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與射頻識別技術(RFID)——健永科技

jyke123456發表於2020-12-15

在物聯網中,射頻識別技術( RFID)是實現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RFID是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利用無線射頻訊號實現無接觸資訊傳遞,達到自動識別目標物件的目的。無需人工干預,即可完成物品資訊的採集和傳輸。 RFID技術與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可以實現全球範圍內物品的跟蹤與資訊的共享,最終構成聯通萬事萬物的物聯網。

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的定義是,透過射頻識別( RFID )、感測器、全球定位系統、鐳射掃描器等資訊感測裝置,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之上延伸和擴充套件的一種網路;第二,其使用者端延伸和擴充套件到了任何物體,在物體之間進行資訊的交換和通訊。 IT 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就是把新一代的 IT 技術充分運用到各行各業之中,地球上的各種物體將被普遍連線,形成物聯網。

射頻識別的概念

RFID 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屬於一種近距離無線通訊系統,透過無線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例如物品),並讀寫相關資料。在該系統中,電子標籤與讀寫器進行無線通訊,其中,電子標籤附著在物品上,攜帶有物品的資訊;讀寫器對電子標籤進行識別、追蹤和資料交換。讀寫器透過電磁場或無線電波與電子標籤建立通訊,幾十米之內都可以識別,從而自動辨識並追蹤物品。當讀寫器讀取了物品的資訊後,將資訊傳送到網際網路,人們透過網際網路可以獲取物品的即時資訊。

在物聯網的構想中,每個物品都有一個電子標籤,射頻識別技術透過讀寫器自動採集電子標籤的資訊,再透過網路傳輸到中央資訊系統。物聯網以射頻識別為主要基礎,結合已有的行動通訊技術、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和中介軟體技術等,構築一個由大量聯網的讀寫器和無數移動的電子標籤組成的龐大網路。在物聯網普及以後,用於動物、植物、機器和物品的電子標籤數量將大大超過人類使用的手機數量。

物聯網起源於射頻識別領域

1999 年,  MIT 首先提出了物聯網概念。 MIT 最初的構想是為全球所有物品都提供一個電子產品編碼( EPC ),透過對所有物品都賦予一個電子產品編碼,來實現對全球任何物理物件的唯一有效標識。物聯網最初的思想來源於 MIT 的這一構想, MIT 的這一構想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物聯網 EPC 系統。
EPC
系統利用射頻識別技術追蹤、管理物品。在 EPC 系統中,電子標籤中儲存著電子產品編碼( EPC 碼),電子標籤與讀寫器構成的射頻識別系統自動採集 EPC 碼。其中,電子標籤是 EPC 碼的物理載體,附著在可跟蹤的物品上,可全球流通;讀寫器與網際網路相連,是讀取電子標籤中 EPC 碼並將 EPC 碼輸入網際網路的裝置。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88643/viewspace-274242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