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3.2%。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中國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宏觀經濟大盤總體穩定,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發展韌性彰顯。20231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資料: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21.02萬億元,同比增長3%

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衝擊,宏觀經濟環境不甚理想,但中國茶產業依託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和持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透過放緩增速、微調結構、減少進口,順勢完成了茶類消費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在新茶飲、花草茶及茶衍生品等新消費增長極繼續擴充的同時,圍爐煮茶”“宋代點茶”“相期以茶等茶文化現象次第湧現,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更是為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茶產業夯實了發展底氣。

為持續、客觀地展示中國茶產業的發展現狀,助力高質量發展,現釋出《2022年中國茶葉產銷形勢報告》如下:    

一、生產情況

2022年,全國茶葉生產克服乾旱等不利影響,面積產量基本穩定,規模擴張態勢得到扭轉,綠色生態茶園建設加快,茶葉產品向優質多元方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一)資料指標總體向上。

1. 茶園面積穩中略增。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增幅穩步收窄,面積盲目擴張趨勢已得到扭轉。據統計,2022年全國茶園面積達4995.40萬畝,同比增加99.31萬畝,增幅2.03%;開採茶園面積4539.89萬畝,同比增加165.31萬畝。其中,超過300萬畝的省份分別是雲南、貴州、四川、湖北、福建、湖南。

資料來源:中國茶葉流通協會

2. 茶葉產量繼續穩增。受夏秋季長江流域持續高溫乾旱影響,部分主產省夏秋茶減產。據統計,2022年全國幹毛茶總產量為318.10t,同比增長10.8t,增幅3.85%。安徽、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陝西增產5%以上,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均有不同程度減產。

資料來源:中國茶葉流通協會

3. 農業產值保持增長。2022年,全國幹毛茶總產值再創歷史新高,達到3180.68億元,同比增加252.42億元,增幅8.62%。由於茶葉品質整體優良,加之生產成本持續增加,帶動了幹毛茶交易價格整體上漲。名優茶與大宗茶比例約為7:3,經濟效益持續穩增。

資料來源:中國茶葉流通協會

4. 茶類結構均衡發展。2022年,中國傳統六大茶類的生產格局與上年大體一致。

產量方面,綠茶產量185.38萬t,紅茶48.20萬t,黑茶42.63萬t,烏龍茶31.13萬t,白茶9.45萬t,黃茶1.30萬t。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白茶、黃茶的產量比例為58.28:15.15:13.40:9.79:2.97:0.41;綠茶在總產量的佔比下降,黃茶佔比穩定,其他茶類佔比攀升。

產值方面,綠茶產值2058.19億元,總值佔比為64.71%;紅茶509.47億元,總值佔比為16.02%;黑茶268.56億元,總值佔比為8.44%;烏龍茶254.76億元,總值佔比為8.01%;白茶77.93億元,總值佔比為2.45%;黃茶11.77億元,總值佔比為0.37%。
(二)產製執行態勢良好。

1. 生產執行平穩。

總體來看,氣候條件對2022年全國茶葉生產的整體影響有限。3月初,湖南、廣西部分茶區雖然出現了不同程度乾旱,但在中旬隨著降水得以緩解。湖北、湖南、江蘇等地茶園在夏秋季受到旱災嚴重影響,導致夏秋茶產量下降,但質量持續向好,價格還略有上漲。由於國內抗旱防災技術較為成熟,各地區相應成立技術指導組,結合本地實際提出科學抗旱減災建議,最大程度保障了茶農利益。

2022年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收官之年。各茶葉主產區政府的主要做法:一是積極做好採茶工招募與培訓工作,緩解用工缺口;二是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透過網路營銷、直播帶貨等新渠道,打造新消費場景;三是研判防控形勢,適時調整市場人員管理模式,確保線下交易有序進行;四是深耕科研創新,助推茶葉生產提質增效。這些舉措切實維護了茶農收入的穩步增長,保障了全年茶產業的平穩執行。

2. 生態低碳成為亮點。

各地加快建設標準化的綠色生態茶園,打造綠色低碳茶葉產品和品牌,促進茶產業發展綠色轉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累計建成各類生態茶園350餘萬畝。

3. 突出問題仍然存在。

在中國茶產業持續向好的同時,一些突出問題仍未有效解決。一是採茶用工成本持續走高;二是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三是市場銷售壓力增大。

二、國內市場

2022年,中國茶葉內銷市場保持平穩。據統計,2022年中國茶葉內銷總量為239.75萬噸,增長9.56萬噸,比增4.15%;內銷總額3395.27億元,增長275.31億元,比增8.82%;內銷均價為141.62元/kg,比增4.48%。

(一)內銷總量增幅放緩。

2022年,中國綠茶內銷量131.10萬噸,佔總銷量的54.68%;紅茶38.13萬噸,佔總銷量的15.90%;黑茶36.44萬噸,佔總銷量的15.20%;烏龍茶24.84萬噸,佔總銷量的10.36%;白茶8.13萬噸,佔總銷量的3.39%;黃茶1.12萬噸,佔總銷量的0.47%。

(二)內銷總額持續增加。

2022年,中國綠茶內銷額2110.45億元,佔內銷總額的62.16%;紅茶564.21億元,佔總額的16.62%;黑茶321.35億元,佔總額的9.46%;烏龍茶284.56億元,佔總額的8.38%;白茶100.53億元,佔總額的2.96%;黃茶14.17億元,佔總額的0.42%。

(三)內銷均價基本穩定。

在各茶類中,綠茶均價160.99元/千克,紅茶147.97元/千克,黑茶88.19元/千克,烏龍茶114.56元/千克,白茶123.67元/千克,黃茶126.40元/千克。黑茶均價在經歷了2021年度的劇烈下調後,觸底回升;而白茶均價則出現了輕微遲滯。

(四)進口茶葉

受2022年度全球茶產業形勢的影響,中國進口茶葉明顯減少。據中國海關資料,2022年,中國進口茶葉量4.14萬t,同比減少11.67%;進口額1.47億美元,同比減少20.87%;均價3.54美元/千克,同比減少4.93%。

(五)執行趨勢

1. 消費端趨勢

(1)從消費品類方面看,傳統原葉茶的消費保持穩定。綠茶、紅茶、烏龍茶仍是消費者最喜愛的品類。白茶近年來實現了年均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年銷量與內銷額已分別突破8萬t和100億元,銷量佔比增幅最迅猛。

(2)從消費渠道看,茶葉線上交易已經成為線下消費市場的強有力補充。連鎖專賣店、專業交易市場、茶館、商超是傳統消費通路。但在疫情三年中,線上交易成為了中國茶葉流通的最強有力補充。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估算,2022年中國茶葉線上交易總額已突破330億元,近三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

(3)從消費人群看,年輕態消費群體已逐漸成為市場主力。隨著年齡、消費習慣、社會環境的變化,80、90甚至00後對茶的接受度持續走高。在接納茶葉的同時,年輕一代透過加入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也在改變著茶產品與茶消費,形成完美“和解”。年輕一代的茶文化與茶消費漸成主流。

2. 供給側趨勢

(1)產品整體供給方面。為滿足消費市場對中國茶葉產品多元化、高質量的需求,解決好茶葉供需失衡、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行業龍頭企業各產區政府或在近年來注重補齊基礎短板,構建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並向茶旅遊、新茶飲等新消費供給渠道延展,取得了較好效果。

(2)傳統茶供給方面。隨著新技術、新能源不斷應用於加工裝備上,茶葉加工向綠色、節能、安全、清潔方向發展,連續化、標準化加工生產線正向初步數字化作業邁進。目前,多個茶類標準化加工生產線已得到廣泛應用,使品味品質和衛生品質均得到提升,也保障了新風味、新包裝的持續研發。

(3)新消費供給方面。以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茶顏悅色等為代表的新式茶飲融入大眾生活,健康、時尚、社交的屬性讓新式茶飲成為市場的寵兒。

(4)茶文化供給方面。2022年,茶文化熱點事件不斷,受到各界普遍關注。與此同時,隨著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需求,茶旅融合的步伐逐漸加快。各地立足生態茶園基礎,大力推動茶文化產業的高品質、多樣化升級,深挖當地傳統茶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打造茶旅精品,促進轉型發展,以茶促旅、以旅興茶,茶旅交融、康養結合,延長產業鏈,提高茶產品附加值,從而助力茶農增收。

三、外銷市場

2022年,受匯率波動及疫情反覆的影響,中國茶葉出口呈現出“量增價跌總額減”的態勢。據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1-12月,中國茶葉出口總量37.52萬噸,同比增長1.6%,再創歷史新高;出口額20.82億美元,同比減少9.42%;均價5.55美元/千克,同比減少10.77%。

整體來看,綠茶仍是我國茶葉出口優勢品類,出口量額均佔較大比重,分別為83.65%與66.93%。在出口量方面,除普洱茶持續下降(降幅11.94%)外,其餘品類茶葉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增幅最高的是紅茶,達到了12.33%。在出口額方面,所有品類均有下降;其中,黑茶與普洱茶降幅最為明顯,分別為43.96%與42.54%。出口均價方面,普洱茶單價最高,為15.9美元/千克;但各茶類均價全部下調;其中,黑茶降幅最大,達44.99%。

總體看來,量增額減的主要原因:一是海運費用大幅下降;二是附加值低的大包裝原料茶出口量上升,小包裝茶減少;三是向欠已開發國家及地區出口的茶葉量增加,拉低了平均單價;四是東南亞和中國香港地區出口的高價茶大幅下降。

四、相關建議

(一)持續推動茶產業綠色轉型。在有效控制茶園面積規模性擴張的同時,應搶抓“雙碳”機遇,在技術體系整合創新與示範推廣方面下功夫。在精製茶加工業領域,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抵制過度包裝,促進茶葉消費提質增量。在技術拼配方面,應重點關注進口原料茶技術指標。

(二)以數字經濟促進產業發展。應積極擴充融合創新的數字經濟新渠道、新模式、新業態,支援茶企數字化轉型、打造數智化工廠,並依託數字化手段提升政府、行業組織對茶產業的領導力,高效推進茶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三)以文化服務促進消費恢復。在供給側,要把握好傳統與創新、品飲與健康、標準化與個性化、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的關係。在需求側,要做好消費推廣活動,提振全民消費信心,要注重培育新型消費升級,推廣綠色品質消費。抓住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的視窗期,推進消費的提檔升級。

(四)提升茶產業全球配置能力。築牢優質茶原料基礎,創新升級加工技術,對標國際標準及相關技術要求,嚴把商品質量關;發揮中國茶的品類優勢,打造個性化定製新需求,做好茶產品市場資源的全球配置;堅持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參與或主辦國際高階茶事活動;探索聯手在海外開設“茶驛站”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茶體驗店和連鎖店;透過大資料、網際網路、區塊鏈等數字科技手段助推茶葉國際貿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