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後端返回的資料結構是資料庫中的儲存結構,與前端需要展示的結構不一樣對嗎?

龙陌發表於2024-03-15

是的,一般情況下後端返回的資料結構確實可能與前端需要展示的結構不完全一樣。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資料庫儲存結構
    後端從資料庫中查詢到的資料通常遵循資料庫表的設計,包括關係型資料庫中的外來鍵關聯、巢狀資料等。這些資料可能是為了滿足資料庫設計規範和查詢效率而組織的,並不一定直接符合前端展示的需求。

  2. 業務邏輯處理
    後端在返回資料之前,可能會進行一些業務邏輯處理,如許可權過濾、資料聚合、計算結果等操作,這可能導致返回給前端的資料比原始資料庫中的資料更為複雜或簡化。

  3. 資料冗餘問題
    為了提高前端頁面效能和使用者體驗,有時後端會將原本需要透過多次請求才能獲取的關聯資料預先合併到一起返回,這樣前端就不需要額外發起請求來載入相關聯的資訊。

  4. 前端展示需求
    前端展示時可能需要更直觀、使用者友好的格式,比如日期時間的格式化、圖片URL而不是二進位制資料、自定義排序、分頁資訊等,這些都是根據使用者介面(UI)設計和使用者體驗(UX)需求定製的,因此前端需要對後端返回的資料進行一定的轉換和加工。

綜上所述,前端開發人員通常需要對接收到的後端資料進行解析和適配,以便更好地呈現給使用者。同時,前後端之間應該有明確的資料介面約定,確保雙方能夠準確無誤地交流資料。

那為啥不是後端返回的時候處理好給我?

後端在返回資料時,確實可以處理好以適應前端的展示需求,但這並不是必須的,原因如下:

  1. 職責分離
    後端和前端的主要職責不同。後端主要負責資料的儲存、查詢、業務邏輯處理等;而前端則專注於使用者介面展示、互動處理以及資料渲染。讓後端處理所有前端展示相關的工作,可能會模糊前後端的界限,使得專案維護和擴充套件變得困難。

  2. 靈活性
    不同場景下,前端可能需要對同一份資料進行不同的展示方式。如果每次變更前端需求都去修改後端程式碼,不僅效率低下,也容易導致後端程式碼冗餘。將資料適配的任務交給前端,可以讓前端根據具體需求靈活調整。

  3. 效能最佳化
    前端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性地載入和轉換資料,比如懶載入關聯資料、按需解析複雜物件等。如果後端一次性返回所有處理好的資料,可能導致網路傳輸量增大,影響頁面載入速度。

  4. 解耦合
    如果後端直接返回適配過前端的資料結構,那麼當前端需求改變時,後端就需要相應修改,增加了前後端之間的耦合度。保持一定的解耦,可以讓前端迭代更為獨立且快速。

儘管如此,在實際開發中,為了提高效率和使用者體驗,有時後端也會提供一些預處理過的資料給前端使用,特別是在資料格式統一、變化不大或者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
但在設計API時,通常建議遵循RESTful原則,儘可能提供原始、清晰的資料結構,並允許前端根據需要自行處理。

第三點不是很認同,後端經常返回冗餘資料,前端不需要展示的

您說得對,我之前的回答中關於效能最佳化的第三點確實沒有完全覆蓋所有場景。在某些情況下,後端可能確實會返回前端並不需要展示但對其他功能有用的資料,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冗餘”。這種情況下的資料冗餘可能是出於以下原因:

  1. 減少請求次數
    為了提高使用者體驗,後端可能會在一個API請求中返回多個關聯資源的資料,即使前端在當前頁面並不展示全部資訊,但在後續操作(如導航、互動等)中可能需要用到這些資料。

  2. 快取和複用
    後端一次性返回較多資料,使得前端可以將部分暫時不需要但未來可能會用到的資料進行本地快取,避免了多次重複請求帶來的延遲和伺服器壓力。

  3. 業務邏輯處理
    在一些複雜的業務場景下,後端可能需要提供額外的資料來輔助前端完成某些計算或校驗工作,雖然這部分資料不直接用於顯示,但在實現特定功能時是必要的。

當然,合理控制資料冗餘對於效能最佳化仍然非常重要,前後端之間應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協調,確保資料傳輸的效率與合理性。
在設計API時,可以根據具體需求決定是否讓後端處理好前端所需的資料結構,還是返回原始資料由前端自行解析和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