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區,能否離線訪問可能是決定著央行數字貨幣成敗的關鍵。
隨著世界各國央行爭相發展數字貨幣,幾乎所有的研究和測試都關注著基於網際網路的技術。假如爆發戰爭或是自然災害襲來造成網路癱瘓,那時人們該怎麼辦?全球75%的成年低收入群體甚至無法上網(世界銀行全球普惠金融資料庫),這些人又該怎麼辦呢?
開發離線數字支付系統的原因就在於此。這是一項鮮為人知的長期工作,其中部分工作始於30年前,遠遠早於智慧手機的問世時間。事實上,離線央行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可能恰恰依賴於過去的技術基礎。
不過先別心急,迦納或烏拉圭等發展中經濟體的央行為什麼要用看似高階的數字貨幣來替換民眾手中的塞地或比索呢?
有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一是有利於風險管理,與成捆的紙幣相比,盜竊數字貨幣的難度更大。其次,全球大部分消費交易都是以數字方式進行的,其中90%以上發生在中國和瑞典等國。各國央行不希望將數十億交易資金留在網際網路支付平臺運營商手中。此外,對於無力負擔傳統銀行系統的使用成本,或是無法接入網際網路的數百萬人來說,這還是一個普惠金融問題。
離線數字貨幣
離線數字支付系統可以查證資金是否充足,並且可以驗證交易而無需核對線上分類賬。這套系統可以使用無需登入網際網路的老式行動電話或是增強型儲值卡。
芬蘭央行早在1993年就推出了Avant儲值卡,使用者使用定製的讀卡器就可以進行離線支付,但這種卡片始終沒能流行起來,最終在2006年被淘汰。1995年,英國的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對一個類似的儲值支付平臺Mondex進行了測試。Avant和Mondex表明技術層面是可行的,不過配備了所需終端裝置的商家數量還不夠多。這兩個平臺都可以實現點對點交易,但使用者必須使用專門的裝置才能訪問。
近年來,一些企業推出了更高版本的類似Avant和Mondex的離線支付平臺。使用者可以透過手動操作或使用近距離無線通訊(NFC),利用多位授權碼實現資金的支付和接收。一些平臺需要用到行動電話或是線上連線等中介裝置來完成交易結算,但這是為了降低裝置成本,同時免除內建電池的需要。
例如,有著170年曆史的德國印鈔公司——捷德公司(Giesecke+Devrient)正在與迦納央行合作測試基於儲值卡的離線央行數字貨幣平臺。按照設定,這個平臺允許無限制的連續離線交易,但要使用中介裝置。任何人只要擁有數字錢包應用程式或是可供離線使用的非接觸式智慧卡,就可以使用eCedi。據報導,中國人民銀行為測試其數字人民幣,一直在開展類似的硬體錢包試驗。
一些裝置的成本可能會讓許多人只能望而興嘆。例如,金融科技企業WhisperCash推出了一種可開展數字貨幣交易的精密裝置,只有一張信用卡大小,使用電池供電,價格約為70美元。
這家公司還建立了離線平臺,可以搭載基於文字、不支援網際網路的行動電話。這種電話被稱為“功能手機”,售價只要5美元。WhisperCash系統還包括一個連線手機SIM卡的裝置,售價2美元。
即便是低收入國家也有66%的成年人至少擁有一部這種手機。2017至2018年,烏拉圭央行成功對使用者透過功能手機就可使用的央行數字貨幣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測試(Sarmiento,2022年)。
離線裝置通常使用防篡改硬體來保持完整性。需要保持政策約束,例如限制交易金額和餘額,放寬這些規定可能導致資金被濫用。這些限制在執行金融誠信法規方面也可以起到作用。開展現場裝置分析,與可信驗證服務實現定期同步,都可以甄別可疑交易。
加拿大央行正在研究這種通用接入裝置,希望將現金的特點融入其中,同時防止在基礎設施出現故障時數字交易中斷。歐央行在探索數字歐元的同時,也在考慮其離線功能。
這些設想能否一一成為現實,現在還很難說;但在很多地區,能否離線訪問可能是決定著央行數字貨幣成敗的關鍵。
本文作者
約翰·基夫
前IMF金融部門高階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