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算力“蟲洞”

naojiti發表於2021-09-15

線上教育、遠端醫療、居家辦公……種種數字經濟新應用的蓬勃發展,帶給全社會的改變超乎想象。因此疫情之後,中國的數字經濟建設明顯進入了“加速度”。

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叢集。

當發展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自然需要與之匹配的數字基礎設施。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熱潮下,產業智慧化促進了AI產業叢集的蓬勃發展,但需要匹配怎樣的AI基礎設施,才能給城市經濟體帶來價值最大化?讓我們一起開啟這場時空探險。

數字經濟的戰略要塞

智慧時代的到來,為區域經濟帶來了一次全新的產業想象。

以傳統經濟主導的城市發展之路,需要先天的地理條件、地緣優勢,而數字產業不侷限於物理位置,更依賴於電力、租金、人力等成本優勢,對於許多城市經濟的帶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其中,人工智慧作為數字經濟的技術引擎之一,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動力。麥肯錫報告中就提到,到2025年,人工智慧可使全球GDP每年增長1.2%,中國增長1.67%。

近幾年來許多城市的政府部門都對人工智慧產業高度重視, 比如四川,早在2018年就釋出了《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2)》;武漢也在努力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由東湖高新區建立全國領先的人工智慧產業人才培養基地;西北第一大省會城市西安,也印發了《西安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行動方案(2020—2022年)》。

產業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上述打算在數字經濟競爭中搶佔先機的城市,都有意識地部署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以算力驅動AI對資料進行深度加工,支援各種智慧服務與應用,讓算力成本更優、智慧化效用更大、更好地支撐智慧產業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城市也開始複製起了成功經驗,人工智慧計算中心自然也“遍地開花”,成為搶佔數字經濟高地的戰略要塞。

那麼,真正能滿足數字經濟需求的人工智慧計算中心,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首先,城市的現實需求是最關鍵的座標。許多城市落地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一方面是希望獲得低成本、高效能的AI算力,來支撐城市發展中的各項智慧應用;其次是需要以基礎設施帶動人工智慧產業叢集的匯聚、吸引數字化人才、發展新型創新;二者結合才可推動區域數字化經濟健康發展,所以人工智慧計算中心除了“基礎設施”外,還需要具備一系列配套的解決方案、生態資源、人才培養機制以及長期運營能力。需要用長遠的眼光,做好頂層設計、強化統籌推進,才能讓未來發展與現實進度被“摺疊”,搭建城市通往未來的路徑。

開啟城市智慧的時空通道

目前,武漢、成都、西安等城市就已經與技術合作夥伴一起,開始快速籌建,快速運營,讓人工智慧先跑起來。

以武漢為例,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中心機房建設,採用預製模組化方式建設,從進場施工到正式運營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投運當天算力負荷便達到了90%,隨後迅速進入滿負荷狀態,展現了專案快速交付、上線即飽和運營的“武漢速度”。

為什麼這些城市能夠率先開啟智慧產業的時空通道,搶佔AI高地?可以找到一些共性:

1.人才是發動機。

武漢、西安、成都都是高校林立、科研院所眾多的省會城市,豐富的相關人才儲備是AI產業發展當中最寶貴的資源,可以成為人工智慧計算中心與產業生態發展的長期動力。

2.產業是生命力。

AI是一項致用性技術,真正能夠服務於產業的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才是合格的。行業企業智慧化轉型需要適配行業應用的AI模型,而高質量的AI模型是通過訓練、持續迭代優化而來的,因此人工智慧計算中心需具備產出演算法模型的訓練能力。訓練晶片需具備浮點運算能力。複雜模型的訓練過程中,需對上千億個浮點引數進行微調數十萬步,需要精細的浮點表達能力。若廠商沒有合適的訓練晶片,則難以保障平臺產出演算法模型的效率,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也就成了擺設。

據報導,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成功助力長江計算裝配車間實現了提質增效的智慧蛻變,檢測準確率提高了10%;武漢大學的測繪遙感學科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深度合作,打造遙感影像樣本庫(LuojiaSet)和遙感影像專用框架(LuojiaNet),為自然資源監測、社會經濟發展評估、災害應急等重大科研任務提供技術、平臺及應用支撐,助力建設中國遙感科研生態圈,推進中國遙感產業化應用,真正實現了讓人工智慧計算中心跑起來,用起來。由此可見,只有讓AI算力與應用場景緊密結合的建設機制,才能保障城市AI產業的長期繁榮。

3.自主可控是基本盤。

要把根抓牢,隨著國力競爭和科技脫鉤態勢的加劇,高樓不可建於沙丘之上,長遠看來,選擇全棧自主可控的AI技術是必由之路。但誠實地說,目前國產AI技術在應用生態規模上還需要補課,這需要城市決策者、軟硬體開發者和科技企業共同努力。

用簡單的話表達就是,能夠讓人才匯聚、應用落地、自主可控的AI基礎設施,才能形成AI產業叢集的土壤,真正開啟城市高速發展的“通道”。

撐起城市智慧的能力盾牌

另一方面,自主可控怎麼實現?適應數字經濟的人才該如何培養?產業AI創新如何孵化?每一步都是不小的挑戰。深入觀察幾大先鋒城市的探索,我們發現一個好用、可用的人工智慧計算中心,需要至少三個前提條件:

1. 為AI產業提供充沛算力,需要在AI處理器硬體上有紮實的技術積累。據瞭解,目前許多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使用的由昇騰 910 AI訓練處理器,原生具備訓練能力,叢集效能業界領先。目前,該叢集可以在28秒完成基於Resnet-50模型訓練(持續保持業界第一),並且效能還將持續提升。同樣,基於昇騰AI基礎軟硬體平臺的“鵬城雲腦II”榮獲AIPerf(世界人工智慧算力)第一名,並再次重新整理IO500(高效能運算儲存系統效能排行榜-全系統輸入輸出和10節點系統)兩項世界冠軍。

正是這樣澎湃的算力,才能支援精準可靠的模型訓練及推理,讓AI創新、應用成為可能,助力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2. 使能產業叢集化的AI生態,形成良性迴圈,人工智慧計算中心需提供全面的AI平臺服務,功能豐富,具備多租戶、細粒度資源管理/隔離的能力。包含一體化的整合開發環境,支援大規模訓練資料管理、大模型的大規模分散式訓練。使得當地政府、科研機構、企業、高校等可以快速、放心的把算力資源利用起來。

基於昇騰全棧基礎軟硬體平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的“紫東太初”以多模態大模型為核心,構建了具有效能優良的中文預訓練模型、語音預訓練模型和視覺預訓練模型,並開拓性地通過跨模態語義關聯實現了視覺-文字-語音三模態統一表示,構建了三模態預訓練大模型,賦予跨模態通用人工智慧平臺多種核心能力。

3.除上述條件外,武漢、西安、深圳等地的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採用 “扶上馬、送一程”的策略,引入包括輔助運營、軟體基礎設施、硬體基礎設施、基建基礎設施等在內的全棧服務,從一開始就進行了整體長期規劃,避免了“建”與“用”之間的斷層。

以西安未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為例,就圍繞一箇中心,搭建了四個生態平臺(公共算力服務平臺、應用創新孵化平臺、產業聚合發展平臺、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打通“政-產-學-研-用”,從而更好地發揮計算中心服務產業的價值。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人工智慧毫無疑問是技術的主線。而讓城市可以先行一步、佔據AI高地,首先就要“高築牆、廣積糧”,其中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正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與能量來源。

一座座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拔地而起的背後,是中國AI產業的時空路線圖。沿著這條通道,城市和我們都距離未來,更近了一點。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9229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