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已放到 Github github.com/sh-blog 倉庫中,裡面對我寫的所有文章都做了分類,更加方便閱讀。同時也會發布一些職位資訊,持續更新中,歡迎 Star
對於 ArrayList
來說,我們平常用的最多的方法應該就是 add
和 remove
了,本文就主要通過這兩個基礎的方法入手,通過原始碼來看看 ArrayList
的底層原理。
add
預設新增元素
這個應該是平常用的最多的方法了,其用法如下。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 add
方法的底層原始碼。
ensureCapacityInternal
作用為:保證在不停的往 ArrayList 插入資料時,陣列不會越界,並且實現自動擴容。
這裡的 minCapacaity
的值,實際上就是在呼叫完當前這次 add
操作之後,陣列中元素的數量
注意,這裡說當前這次
add
操作完成。舉個例子,呼叫add
之前,ArrayList 中有3個元素,那麼此時這個minCapacity
的值就為 4
此外,可以看到將函式 calculateCapacity
的返回值作為了 ensureExplicitCapacity
的輸入。
calculateCapacity
做了什麼,用大白話來說是,如果當前陣列是空的,則直接返回 陣列預設長度(10) 和 minCapacity
的最大值,否則就直接返回 minCapacity
。
接下里是 ensureExplicitCapacity
,原始碼如下:
modCount
表示該 ArrayList 被更改過多少次,這裡的更改不只是新增,刪除也是一種更改。通過上面的瞭解我們知道,如果當前陣列內的元素個數是小於陣列長度的,則 minCapacity
的值一定是小於 elementData.length
的。
相反,如果陣列內的元素個數已經和陣列長度相等了,則 0>0
一定是 false
,此時就會呼叫 grow
函式來進行陣列擴容。
核心邏輯很簡單,新的陣列長度 = 舊陣列長度 + 舊陣列長度/2。
這裡的右移,就相當於直接除以2
所以通過這裡的原始碼我們驗證,ArrayList 的擴容是每次擴容 1.5 倍。但是這裡會有一個疑問,因為上文提到擴容時 minCapacity
的值和陣列長度應該是相等的,所以 新陣列長度 - minCapacity 應該永遠大於0才對,為什麼會有小於0的情況?
答案是 addAll
。
可以看到,add
和 addAll
底層都會呼叫 ensureCapacityInternal
。add
是往陣列中添單個元素,而 addAll
則是往陣列中新增整個陣列。假設 addAll
我們傳進了一個很大的值,舉個例子,ArrayList 的預設陣列長度為 10
,擴容一次之後長度為 15
,假設我們傳入的陣列元素有 10
個,那麼即使擴容一次還是不足以放下所有的元素,因為 15 < 20
。
所以才會出現 newCapacity(擴容之後的陣列長度) < minCapacity(執行完當前操作之後的陣列內元素數量)
的情況,所以當這種情況出現之後,就會直接將 minCapacity
的值賦給 newCapacity
。
除此之外,還會有個極端的情況,假設 addAll
往裡面塞入了 Integer.MAX_VALUE
個元素呢?這就是 hugeCapacity
函式要處理的邏輯了。首先如果溢位了就直接丟擲 OOM 異常,其次會保證其容量不會超過 Integer.MAX_VALUE
。
最後是真正執行擴容的操作,呼叫了 java.util
包裡的 Arrays.copyOf
方法。從上圖可以看出,這個方法中傳入了兩個引數,分別是存放元素的陣列、新的陣列長度,舉個例子:
int[] elementData = {1, 2, 3, 4, 5};
int[] new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10);
System.out.println(newElementData); // [1 2 3 4 5 0 0 0 0 0]
陣列擴容完成之後,就會將本次 add
的元素寫入 elementData 的末尾了,elementData[size++] = e
。
接下來我們用流程圖來總結一下 add
操作的整個核心流程。
指定新增元素的位置
瞭解完了 add
和 addAll
,我們趁熱打鐵,來看看可以指定元素位置的 add
,其接受兩個引數,分別是:
新元素在陣列中的下標 新元素本身
這裡和最開始的 add
就有些不同了,之前的 add
方法會將元素放在陣列的末尾,而 add(int index, E element)
則會將元素插入到陣列中指定的位置,接下來從原始碼層面看看。
首先,由於這個方法允許使用者傳入陣列下標,所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檢查傳入的陣列下標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則會直接丟擲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異常。
很簡單的判斷,下標 index
不能小於0,並且不能超過陣列中的元素個數,舉個例子:
像上圖這種情況,呼叫 add(int index, E element)
之前,陣列內有3個元素,即使底層陣列的長度為10
,但是陣列下標如果傳入5,是會丟擲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異常的。在上圖這種情況,index
的值最大隻能為3才不會報錯,因為 index(下標為3) > size(3個元素)
肯定不為 true
。
完成了校驗之後,還是會呼叫上面聊到過的 ensureCapacityInternal
方法,根據需要,來對底層的陣列進行擴容。然後呼叫 System.arraycopy
方法,這個方法比較關鍵,也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就簡單一句話把它的作用概括了——將制定下標後的元素全部往後移動一位。
System.arraycopy
接收 4 個引數,分別是:
原陣列 原陣列中的起始下標 目標陣列 目標陣列中的起始下標
光看引數,不結合例子,其實很難理解,我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現在陣列裡有元素 [1 2 3]
,然後此時我呼叫方法 add(1, 4)
,表明我想要將元素 4 插入到陣列下標為 1
的位置,那麼此時 index
的值為1,size
的值為 3。
System.arraycopy
的方法就會變成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1, elementData, 2, 2)
,也就是將 elementData
從下標 1 開始的兩個元素(也就是 2 和 3),拷貝到 elementData
的從下標 2 開始的地方。
可能還是有點繞,說人話就是執行完後,elementData
就變成了 [1 2 2 3]
,然後再對 elementData
進行賦值,將下標為 1 的元素改為本次需要 add
的元素。再說句人話就變成了 [1 4 2 3]
。
所以綜上來看,沒有什麼黑魔法,主要需要了解的就是兩個關鍵的函式,分別是 Arrays.copy
和 System.arraycopy
。我們需要把這兩個封裝好的函式的作用給記住。
Arrays.copy 陣列擴容 System.arraycopy 將陣列中某個下標之後元素全部往後移動一位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到,看原始碼的好處,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我相信你在刷題的時候一定也遇到過需要將陣列的元素整個後移的 case,但是你可能並不知道可以使用
System.arraycopy
,就算你知道有這麼個函式可能就連引數都看不懂;第二,知道了System.arraycopy
,但是覺得這些函式完全沒有應用場景。
remove
瞭解資料怎麼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資料是怎麼被移除的。首先我們來看最常用的兩種:
按照下標移除 根據元素移除
根據下標移除
首先是根據下標移除
這裡也會先檢查傳入的 index
是否合法,但是這裡的 index
和 add
中呼叫的 rangeCheck
還有點區別。add
中的 rangeCheckForAdd
會判斷 index
是否為負數,而 remove
中的 rangeCheck
則只會判斷 index
是否 >=
陣列中的元素個數。
其實從函式的名稱就能看出,
rangeCheckForAdd
是專門給add
方法用的
那如果此時傳入的 index
真的是負數怎麼辦?其實是會丟擲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因為remove
方法上加了 Range
註解。
完成後,還是會更新 modCount
的值,這也驗證了我們上面提到的 modCount
代表的更改中也包含了刪除。
接下來會計算一個 numMoved
,代表需要被移動的元素數量。add
一個元素,對應的下標的元素都需要往後順移一位,remove
同理,刪除了某個位置的元素後,其後面對應的所有的元素都需要往前順移一位,就像這樣:
知道了需要移動多少個元素之後,我們的 System.arraycopy
就又可以登場了。完成了元素的移動之後,陣列的末尾必然會空出來一個元素,直接將其設定為 null
然後交給 GC 回收即可,最後把被移除的值返回。
根據值移除
舉個例子,根據值移除就長下面這樣這樣。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核心原始碼
完了,第二行就給整懵了,移除一個 null
是什麼鬼?還要迴圈去移除?
實際上,ArrayList 允許我們傳 null
值進去,再舉個例子。
看完這個例子,應該就能夠明白為什麼要做 o == null
的判斷了。如果傳入的是 null
,ArrayList 會對底層的陣列進行遍歷,並移除匹配到的第一個值為 null
的元素。
如果值不為 null
也是同理,如果陣列中有多個一樣的值,ArrayList 也會對其進行遍歷,並且移除匹配到的第一個值。通過原始碼可以看到,無論值是否為 null
,其都會呼叫真正的刪除元素方法 fastRemove
,乾的事情就跟 remove
做的幾乎一樣。
他們的唯一的區別在於,按照下標移除,會返回被移除的元素;按照值移除只會返回是否移除成功。
總結
所以,看完 ArrayList
的部分原始碼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ArrayList
的底層資料結構是陣列。雖然對於使用者來說 ArrayList
是個動態的陣列,但是實際上底層是個定長陣列,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對底層的陣列進行擴容,每次擴容 1.5
倍。但是從原始碼也看出來了,擴容、刪除都是有代價的,特別是在極端的情況,會需要將大量的元素進行移位。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ArrayList
如果有頻繁的隨機插入、頻繁的刪除操作是會對其效能造成很大影響的, 總結來說,ArrayList
適合用於讀多寫少的場景。
另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點,這裡提一下,
ArrayList
不是執行緒安全的。多執行緒的情況下會出現資料不一致或者會丟擲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異常,關於這塊後面有機會再聊吧
瞭解完如何向一個資料結構中存取、移除資料,其實就已經能夠順理成章的理解跟其相關的很多事情了。
舉個例子,indexOf
方法用於返回指定元素在陣列中的下標,瞭解完 remove
中的遍歷匹配,或者說你甚至可以直接靠直覺就應該想到,indexOf
不就是個 for
迴圈匹配嗎?lastIndexOf
不就是個反向的 for
迴圈匹配嗎?所以在這裡再貼出原始碼除了讓文章篇幅更長之外,沒有任何意義。這個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原始碼看一看。
- END -本篇文章已放到我的 Github github.com/sh-blog 中,歡迎 Star。微信搜尋關注【SH的全棧筆記】,回覆【佇列】獲取MQ學習資料,包含基礎概念解析和RocketMQ詳細的原始碼解析,持續更新中。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還麻煩點個贊,關個注,分個享,留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