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儘管發展中國家貢獻了全球60%的經濟增長,但其在21世紀第一個季度(2000-2025年)的長期增長前景預計將是自2000年以來最弱的。即使全球經濟在未來兩年趨於穩定,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發達經濟體收入水平方面的進展也將放緩。

報告預測,2025年和2026年全球經濟將分別增長2.7%,與2024年持平,通脹和利率將逐步下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預計在未來兩年也將保持在4%左右。然而,這一表現將弱於疫情前的水平,且不足以推動減貧和實現更廣泛的發展目標。

這是世界銀行首次系統評估發展中國家在21世紀第一個季度的經濟表現。報告發現,在21世紀的前十年,發展中國家經歷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快的經濟增長。然而,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增長勢頭逐漸減弱。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放緩:發展中國家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佔GDP的比例僅為21世紀初的一半。2024年新增的全球貿易限制措施是2010-2019年平均水平的五倍。因此,整體經濟增長從2000年代的5.9%下降到2010年代的5.1%,再到2020年代的3.5%。自2014年以來,除中國和印度外,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增長率比富裕經濟體低0.5個百分點,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比本世紀初顯著提升。它們佔全球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約45%。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也有所增加:超過40%的商品出口流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是2000年比例的兩倍。發展中國家還成為全球資本流動、匯款和發展援助的重要來源:2019年至2023年間,它們佔全球匯款總額的40%,高於本世紀初的30%。

因此,這些經濟體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和發展結果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例如,中國、印度和巴西這三個最大發展中國家的GDP增長每提高1個百分點,往往會在三年內使其他發展中國家的GDP累計增長近2%。然而,這種影響僅為美國、歐元區和日本這三大經濟體增長影響的一半。簡而言之,發展中國家的福祉仍然與這三大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密切相關。

報告指出,未來兩年發展中國家可能面臨嚴峻的逆風。全球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可能削弱投資者信心並限制資金流動。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可能抑制全球增長。持續的通脹可能推遲預期的降息。然而,全球經濟也可能表現優於預期,尤其是如果其最大引擎——美國和中國——能夠重拾增長動力。在中國,額外的刺激措施可能提振需求。在美國,強勁的家庭支出可能推動經濟增長超出預期,從而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積極影響。

報告認為,儘管面臨逆風,發展中國家仍有許多選擇可以改善其增長前景。透過正確的政策,這些經濟體甚至可以將一些挑戰轉化為重大機遇。解決基礎設施需求、加快氣候轉型和改善人力資本,不僅可以提升增長前景,還有助於實現氣候和發展目標。與此同時,所有國家都應共同努力,在多邊機構的支援下加強全球貿易治理。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將放緩至4.6%,2026年進一步降至4.1%。

歐洲與中亞地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將放緩至2.5%,2026年回升至2.7%。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將小幅上升至2.5%,2026年增至2.6%。

中東與北非地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將加速至3.4%,2026年進一步增至4.1%。

南亞地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將上升至6.2%,並將在2026年保持這一增速。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將穩定在4.1%,2026年增至4.3%。

​文件連結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