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超15起、30億美元投資,機器人終於崛起?

liukuang發表於2020-05-19


疫情爆發以來,快速發展的行業除了生鮮電商、線上教育、遠端辦公等產業,還有服務機器人。


雖然服務機器人已不是新奇事物,但疫情催生出的機器人應用新場景不斷湧現,消毒機器人、測溫機器人等無接觸、高效率、抗感染的防疫機器人“新成員”應運而生,服務機器人市場再次站上輿論風口。


相對沉寂已久的服務機器人市場再次熱鬧起來,一改以往“偽智慧”、“雞肋”的惡評,“高效率”、“智慧”等正面評價佔壓倒性優勢,疫情儼然成為服務機器人正名的舞臺。


機器人市場方興未艾吸引了資本的目光,短短2個月內發起了15起投資,金額高達30億美元。天時地利人和,機器人廠商期待的黃金時代來了?


疫情為服務機器人正名


疫情前,服務機器人是“無用、擺設、新鮮玩意”的代名詞,疫情後期服務機器人被冠上配送達人、消毒能手、醫師助手的榮譽勳章。


疫情期,諸如醫院、工廠、寫字樓、校園等復工急或人流量大的地方,緊缺高效率、抗感染、應用範圍廣能替代人工的防疫工具,由此催生了配送機器人、消毒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等機器人“新成員”。


配送達人。疫情期無接觸配送需求暴漲,機器人被派上抗戰一線,為醫護、病人、被隔離人員送藥送飯,分擔了外賣小哥的工作量,減少了人員交叉感染的可能,儼然配送達人的模樣。據華住酒店集團提供的資料,疫情期間派機器人為酒店客人累計送了24000餘次物品。


而在國內疫情被控制後,高效、安全的服務機器人配送也被沿用下來,未來餐廳配送、酒店配送、醫療配送、企業園區遞送等場景,都將使用配送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需求勢必會激增。


消毒能手。正所謂“機器人似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兒搬”,疫情期消毒工作量大且勞動力緊缺,機器人廠商結合“移動、消毒”兩大核心技術將消毒機器人制造出來,大大節省人力和提升效率,解決了疫情期大範圍消毒難題。


同樣的,在疫情徹底結束之前,消毒機器人還將進入學校、商場、酒店等地點,為消毒工作獻力。據悉,目前上海浦東23000人隔離點的消殺工作都是由機器人完成,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醫師助手。線上問診、遠端醫療爆火之後,醫療機器人也迎來了曙光。以往受限於使用者習慣、醫療體系的繁雜,醫療機器人遲遲沒能突破瓶頸,是疫情創造了市場轉機。預計疫情過後,普通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將快速提高,同時5G技術、AI技術、物聯網等技術的成熟應用也將助力“醫師助手”的升級。


總之,一場防疫戰過後,服務機器人成日常生活場景標配,這也是資本再次蜂擁而至的原因。


國內外資本前來“押bao”


當人們送餐、安防、客服等生活各個場景服務都被機器人取代,人們才發覺機器人如此智慧和便利,這也就激起了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


眼見機器人市場需求擴大,資本掀起了服務機器人投資浪潮。


CVSource投中資料顯示:從春節後,也就是2020年2月起機器人企業融資已超過15起,總融資金額將近30億美元。據目前統計的資料,其中服務機器人企業融資額已接近10億元人民幣。


具體來看,紅杉資本中國領投國內機器人AI解決方案商梅卡曼德;原始碼資本領投國內餐飲機器人企業擎朗智慧2億元B輪融資;理想汽車領投無人配送初創企業2億元;位元組跳動領投工控自動化系統開發商崧智智慧等等……


在各大網際網路企業裁員、降薪、縮短開支,資本市場幾乎進入“冬眠”的當下,機器人市場的融資表現已屬亮眼。而且,不只是國內國內服務機器人市場發展如火如荼,國外服務機器人企業同樣頻獲融資欣欣向榮。


據悉,加拿大智慧聊天機器人公司Ada獲得了44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智慧聊天機器人的Mya Systems獲得了1875萬美元的C輪融資;醫療機器人公司Diligent Robotics完成了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種種跡象表示,在疫情與政策的促使下服務機器人爆發是大勢所趨,而榮獲多輪融資的服務機器人企業也隨之進入競跑階段。


一方面,國內機器人應用市場無限大,未來增長可期。近年來,服務機器人在安防、醫療、配送、家居等場景大顯身手並加速落地。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153.8億元,同比增長36.1%;2013~2019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速超過30%,預計2020年市場增速超過50%。


另一方面,在市場需求、宏觀政策的支撐下,佈局機器人的投資機構和企業也將迎來新機遇。隨著新基建的落地,5G網路、大資料中心、物聯網、雲端計算、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服務類機器人一直以來的痛點,如不夠智慧、效率低等不足等問題得到最佳化,市場將進一步拓寬。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給服務機器人帶來了更多場景落地的同時,也給服務機器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和技術挑戰。


市場挑戰大於機遇?


以往,囚於智慧技術、使用者習慣、產品安全以及成本高昂等問題,真正能夠跑起來的服務機器人公司少之又少,而斥重金未見明顯成效之後,資本熱度也逐漸下降,機器人公司倒閉的新聞屢見不鮮。


2018年8月,博世旗下Kuri機器人宣佈停產;10月MIT機器人教父創辦的機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宣佈倒閉;12月,社交機器人鼻祖Jibo倒閉。2019年初,開發自動疊衣服機器人的公司Seven Dreamers宣告破產;4月AI機器人玩具公司Anki宣佈倒閉……


短短兩年時間市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翻轉之快不禁讓人繃緊神經,擔憂2020年機器人市場融資光景僅是曇花一現,潮水退去後機器人公司又將重蹈覆轍。


而經這幾年的市場驗證,突破服務機器人市場發展難點的關鍵,在於智慧技術升級和服務體驗最佳化。


當下,大部分國內機器人公司營銷而忽視專研智慧技術、產品研發,所以我國機器人外觀設計專利申請較多而核心零部件則依賴進口,機器人核心技術也與國外有明顯的差距。加上,機器人升級和維護都需要大量資金維持,中小型機器人企業不堪成本重任。


再有,在運營、品牌、服務等因素中,使用者服務體驗的最佳化是企業發展關鍵所在。解放雙手讓生活更智慧,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嚮往直接投射於機器人服務上。這也就要求服務機器人為使用者提供更便利、更有趣、更智慧的服務。


馬雲曾說:“過去是我們把人變成機器,未來我們會把機器變成人。”也正是闡述深究技術、強化服務體驗對於機器人行業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疫情給了服務機器人市場一個發展的契機,也拉進了人們與智慧生活的距離。只是,服務機器人熱度捲土重來是一件好事,但未必所有公司都能分上一杯羹。相反,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市場競爭加劇,賠了夫人又折兵、被淘汰的企業也會越來越多。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69288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