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堂 | 你聽過霧計算?對了,還有霾計算

litins發表於2019-02-13

如今無論是在科技領域還是社會生活,概念先行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2006年“雲端計算”概念被首先提出,2011年思科舉一反三,提出了“霧計算”等概念,那麼 有云就有霧,有霧就有霾 ,“霾計算”這種比較奇葩的概念也順理成章地誕生了。


“雲”“霧”繚繞


2006年8月9日,Google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在搜尋引擎大會首次提出“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    


對雲端計算的定義有多種說法。對於到底什麼是雲端計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 諮詢公司埃森哲給出了一種實用、簡潔的定義:第三方提供商透過網路動態提供及配置IT功能(硬體、軟體或服務)。


霧計算(Fog Computing)是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延伸概念,由思科(Cisco)首創。這個因“雲”而“霧”的命名源自“霧是更貼近地面的雲”這一名句。在前段時間的推文中,小編已給大家進行了霧計算講解。我們再複習下:


“霧計算”是以個人雲,私有云,企業雲等小型云為主, 它有幾個明顯特徵:低延時和位置感知,更為廣泛的地理分佈,適應移動性的應用,支援更多的邊緣節點。這些特徵使得移動業務部署更加方便,滿足更廣泛的節點接入。


“雲端計算”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網路計算,因為雲的概念即是指網路。 而“霧計算”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區域網計算,霧的概念可以代指分散式的區域網路。雲端計算與霧計算各有優缺點,可以相輔相成,同時又有競爭。


什麼是霾計算?


有了上面的知識,那麼“霾計算”就比較好理解了,可以簡單理解為垃圾雲或霧計算,因為雲端計算或者霧計算雖然概念先進,但也不是沒有缺點。缺點主要有: 


1、隱私與安全。


因為雲端計算計算能力和資料都在雲裡,如何保證客戶資料的安全就是比較重要的了。當別人掌握了你的資料時,隱私和安全都是你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現在的網際網路世界,遭駭客攻擊簡直就是家常便飯的事。

安全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資料不會丟失,這個一般服務商都會有備份能力解決,但是也是偶爾會發生丟失的;另外一個就是你的資料不會洩漏,這個雖然服務商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不讓外部人員,例如駭客等攻擊獲取資料,但是服務商內部人員的問題也是很大的。例如前一階段暴露的某國有大型移動運營商內部員工非法銷售客戶通話列表一事。當然服務商都會說資料放在他們那裡是安全的,但是都是他們自說自的,沒有一個第三方的權威機構統一認證和評判。


2、網路延遲或者中斷。


雲端計算一般都是遠端透過網路訪問的,雖然現在網速提高很快(目前遠不能達到理想水平),但是和區域網相比,速度還是有所延遲的,雖然在延時方面霧計算有著相對優勢,但如果一旦網路中斷(原因如地震、洪水、戰爭等),無論是雲還是霧,服務都無法訪問。


霾計算的概念可以很好地形容比較差的雲端計算或者霧計算,如果“雲”或“霧”提供的服務,存在著丟失洩露、傳輸不穩定、費用嚴重超支等問題,其優勢則可能遠不如對使用者的傷害,恰如“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做好防霾準備


當然,無論是“雲”還是“霧”,都不想成為“霾”。但是以上這些問題卻事實地存在著,如果得不到慎重的預防及認真的解決,它們隨時可以把“雲”或“霧”變成“霾”。目前雲端計算、霧計算方興未艾,相關市場還很不成熟,隨著雲、霧計算的深入發展,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來,如何預防、解決這些問題,卻已經必須被提到日程表的重要位置了。


對於明智的使用者來說,無論身處“雲”中還是“霧”中,都要做好防“霾”的準備。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52871/viewspace-262988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