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8S中,kube-proxy ipvs和 iptables 有何異同?

黄嘉波發表於2024-10-07

在Kubernetes(K8s)中,kube-proxy是負責服務發現和負載均衡的關鍵元件,它支援多種代理模式,其中IPVS和iptables是兩種常用的模式。以下是kube-proxy在IPVS和iptables模式下的異同點:

1. 相同點
  1. 服務發現和負載均衡:
    • IPVS和iptables模式都用於實現Kubernetes中的服務發現和負載均衡功能。
    • 它們都能將流量從服務的Cluster IP轉發到後端Pod,確保服務的高可用性和可擴充套件性。
  2. 監聽API伺服器:
    • 在兩種模式下,kube-proxy都會持續監聽Kubernetes API伺服器上的Service和Endpoints資源的變化。
    • 當Service或Endpoints發生變化時,kube-proxy都會動態更新網路規則,以確保流量能夠正確轉發到後端Pod。
  3. 健康檢查:
    • 雖然kube-proxy本身不直接進行健康檢查,但它依賴於Endpoints控制器提供的資訊來確保只將流量轉發到健康的Pod上。
    • 在兩種模式下,kube-proxy都會根據Endpoints控制器的資訊動態更新網路規則。
2. 不同點
  1. 技術機制:
    • IPVS:基於Linux核心提供的IPVS技術,在核心空間進行流量轉發和負載均衡。它使用更高效的資料結構(如Hash表)來儲存和查詢規則,因此具有更好的效能和可擴充套件性。
    • iptables:是一個通用的Linux防火牆工具,透過在核心空間的iptables規則鏈上進行流量轉發和處理。它的效能可能會受到規則數量和鏈的複雜度的影響。
  2. 效能:
    • IPVS模式通常具有更高的效能,因為它在核心空間進行流量轉發和負載均衡,減少了使用者空間和核心空間之間的上下文切換。
    • iptables模式可能在高併發場景下表現出效能瓶頸,因為它需要在使用者空間和核心空間之間頻繁切換來處理流量。
  3. 負載均衡演算法:
    • IPVS支援多種負載均衡演算法,如輪詢(Round Robin)、最少連線(Least Connection)、源雜湊(Source Hash)等。這些演算法可以根據需求進行選擇,以最佳化流量分發。
    • iptables模式通常使用簡單的輪詢或隨機演算法進行負載均衡,缺乏IPVS那樣的靈活性和可配置性。
  4. 配置和更新:
    • 在IPVS模式下,kube-proxy直接與核心互動進行配置,透過修改IPVS表來更新網路規則。這使得配置更新更加高效和可靠。
    • 在iptables模式下,kube-proxy需要生成一系列的iptables規則來實現服務代理。當Service或Endpoints發生變化時,kube-proxy需要刪除舊的規則並新增新的規則,這可能會導致短暫的流量中斷。
  5. 可用性:
    • IPVS模式在某些Linux發行版中可能需要額外的核心模組支援。因此,在部署時需要確保Linux核心版本和IPVS模組的相容性。
    • iptables是Linux核心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直接使用,無需額外的依賴或配置。

綜上所述,kube-proxy在IPVS和iptables模式下具有不同的技術機制、效能表現、負載均衡演算法、配置更新方式和可用性要求。在選擇使用哪種模式時,需要根據具體的叢集環境、效能需求和運維成本進行綜合考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