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AI 能幫忙嗎?

Naturali奇點機智發表於2018-12-19

衛生部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約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醫。

“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相信很多患者經歷過看病“三長一短”的困境(掛號、候診、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我國日均門診量2000餘萬人次,並且絕大部分患者都擁擠在三級醫院,有限的醫療資源導致就醫體驗差、醫患關係緊張、看病難等社會性問題。

很多患者不知道該去哪家醫院看病,即使去了正確的醫院也容易暈頭轉向,找不到合適的科室醫生,即使能找到合適的醫生,有效的溝通時間也非常有限。

AI醫療虛擬助手的出現緩解了這個問題。利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患者對自己病症的描述與標準醫學知識庫進行對比,從而完成預問診、分診導診、網際網路複診、健康諮詢等服務。24x7線上,通過對話互動的形式,無論在“診前”、“診中”、“診後”階段,都能提升就醫體驗和效率。

醫院可以藉助語音AI對話互動平臺,建立醫療虛擬助手,並植入到醫院或醫療機構的掛號/門診管理系統中,患者即可通過相關平臺的網站、APP、公眾號/服務號、小程式等進行對話互動,獲取服務資訊。

診前

虛擬助手可以進行預問診、採集患者資訊,推薦相關專科醫院及醫生,並有效引導患者掛號、分診、進行科室路線引導。在患者候診期前,虛擬助手能夠基於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深度學習等前沿AI技術以及臨床診療大資料所構建的醫療領域知識圖譜,將患者主訴、病史、用藥史、過敏史等資訊進行智慧採集,進而生成規範、詳細的門診電子病歷及初步診斷報告,提前推送給醫生。

患者若只是稍感不適,也可以通過虛擬助手在手機或PC端進行健康諮詢以及“自我診斷”,通過症狀、病史等描述獲取輕問診服務和用藥指導以供參考。如果問題得到解決,可能就不再需要去醫院診療。

例如,微軟的Health Bot能夠用症狀檢查器對患者病況進行分類,對患者的問題進行解答,並協助幫助患者查詢距離最近的醫生。IBM的沃森機器人或醫療助理Ada,都是以虛擬護士的身份,為患者提供所需的醫療資訊或進行初步診斷。

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AI 能幫忙嗎?

診中

在問診期間,醫生能夠提前檢視通過醫療虛擬助手採集的結構化問診病歷,從而免去了一邊問診一邊手工錄入電子病歷的流程。在已有資訊的基礎上,醫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問診,這樣不僅能夠增加醫生與患者的有效溝通時間,提高門診效率,患者的就醫體驗也能得到優化。

另外,智慧問診可以起到輔助醫生診斷的作用,根據患者提供的資訊進行交叉分析,以協助醫生篩查常見病,做出初步診斷。

此外,利用領先的語音識別技術,語音電子病例語音能得到了廣泛應用,甚至在今年被列入三甲醫院評級的考核指標。智慧語音錄入可以解放醫生的雙手,將醫生口述的內容轉寫文字,形成結構化的電子病歷。

例如,語音國際巨頭Nuance的醫療虛擬助手具有會話式AI功能,醫生可以通過語音對話的形式進行檢索及錄入患者資訊。據統計,每分鐘的語音錄入文字量是打字錄入量的四倍,可見醫生的工作效率能得到大幅提升。

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AI 能幫忙嗎?

診後

診後階段,虛擬助手可以對患者進行回訪以及參與滿意度調查,推送治療後注意事項、醫囑事項、複查提醒等。對於患者來說,能夠獲取額外資訊,並且起到輔助提醒的作用;而醫生能夠對患者的後續狀態進行跟蹤,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生成大資料,輔助醫生進行醫學科研,醫患雙方效率和體驗都能得到提升。

當下,診後環節的醫患溝通幾乎為零。患者若想跟醫生進行後續溝通,只能通過複診與醫生面對面,而像“邦大夫”這類醫患AI對話系統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現狀。患者結束門診診療後,“邦大夫”的患者回訪機器人能夠定時跟蹤患者遵醫囑情況和預後狀況,並反饋給醫生,方便醫生對患者後續狀態進行跟蹤,及時干預,管理病人的病程全週期。

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AI 能幫忙嗎?

小結

語音對話互動是未來“AI+醫療”的大勢所趨。AI虛擬助手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醫患互動溝通效率,釋放醫療專家的寶貴時間,對緩解優質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用AI對話互動打通從診前到診後的完整閉環,“看病難”的問題也許就沒那麼難了。

歡迎來到AI+醫療的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