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四象限,分分鐘定位你的方向

daxuesheng發表於2021-09-09

學習史蒂芬·柯維的時間管理四象限,忽然想到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其實也有四象限,根據喜歡和擅長兩個維度即可繪製出下圖:


圖片描述

上圖中,橫軸從左到右,表示個人對職業所需技能的擅長程度,豎軸表示個人對職業涉及領域的喜歡程度。

右上角為第一象限,所覆蓋的職業,個人又喜歡又擅長,是個人首選。

右下角為第二象限,這個象限裡的職業,個人擅長但不太喜歡,是備選職業。左上角為第四象限,此象限裡的職業,個人喜歡但不太擅長,也是備選職業。

左下角為第三象限,它涵蓋的職業,個人既不喜歡又不擅長,是下下之選,若非不得已,可以直接放棄。

好啦,簡單介紹職業四象限後,接下來我們要再展開一下,談三個話題:

  1. 分析自己的職業象限

  2. 個人職業在不同象限間的轉換

  3. 職業轉換例項

>> 1. 定位自己的職業象限

每個人都可以判斷出自己是否喜歡所從事的職業。大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1. 工作內容和物件

  2. 工作所用到的知識和技能

  3. 工作環境

  4. 工作中的人際關係

透過對上面四個方面的梳理和總結,你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眼下的職業。舉個例子,比如楊大胖喜歡健身,李六塊喜歡研究與健身相關的各種知識,王愛痴則喜歡到健身房裡與教練聊天……這幾個人都喜歡健身,但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

其實判斷自己是否喜歡眼下的職業,往往不用特別詳盡的分析,只要觀察自己的感受即可。你覺得自己想做,幹著開心,那就是喜歡了。你覺得懶洋洋的,這也不願意幹,那也不願意幹,別人分配工作總是想辦法推三阻四,那估計就是不喜歡了。

喜歡,但不一定擅長。比如李二狗喜歡養狗,但是他不一定擅長養狗,可能養十隻死八隻。比如猿大喜歡程式設計,但他不一定擅長,有可能寫出來的程式碼髒、亂、差,執行效率低下,結果不符合預期。再比如劉三姐喜歡唱歌,可是不擅長,她唱起來就像狼嚎。

擅長不擅長,每個人自己都能感覺出來。假如你遇到問題,能夠很快運用知識、技能、資源,找到策略,老練地解決問題,那你就是擅長的;假如你總是感到很吃力,思慮幾個月也找不到辦法,可能就是不擅長。

如果你自己感覺不出來,也可以透過與別人對比得出結論。比如別人三分鐘搞定,你要三星期,那可能你就不是那麼擅長。

再如果你對比也不能確認,還可以請別人給你個評價,讓他列出你最擅長做的事情,多找幾個人,就能得出個結論。

總之,你閉上眼睛想幾分鐘,自己就可以判斷出來自己眼下的職業在哪個象限。

當你明確了自己當下從事職業所處的象限,就可以進一步詳細的分析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擅長什麼、拙於什麼。這個時候可以參考本節一開始提到的四個方面,詳細的結果會對你後續的職業轉型有很大幫助。

>> 2. 個人職業轉型

理想的職業轉型,應該是往自己喜歡又擅長的方向努力。所以,結合職業四象限圖,理想的職業轉型應該是:從第二、三、四象限到第一象限

其他的,從第二象限到第四象限,從第三象限到第二、四象限,也都是可以的。從一、二、四轉到第三象限,則是要儘量避免的。

我們來聊聊比較理想的轉型。

  • 從喜歡但不擅長到喜歡又擅長

第四到第一象限,從喜歡但不擅長到喜歡又擅長,這是多麼完美的進化啊。

當你處於第一象限時,會因為不太擅長做某些事情而有一定的壓力,但因為你喜歡,你就很樂意去學,就會積極主動的提升自己,壓力反倒會成為你的動力。你只要多做事,積極淬鍊自己,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就可以得到快速提升。然後,你就極有可能晉級第一象限,遇見完美的職場生活。

  • 從擅長但不喜歡到喜歡又擅長

第二象限的你,有一點點悲催——一直在從事不喜歡的工作噯。可能是歷史原因,比如畢業時就業形勢不好,先隨便找個機會上班了;比如父母認為公務員好,穩定又體面……

你就在不喜歡中因為長時間的鍛鍊,擅長了某些你其實不喜歡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恰恰又成了你的主要經濟來源。

此時你要往第一象限轉,很可能需要放棄你現在擅長的技能,進入到陌生的領域,從零開始學習新技能,開啟新的職業篇章。這需要勇氣,因為很可能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等都會發生變化。

你可以從通用和專業兩個維度出發,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可以在不同職業間遷移的技能,屬於通用技能,比如英語、寫作、開車、演講、培訓、組織、協調、溝通、專案管理、游泳、系統思維、高效學習、時間管理、領導、設計、審美、規劃等。

受限於特定工作環境,離開那個環境就廢掉的技能,屬於專業技能,比如使用C++程式設計、焊接、製作牛角梳、維護IBM Z主機等就是專業技能。

然後,你可以分析一下你喜歡的職業,看它需要哪些專業技能、哪些通用技能,專業技能無法匹配的話,就選擇那些能與你的通用技能匹配的職業,這樣也會比較容易切入。如果一種職業所需的通用技能和專業技能你都沒有,那轉換的可能性就會低很多。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故事,“飯姐”李雯,就是從第二象限切換到了第一象限。她在職業轉換時,“設計”、“審美”這兩項通用技能就發揮了很大作用。

>> 3. 轉型例項之“飯姐”李雯

李雯畢業後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設計師,頭幾年她和許多同事一樣,每天睡到快遲到才起床,早餐不是在路邊隨便買個煎餅、飯糰,就是不吃。

工作了七年後,李雯早上一想到要上班打卡,內心就有點畏懼,甚至都不願意出門。她擔心這樣日復一日的煎熬會讓自己患上抑鬱症,就琢磨找點移情的事情做,讓自己的生活開心一些。她想起小時候,母親端上餐桌的早餐總是特別豐盛,包子、煎麵包夾雞蛋、稀飯、豆漿等,熱氣騰騰香氣迷人。於是李雯決定把早餐當作改變的開始,將其當作改變枯燥生活、與幸福邂逅的儀式。

李雯早上七點左右爬起來,簡單洗漱後,就走進廚房,開啟收音機,伴著廣播聲,開始做早餐。土豆飯,核桃仁木耳拌菠菜,芝麻醬拌四季豆,番茄雞蛋餅,莓子果汁。看起來很複雜的樣子,其實只用了20分鐘,土豆四季豆提前煮好,香腸洋蔥切好,木耳泡好,早上焯個菠菜切下胡蘿蔔,拌一拌,炒一炒,打個果汁,一頓豐富的早餐就好了。

早餐搞定後,她去臥室喊老公起床吃早餐。趁老公刷牙嗽口的間隙,她也不忘拿起手機,隨手拍下自己的勞動成果,發到微博上和朋友們分享,臭美一下。

漸漸地,李雯開始享受這個做早餐的過程,也不滿足於做一兩種固定的菜式了,開始變著花樣做,三年下來,居然做了350多款讓人眼花繚亂的早餐。李雯是做設計的,愛美也有審美品位,她使用不同花色的桌布、碗碟、勺子來搭配不同的早餐,將早餐變成了審美的過程。她有30多塊桌布,幾百件陶器,一書架碗碟,她將早餐搭配成了一種生活的美學,讓活色生香的美食錦上添花。

每一天的早餐成了李雯對抗庸俗生活的武器。上班,不再是那麼焦慮,而愛卻是越來越多。李雯體會到了以前從來沒察覺到的幸福,“覺得生命好像被延長了,愛情也更加甜蜜了,感覺很幸福。”

有一天早上醒來,微博上有上千人@她,甚至有人她釋出的微博後面留言,“看到你的早餐,好想娶你回家”。吃貨們羨慕而妒忌:“太兇殘了,你怎麼能把早餐吃得那麼浮誇”?

事實是,李雯因為堅持做早餐、分享微博而紅了,網友們給她一個“飯姐”的稱號。她的每日早餐圖也吸引了很多與美食相關的機構前來洽談合作,於是她發現工作有了更多的選擇,愛好也可以和事業結合起來。在2012年底,她索性辭去了原來設計師的工作,做喜歡的事情,專心走進廚房,研發各式各樣的菜品。2014年,她的美食圖譜《幸福,從早餐開始》正式出版,走進了大大小小的書店。現在僅僅噹噹網上,這本圖書就有將近4000條評論。

2014年4月,三年的積累後,李雯的美食創意工作室終於成立。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室的運作,滿滿的知足與幸福。

從厭倦的工作到喜歡的事業,這樣關鍵的轉變,對李雯來講,卻是從一份用心的早餐開始的。

工作之外,你可以做很多事情,那些你真正願意做的、能夠忘我投入的事情裡,蘊含了潛在的機會,它們很可能導引你完成職業轉換,讓夢想照進現實,讓你的生活充實又幸福

李雯的故事,正是這樣開始的,而這也是我們大多數想要轉變“卻又擔心失去這個失去那個萬一不成怎麼怎麼辦”的上班族的一個穩妥策略——業餘時間豐富知識和技能

這是非常棒的策略,適合大多數人,但前提是:你足夠喜歡你想做的事情,並且能夠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來豐富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4692/viewspace-281630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