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間,中國各省論文數量是如何變化的?

AMiner學術頭條發表於2018-11-29

總體概述

在1968年—1995年這27年裡,臺灣盤踞論文數量排行榜榜首,地位未曾被動搖。

1996年—2004年,北京在1996年一舉超過第一位的臺灣,並在此後保持穩定的態勢,而中國論文數量排名前10的省份在這期間也未曾發生變化,依次是北京、臺灣、上海、香港、四川、江蘇、湖北、陝西、遼寧和廣東。從大資料的視角來看,這也許是中國論文數量排名最穩定的9年了。

2005年—2008年,除了一直位居第一的北京,這幾年排行榜的變動很大。

2009—2017年,這段時期,各省份的排名相對穩定,沒有大變化。排名依次是北京、江蘇、上海、廣東、湖北、陝西、四川、山東、浙江和遼寧。

1968年—1995年

在這段接近30年的時間裡,臺灣盤踞論文數量排行榜榜首。這結果與臺灣當時的科技發展緊密相關,臺灣的科技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奠基期(1959—1968年),臺灣當局當時以穩定經濟作為主要目標,無力顧及科技的發展。

第二階段是初步發展期(1969—1980年)。60年代末到70年代,臺灣工業的發展重點由輕工業轉向重化工業,提高了對產業技術的要求。為此,1968年臺灣當局頒佈“十二年科學發展計劃”,在擴大研究基礎、改進科學教育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應用科學的研究,先後成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行政院”“應用技術研究發展小組”,並注重促進企業投資科技研究工作 。

第三階段是全面推動科技發展期(1980年至今)。隨著8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經濟進入轉型期,1978年,臺灣當局首次召開由產、官、學界參加的科學技術會議,次年頒佈“科學技術發展方案”,作為現階段科技發展的最高指導方針。此後,科技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制定出新的發展政策與計劃。

前段時間,“臺灣杉2號”入榜國際高效能運算大會全球超級計算機2018年11月TOP500榜單。這臺AI超級電腦由國研院國網中心,結合廣達、華碩、臺灣大等三大國內企業共同組隊建造,優異計算能量在最新公佈的全球500大高速計算主機(TOP500)排名中,擠進第20名,締造臺灣有史以來最好成績,這也表明了臺灣在科技方面的飛速發展。

50年間,中國各省論文數量是如何變化的?

我們從視訊中可以看到四川在前期一直處在排名靠前的位置,1968年—1974年,四川位居第2名,1975年—1980年,四川位居第3名。1981—1987年,位居第4名。這主要得益於“大三線”建設時期(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佔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巨資),一大批中央部屬科研機構和國防科技機構內遷或在川興建科研機構,使四川省科研力量和水平有了極大地提高,初步形成了農業、電子、核技術、機械、冶金、化工、交通等領域科技發展大格局。

1996年—2004年

北京在1996年一舉超過第一位的臺灣,並在此後保持穩定的態勢,而中國論文數量排名前10的省份在這期間也未曾發生變化,依次是北京、臺灣、上海、香港、四川、江蘇、湖北、陝西、遼寧和廣東。大資料的視角來看,這也許是中國論文數量排名最穩定的9年了。而北京的學者數量是在1994年,超過從1968年開始一直盤踞榜首的臺灣,躍居為第一名的。 (詳情參見:50年間,中國各省學者數量是如何變化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北京市的科技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即改革與振興階段(1977—1997年)。隨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不斷推進, 北京市科技工作主要是根據首都的性質和特點,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 積極推行科技專項計劃, 大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 實現北京科技的全面振興。

50年間,中國各省論文數量是如何變化的?

1980年,就在美國矽谷和128公路的技術擴散模式開始激盪全球時,北京中關村就開始感應到這種脈動。10月9日,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為首的一批科技人員,組成“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最早以一種準企業的方式嘗試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北京在1998年進入創新與跨越階段(1998—2004 年)自 1998 年以來, 北京市科技工作抓住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發展“首都經濟”的重大機遇,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大力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 構築首都區域創新體系, 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005年—2008年

從視訊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一直位居第一的北京,這幾年排行榜的變動很大。

(解讀順序為2008年穩定時的排名從高至低)

江蘇由2004年的第5名一路向上攀爬,在2007年至排行榜第2名的位置,僅次於北京,並且在此之後位置未被動搖過。

上海從1991年開始就是第3名,在2006年超過臺灣,成為第2名後,2007年被江蘇超過,回到第3名的位置,此後穩居第3名。

廣東在1973年第一次出現在排行榜中,位列第8名; 在1976年—1978年,跌出排行榜,1979年再次回到排行榜第8名;1982年—1991年再次跌出 ;1992年回到排行榜第10名的位置,並持續到2004年;此後一路攀升,直至穩定在排行榜第4名。

湖北在1981年第一次出現在排行榜中, 直接成為第7名, 並將這種狀態持續到了2004年,30年左右的時間裡,湖北的論文數量變化呈現出穩定上升的趨勢。在2005年,成為第5名,2007年,成為第4名,並保持穩定。

陝西在1983年第一次出現在排行榜中,短暫停留1年後,離開排行榜,1989年再次回到排行榜,此後一直穩定在第8名的位置,在2005年退後至第10名, 在2006年再次回到第8名,並在時隔1年後成為排行榜第6名。

四川在1968年就位居排行榜第2名,僅次於臺灣,並持續到1974年,1975年—1980年,四川位居第3名。1981年開始,四川跌出前三,並不斷被其他省份超過,最後穩定在第7名的位置。

山東在2007年第一次出現在排行榜中,成為第10名,2008年升為第9名, 2009年升為第8名,而後 一直穩定在第8名的位置;

浙江在2005年上榜後,位列第9名,在2008年前進1名,在2009年回到第9名,最後穩定在這個位置。

遼寧一開始在第6名至第10名之間波動,在1972年掉出前10排行榜、1974年回到榜上、在1977年再次掉出排行榜、從1992年—2005年,一直穩定在第9的位置,最後在2008年穩定在第10名的過程。

2009年—2017年

這段時期,各省份的排名相對穩定,沒有大變化。排名依次是北京、江蘇、上海、廣東、湖北、陝西、四川、山東、浙江和遼寧。

參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北京市科技發展歷程回顧》、百度百科、維基百科、中國科技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