,重溫一遍之前看的似懂非懂的東西,你會發現之前沒弄懂的東西,現在豁然開朗了,不再是那種難於理解的晦澀感了。就算是以前你覺得已經弄懂的,也再看一遍,通常會有新的收穫。

5. 再實踐

  這個階段,你已經掌握了較多的東西了,不但實踐經驗豐富,各種理論也能手到擒來了,但是你發現你的設計依然不夠專業。而且你回過頭去看你以前寫的程式碼,你會驚訝:天啊,這是誰寫的程式碼,怎麼能這樣幹!然後。。。我就不多說了,你已經進入了自省的階段,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再要學習什麼新東西,都不再是個事。

6. 總結

  先別太得意(不信?那你去做一堂講座看看),你需要總結了,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總結專案經驗,總結設計理論知識。
  如果你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只會使用成熟的設計模式什麼的,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教訓總結一些設計原則出來,那自然是極好的。

7. 分享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催化劑,當你要準備一場培訓分享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先前以為已經理解的東西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透徹,因為你無法把它講清楚,實際上就是研究不夠,這時會迫使你去重新深入學習,融匯貫通,然後你才敢走上講臺。否則當別人提問的時候,你根本回答不上來。

  以上,便是我認為的程式設計師修煉道路的必經階段。
  然後,我再說說其他對提升非常重要的幾點:

養成先設計,再編碼的習慣

  幾乎所有的程式設計師,一開始都不太願意寫文件,也不太願意去精心設計,拿到需求總是忍不住那雙躁動的手,總覺得敲在鍵盤上,一行一行的程式碼飆出來,才有成就感,才是正確的工作姿勢。
  沒討論清楚不要編碼,不然你一定會返工。

設計重於編碼,介面重於實現

  制定介面的過程,本身就是設計過程,介面一定要反覆推敲,儘量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在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越簡單越好。
  另外,不要一個人冥思苦想,先簡單做一個雛形出來,然後拿去找使用方溝通,直到對方滿意為止。
  不要完全根據業務需求去設計介面,參考MVVM,ViewModel就是根據View的需要而對Model進行的再封裝,不能將這些介面直接設計到Model中。

不盲從設計模式

  設計模式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套路方法,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當然設計模式如果用好了,會讓你的設計顯得專業與優雅,畢竟前輩們的心血結晶。但是濫用的話,也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甚至可能成為災難。個人覺得物件導向設計原則更加重要,有些原則是必須遵守的(如單向依賴、SRP等),而設計模式本身都是遵守這些原則的,有些模式就是為了遵循某原則而設計出來的。
  抽象不是萬能的,在適當的地方使用,需要仔細推敲。當有更好的方案不用抽象就能解決問題時,儘量避免抽象,筆者見過太多的抽象過火過渡設計的案例了,增加了太多維護成本,還不如按照最自然的方式去寫。

空杯心態,向身邊的同學學習,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別人的肩上

  有人提意見,先收下它(無論接受與否)。
  很多程式猿,也都有一個毛病,就是覺得自己技術牛的不行,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尤其是否定意見(文人相輕)。
  而無論是理論的學習,還是編碼實踐,向身邊的同學學習將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比刻意參加相關培訓要有用的多。
  我自己就經常在跟團隊同學討論中獲益,當百思不得姐的時候,把問題丟擲來討論一下,通常都能得到一個最佳方案。
  另外,跟團隊其他人討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的設計有妥協,有些不專業的時候,別人看到程式碼也不會產生質疑,因為他參與了討論的,你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去做解釋。
  設計期間就一定要找他人討論,我一直比較反對一個人把設計做完了,把文件寫完了,然後才找大家開個評審會那種模式,雖然也有效果,但是效果真的達不到極致,大家沒有參與到設計中來,通過一場會議的時間理解不一定有那麼深,最關鍵的是,如果設計有些問題的時候,但也不是致命問題,難道還讓打回重新設計麼?
  等前期討論足夠後,大家都知道你的思路與方案,而且最後也有設計文件,當其他人來閱讀你的程式碼的時候,根本無需你再指引,今後的工作交接都不是很需要了,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我想在此呼籲一下,當你去修改維護別人的程式碼時,最好找模組負責人做深入的討論溝通,讓他明白你的需求以及你的方案,請他幫忙評估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會踩坑、埋坑等。這樣我們的專案才不會出現壞味道蔓延,而如果你恰好是某模組負責人,請行使你的權力,拒絕有問題的不符合要求的程式碼提交入庫。
  大家共勉。

IMG5-BUG.jpg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