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有比賽又怎麼樣?
前兩天以小孫為原型寫了一篇文章:是悟了,還是防禦機制的應激反應?
當時小孫給了我很正面的反饋:
還私下跟其他同學討論:
case1:程式碼上線case
這個case在我看來是個小事,都有道理,核心目標都是為了把事情做好,如果是我的話,根本不會去爭論,如果確實自己認為這件事有做的不對的地方,認錯就行了,如果認為這件事沒有錯,就直接過掉
case2:專案人員問題
我評價一個一線同學,從2個方面評價,能力和態度
如果是態度有問題,如果該同學是其他團隊,該合作就合作,就事論事即可,如果是自己團隊,第一是需要溝通,溝通無法解決的話,邊緣化即可
如果和態度無關的話,問題就是團隊管理的問題,我認為這件事技術owner、他leader和該同學都有責任,專案越重要,問題就應該儘早暴露,越早協調解決
case3:小黃做事問題
小黃內心不認可自己做的事,只是想證明自己能夠做好事
從內心而言,他可能不認可自己所做的事情,只能說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可強求,他可能只是不適應這個環境,換個環境換個方式可能是對他更好的選擇。從實際而言,他只要能夠把事情做好,負起團隊的責任,我就認為他是沒有問題的。
看到這裡莫名的安慰: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啊!結果就發生了今天的案例。
背景1:
我們近期開始了一場CEO挑戰賽的活動,當前是由CEO挑戰產品團隊(兩週的創新比賽,含金量較高),週五剛好比賽,而小孫是產研一個核心同學,我這邊預設他是要參加的,私以為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背景2:
公司兩地辦公,我跟小孫的家都在成都,近期較忙常有北京3周成都1周的節奏,於是開始了今天的對話:
我:小孫,你這周要回去嗎?
小孫:對啊。
我:週五有比賽,完了你出差回去吧。
小孫:比賽跟我有什麼關係,我週三就走!
我突然就有點怒火中燒了,耐著性子繼續說道:週五老闆跟我們比賽呢,你不參加嗎?
小孫:我有什麼好參加的!
我:你......算你屌,你真屌!
回頭,我心裡很氣不過,於是在小群裡面噴了一句:
上週還有個類似,但小一點的案例:
Case:釵哥,我準備撤了......
該同學:釵哥,我準備回成都了;
我:下週小孫也要回去,你可以跟他一起,這樣元旦就可以不過來了嘛;
該同學:我機票都買好了;
我心裡想,那你跟我說個撒,於是答道:好吧......
我以為我這邊是這個情況,馬上發現其他同學那裡也有類似情況:
Case:我喜歡在家......
Leader:有幾個常規管理的事兒理一下,還有就是明年的規劃看啥時能起頭,明天中午要不要到公司碰下?
同學甲:額,如果跟我碰的時間不多,我就在家弄哦,我還是習慣家裡面。
Case:Leader間的互相抱怨
Leader:同學甲這個老火呀,今天早上例會說蒐集需求,給排期。蒐集一會兒就說沒法搞,要交給同學乙;
我:小孫把我氣慘,這犢子完全不珍惜給他的資源,好像一切理所當然!
......
問題是什麼?
無論是我還是那個Leader,都表現出了相當生氣和無奈,那麼這裡為什麼生氣又為什麼無奈呢?
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說,我們認為這些同學浪費了被賦予的資源:
在一定階段後,一個人要成長需要大量的資源去驗證他的想法,只靠紙上談兵是很難自我突破的,我們一方面給這些同學資源去幫我們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同學利用資源做自我成長。
但結果似乎不太好,緊接著反思了下,為什麼會遭到這種反彈,我猜測依舊是揠苗助長的結果:
1)小孫可能未必想要增加產品視野(是我把他硬扶成了產研leader),他就想做好自己技術側一畝三分地的事,迫切的想要小孫進步可能只是我對他的需求,或者我對他的期待,更甚於我對他的規劃,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規劃,所以這一切只是我自作多情罷了;
2)對比與另一個Leader和那個同學,也不過是Leader以自己的工作喜好去要求自己的下屬,他可能認為下面同學不到公司就在摸魚,但就算是摸魚,這個是週末時間,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人家為什麼就該“討好你”?
這一切的Gap最可能是:
1)Leader認為我給了你資源,那麼你就必須響應我的期待;
2)下屬認為,我TM又沒逼你給我資源,我為什麼一定要響應你的期待;
但,問題是什麼,這應該還不是根本的問題,那麼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我又經過了細細的思索,發現了一個接近真相的點:
我們的梯隊建設有問題!
關於梯隊建設的問題
近幾年,我越發認為,Leader對於下級其實沒什麼約束能力,於是求著幹活的情況變成了普遍情況,我也在想為什麼下面的同學敢肆無忌憚的噴,這裡的點可能是:
1)長時間的相處培養起來的默契,他們沒把自己當下屬,而我們在把他們當“小兄弟”,照顧一下的情緒很容易引起拔苗助長;
2)我們知道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是什麼,拋開個人情感,與其說我們選擇了他們這個人不如說我們選擇了他們的某種特質;
比如小孫的特質是吃苦耐勞能抗事,關鍵時刻絕不掉鏈子;同學甲的特質是創新力強,天賦高。
用一句大實話來說,少了這批同學,我們可能玩不轉,要再次找到這批同學,並且培養出濃厚的感情,不是不可以,成本有點高!沉沒成本,這才是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原因。
畢竟我們肆無忌憚的發火情況還是比他們要多一些,其他人憑什麼要忍受你呢,這裡回到一個公司視野的人才模型:
1)忠誠度;
2)能力值;
3)耐操程度;
從個人方面的視野的話,只有一個:給我多少錢,給我多少資源?
1)能力+耐操
能力強又抗罵的人選擇很多,他可以選擇被更牛逼的人罵,所以忠誠度不會高;
這種同學你會害怕給他資源,他就跑去其他地方賺更多錢,所以會很慎重的給資源。
2) 忠誠+能力
忠誠度高又有能力的人,總要忍受人家有脾氣吧?
這種同學會給很多資源,但很容易出現小孫和同學甲的案例,並且他們在某個階段後可能成長很慢。
3)忠誠+耐操
忠誠度高,又天天被你罵的人,能力、視野有點缺陷,這個要求還過分嗎?
抗罵是抗罵啊,但是不能獨立思考怎麼辦,不能什麼我都給他們想好吧?
所以,難啊!在一個人成為你夥伴前是你在選擇他;而當他成為你夥伴後,反而是他在選擇你了:
管理傾向於提拔已經冒頭的同學。換個說法,管理層(公司、團隊、leader)需要提供成長的環境以及機制,但是不會關注你是否真的得到成長,因為總會有更勤奮、更優秀、更...的同學成長起來。
這裡的另一個點是,一旦是你選擇了某個更優秀的同學,那麼你就得接受他的“不完美”,或者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回顧這幾年的工作生涯,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每個人身上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阻礙他們走的更遠:
1)有綜合能力強的很固執;
2)也有能力拔尖的同學不好相處;
3)還有比較平均的同學還很佛系;
4)天賦異稟者,經常罵街;
5)抗壓能力強的,不能創新;
......
所以,修行是一條很長的路,各悟各的吧!如果哪天停止了,也就僅僅是停止了,如此而已罷了,而梯隊的建設不會停止,總會有更合適的人冒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