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景》閱讀筆記續1

mi_zy發表於2022-01-29

第2部分 理解

第9章 學習這個世界

1、“信念”:在缺乏足夠證據的情況下認為某件事是真的。信心程度即置信度,有時候置信度就意味著機率。貝葉斯的主要思想,又被稱為貝葉斯定理,就是一種對置信度的思考方式。如何掌握我們對於不同信念的信心程度,以及當遇到新資訊時如何更新這些資訊程度的一套好方法。

2、從某種先驗置信度出發,隨著新資訊的增加,依據資訊與原來的可能性之間的似然度來更新置信度。

第10章 更新知識

3、 對於每一個有關這個世界的可真可假的事實陳述,都要賦予先驗置信度(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然後進行適當的更新(無論方法是否正確)

——初始信念很重要

4、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確定先驗置信度,但似然度就不應自己選擇。證據會將我們引向共識。

——有利於某個命題的證據必然不利於其他競爭命題。你可以利用某個理論解釋某件事的這個事實,不代表這件事的發生不會降低你對這個理論的置信度。

第11章 質疑一切,能行嗎?

5、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意識中 完美的理念存在的原因就是上帝。

——這就是起點,如果我們不僅確信本身的存在,同樣確信上帝的存在,那麼我們還能確信更多的東西。

——玻爾茲曼大腦,瓶中之腦,某種更高等存在的電子遊戲裡的一個角色?

6、維特根斯坦:“對我——或者任何人——來說它看上去是這樣,不能推出它的確是這樣。”——>"我們能質問的是質疑它是否合理”

——反過來說,我們可能可以想象某件事物是真的,但可能沒什麼必要向它賦予多少置信度。

——懷疑外部真實的存在,以及懷疑我們的相關知識的場景,的確可能是真的,但同時它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向這些場景賦予很高的置信度。 問題在於相信它們沒有用處。這就是維特根斯坦說的“有意義”

第12章 現實湧現而來

7、詩性自然主義的“詩性”部分

—— 世界只有一個,但它可以有很多種說明方式。我們將這些方式稱為“模型”、“理論”、“語彙”或者“敘事”

——亞里士多德和同時代的人講述了有關它們實際觀察到的世界的一個合理的敘事;科學發現了另一套敘事,擁有更好的準確性以及更廣泛的適用性,這些敘事還需要能和諧共處。

8、所有不同敘事之間互相協調的樞紐是一個關鍵字: “湧現”;自然主義者相信人類的行為就是從組成人類個體的原子和力之間複雜相互作用之中湧現而來的。

——湧現的意思是,不同的理論即使運用不同的詞彙,卻仍能在各自的適用範圍中為同一種現象提供相互相容的描述。

—— 不同的敘事,或者說理論,會用到完全不同的詞彙;即使描述的是同一個現實,它們在本體論上截然不同。每一個敘事都包含著精巧配合的一組因素——物件、屬性、過程、關係——而這些因素在敘事之間可以大相徑庭,即使這些敘事全部都是“正確”的。

——每個理論都有特定的適用範圍;在各自的適用範圍內,每個理論都是自治的,它們完整而獨立,沒有相互依賴。

9、生物可以有生命,即使組成它們的分子沒有生命。動物可以有意識,即使它們的細胞沒有意識。人們可以做出選擇,即使“選擇”這個概念並不適用於組成他們的部件。

——如果我們有兩個不同的理論,它們都準確地描述了同一個現實,那麼它們必定相互聯絡,並且彼此相容。這種關係有時候簡單而容易理解,有時候我們只能相信它的存在。

——例如流體力學從分子描述中湧現就是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從一個理論(分子:微觀、細粒度、基礎)到另一個理論(流體:宏觀、粗粒度、湧現、有效)的顯式對映。同一個湧現狀態可以對應多個不同的微觀狀態。

10、許多人相信(但並不完全確定,歐諾威我們對量子引力幾乎沒有確切的瞭解)空間本身是湧現而來的,而不是基礎的組成部分,那樣的話,將“空間中的位置”作為一個基礎概念來討論就不再有意義。

第13章 何為實在、何為虛幻?

11、湧現出來的現象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說只是一種幻象?量變引起質變

——在強湧現中,擁有許多組成部分的系統,即使是從原則上說,它的行為也不能還原為所有這些部分各自行為的總和。

—— 強湧現的概念宣稱,有原子組成更復雜的系統會對這些原子產生某種影響——而且它不能看做其它作為個體的原子產生的影響。唯一的思考方式就是將它看成由部分組成的整體產生的影響

12、強還原主義——>消去主義,實際上意識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說原子是真實的,而桌子不是,這合理嗎?

13、對“真實”這個詞的某種特定的“識解”。識解:是社會心理學中的術語,在這裡指個人在不同語境中對某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

將我們的自然主義冠以“詩性”,這一點大有用處,因為還存在其他種類的自然主義。

——有的相信心理屬性是與物理屬性不同的實在

——有的相通道德原則與物質世界一樣都是客觀而根本的。

——還有嚴格的自然主義流派,嘗試消去目光所及的事物,堅稱關於世界的唯一“正確”的說明方式就是最深層最基本的事物。

14、詩性自然主義:只有一個統一的物理世界,但有許多有用的對於世界的說明方式,每種方式都抓住了現實的其中一方面,詩性自然主義至少與它自身的標準是一致的:它嘗試給出我們關於世界最有用的說明方式。

—— 在處理現實的多重敘事時,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混淆不同敘事的專用語彙

—— 就像對不同的物理理論之間對偶的研究養活了許多物理學家那樣,對不同詞彙之間關係以及交融的研究也養活了許多哲學家。

第14章 信念星球

15、信念運作的過程:自我強化的方式維繫自身,將所有信念拉在一起的是認識論的相互作用力。

——真理融貫論,在這個圖景下,被確證的信念就是從屬於某個一致相容的命題集合的信念。一個穩定的信念星球裡的每個信念都應該互相融貫、互相強化。

16、人們幾乎都相信理性和邏輯在對真理的追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15章 接受不確定性

17、“你真的能證明這一點嗎?”數學的證明滴水不漏,科學的證明是一種溯因推理。

——我們不認為“我相信X”的意思是“我可以證明X正確”,而是“我認為花費任何可觀的時間和精力在對X的懷疑上並無益處”。

第16章 不去觀察世界,又能知道多少?

18、科學與自然主義的關係不是科學假定了自然主義,而是科學目前的結論是,我們擁有的對這個世界的最優的圖景是自然主義。

——科學不是方法論自然主義,而是方法論經驗主義。也就是說知識來自我們對世界的體驗,而不僅僅依靠思考。

—— “理性主義”它認為我們能透過感官體驗之外的方法來獲得有關世界的真正知識。單憑理性?我們擁有先天知識?聽起來不錯,誰不想做個理性的人? 但這個詞的這種特定用法的意思是單憑理性去了解世界,而不依靠人和來自觀察的幫助

第17章 我是誰?

19、後現代主義的口號“現實是社會的建構”

—— 社會建構的使我們說明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

—— 如果某種特定的說明方式用到了 有用而且與現實相當吻合的概念,那麼我們有理由將這些概念視為“真實”,但我們不能忘記在所有討論的背後都是同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社會的建構

20、“有用”,總是相對於某個目的而言的。

——科學家:給出了現實某個側面的一個準確的模型;

——關心健康:幫助我們理解如何讓一個人更健康;

——討論倫理和道德: 以沒有矛盾的方式系統化我們關於對錯的本能衝動

第18章 推審上帝

21、有一個大能的存在會關心自己的生活,並且決定對與錯的終極標準,這個想法能撫慰許多人,但對當代大多數人而言,寧願生活在這樣一個宇宙裡,其中無論是創造自己的價值觀還是盡我所能根據這些價值觀活下去,都是我個人的責任,而我更不願意生活在一個上帝將價值觀下達到我們手中,並且下達的方式模糊的令人髮指的世界裡。

2022-01-30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70627/viewspace-285453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