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 矩形布林運算

白葉Stuart發表於2021-06-15

本文主要介紹boost庫中矩形布林運算的思路和程式碼解析。在此感謝Intel對開源事業的貢獻。

基本概念

圖形的插入

所有的操作的第一步都是進行圖形的插入,我們需要宣告定義好我們要使用的圖形型別,以矩形為例,方式為:

rectangle_data(T xl, T yl, T xh, T yh)

例項如下:

ps1.insert(rectangle_data<int>(3,5,7,9));
ps2.insert(rectangle_data<int>(2,4,6,8));

xl, yl, xh, yh分別為x最小值,y最小值,x最大值,y最大值。分別為矩形的右下角左邊和左上角座標。

頂點與多邊形的轉化——微分

在Boost演算法中,一個基本的實現邏輯是通過計算多邊形的導數來代表多邊形的x和y座標點變化
image

在對矩形的端點進行導數計算後,從左到右掃描所有矩形的點y座標形成的豎直區間,對於矩形,豎直區間導數值等於下端點的導數值。 在程式碼實現上,boost並不真的求導,而只是按順序分配,給四個頂點以1和-1的值,以加快執行速度。

從左到右掃描所有矩形的點形成的區間,累加導數值,記錄為count,來判斷是否應該將該區間加入結果中。

假設有n個矩形進行布林運算,那麼設立一個長度為n的陣列count,count[i]代表第i個矩形。布林運算完成之後的圖形設為 Result。掃描的方式是從左到右進行掃描。
image

計算加入區間ivl前總體狀態值before和加入ivl之後after。對於不同的布林運算,總體狀態值的計算方式也不一致。
1.對於或運算,從count[0]和count[1]任一值為1,就能計算出當前總體狀態值為true。
2.對於與運算,就需要從count[0]和count[1]所有值全為1,才能計算出當前總體狀態值為true。
總體狀態值before或after等於true,那麼代表位於Result內部。
等於false自然代表位於Result外部。
顯然對於一個區間,加入他前後如果都在Result內部,或者都在Result外部,這個區間就不是Result的邊。反之,如果由內到外或者由外到內,這個區間就是Result的邊,應該加入結果中

image

布林運算程式碼詳解

首先宣告矩形,方式為

rectangle_data(T xl, T yl, T xh, T yh)

xl, yl, xh, yh分別為x最小值,y最小值,x最大值,y最大值。
定義三個矩形集合ps1, ps2和ps_tmp。
ps1內包含一個值為(3,5,7,9)的矩形, ps2包含一個值為(2,4,6,8)的矩形,ps_tmp儲存結果。

做布林與運算

ps_tmp=ps1*ps2

通過過載操作符*的形式,進入布林運算流程。

polygon_90_set_view<geometry_type_1, geometry_type_2, boolean_op::BinaryAnd>
(
    lvalue, 
    rvalue,
    polygon_90_set_traits<geometry_type_1>::orient(lvalue),
    boolean_op::BinaryAnd()
);

lvalueps1rvalueps2

初始化

資料型別介紹:

  1. interval_data:區間資料,用於掃描線。

  2. polygon中端點資料結構形如:

    (first,(second.first,second.second))

    first儲存端點的x值,second.first儲存端點的y值,second.second儲存端點的導數值。

有幾個變數需要得到初始化:

  1. orient:方向。每個 polygon_90_set_data 都有,預設為1.
  2. data_:儲存著端點的資料。

data_的初始化在insert時就已經完成,首先預設如下圖所示。標記各個頂點,標記名為corner_,值為0,1,2,3(矩形條件下)。按照0,1,2,3的順序依次標記各個點的導數值為1,-1,-1,1。需要注意的是在有hole的情況下,導數值會發生變化。具體執行函式位於iterator_geometry_to_set.hpp 52行 inline reference operator*()處。
image

compute_90_set_value

計算首先在名為 compute_90_set_value 的結構體中進行。將ps1,ps2分別作為lvalue_和rvalue_傳入。
假如ps1和ps2的orient(方向)相同,那麼:

  1. 對ps1和ps2均進行端點sort。先按x座標升序排序,若x座標相同,再按y座標升序排序。如下圖所示,ps1排序後頂點順序為(3,5),(3,9),(7,5),(7,9)。

呼叫

output_.applyBooleanBinaryOp
(
	lvalue_.begin(), lvalue_.end(),
	rvalue_.begin(), rvalue_.end(), 
	boolean_op::BinaryCount<op_type>()
);

進入applyBooleanBinaryOp函式。

applyBooleanBinaryOp

變數介紹:

  1. itr1:迭代器。用於ps1遍歷。
  2. itr2:迭代器。用於ps2遍歷。
  3. output:布林運算得到的結果。
  4. container: vector型別。儲存著每次計算得到的結果。其中元素型別為
    pair<interval_data<Unit>, int>
  5. curCoord:記錄當前x值。
  6. curPosition:記錄當前y值。
  7. curCount:curCount[0]記錄當前區間的屬於ps1的端點導數值,curCount[1]記錄當前區間的屬於ps2的端點導數值。
  8. prevCoord:前一個被處理的點的x值。
  9. prevPosition:前一個被處理的點的y值。
  10. count:累加所有已處理的區間的下端點的導數值。

遍歷ps1和ps2中的所有點,當他們都未被遍歷完時:

  1. 選擇itr1和itr2之中x值更小的點。使curCoord為其x值,curPosition為對應的y值。curCoount=defaultCount。如果選擇itr1,curCount[0]加上itr1的導數值。否則,curCount[1]加上itr2的count值。

  2. 如果prevCoord!=curCoord。即兩個端點的x值不一致,不能形成一條豎直方向的掃描線區間。不再進行後續處理,直接進行下次迴圈。呼叫advanceScan函式使scanData迭代器回到scanData.begin(),並直接更新prevCoord,prevPosition,count。如下圖所示,當前一點為(2,8),現端點為(3,5)時,二者不在同一豎直線上,不再進行後續處理。
    image

  3. 否則,繼續處理。宣告並定義變數ivl。ivl的下界為prevPosition,上界為curPosition。

  4. 清理container為空。

  5. 呼叫boolean.processInterval(container, ivl, count)進行區間的處理和計算,將結果加入container中。

  6. 遍歷container中所有interval元素,將prevCoord和元素的上界high聯合成為新端點P1並加入output中。另外,當將prevCoord和元素的下界low聯合成新端點P2,但若P2與output中最後一個端點A重合(如下圖所示,點A與low重合),則將點A移除(為了合併區間),否則加入P2到output。
    image

遍歷結束,返回output,計算完畢。如下圖所示,(3,5),(3,8),(6,5),(6,8)四個點就是布林運算後的結果中所儲存的點。
image

processInterval

processInterval函式用於計算結果。
變數介紹:

  1. ivl:即輸入變數interval,下界和上界分別為low和high。
  2. outputContainer:一個vector向量,用於儲存結果interval。即輸出。
  3. deltaCount:也就是count。累加所有已處理的區間的下端點的導數值。

具體來說:

  1. 對比當前interval與scacnData。如果當前interval覆蓋到了scanData沒有覆蓋到的區域,根據當前interval擴充套件scanData。例如第一次進入processInterval時,將區間[4,8]傳入。此時scanData 中沒有資料,擴充套件scanData 。
  2. 在scanData中,由輸入的ivl的下界low開始,到ivl的high結束。生成新interval,將新生成的interval輸入到evaluateInterval進行判斷,判斷是否加入outputContainer中。
  3. 在evaluateInterval函式中,通過

以 ps1和ps2為例,流程如下

  1. 將區間[4,8]傳入processInterval 。此時scanData 中沒有資料,擴充套件scanData 。
    判斷[4,8]是否需要加入outputContainer中,判斷結果為不需要。
  2. 將區間[5,9]傳入。傳入之前scanData為[4,8]。擴充套件,擴充套件後為[4,5,8,9]。
    判斷[5,8],[8,9]是否需要加入outputContainer中。[5,8]加入。
  3. 將區間[4,8]傳入 。判斷[4,5],[5,8]。[5,8]加入。
  4. 將區間[5,9]傳入。判斷[5,9]。不加入。

判斷區間

判斷區間在evaluateInterval中進行。
變數介紹:
1.ivl:區間interval。
2.beforeCount:代表scanData尚未加入ivl時的count值。儲存了所有圖形掃到的導數值之和。
3.afterCount:代表scanData加入ivl後的count值。儲存了所有圖形掃到的導數值之和。

假設有n個矩形進行布林運算,那麼設立一個長度為n的陣列count,count[i]代表第i個矩形。布林運算完成之後的圖形設為 Result.
從左到右進行掃描,count值的變化情況如下:
0(尚未掃到該矩形) -----1(當前正在該矩形內部)-----0(離開該矩形)。
判斷程式碼:

bool before = (int)beforeCount > 0;
bool after = (int)afterCount > 0;
int value = (!before & after) - (before & !after);

通過過載的方式,對於布林運算進行不同的操作。

before和after即總體狀態值,為true則代表在結果圖形Result之內,否則代表在Result之外。
對於或運算的總體狀態值,從count[0]和count[1]任一值為1,考慮到或運算需要將所有圖形加入結果中,就代表當前總體狀態值為true。
而對於與運算,就需要從count[0]和count[1]所有值全為1,才能判定位於結果圖形之內,總體狀態值為true。

當進行與運算時,程式碼如下:

bool before = (int)beforeCount > 0;

呼叫

inline operator int() const { return T()(counts_[0], counts_[1]); }

再呼叫

  class BinaryAnd
  {
  public:
    inline BinaryAnd() {}
    inline bool operator()(int a, int b) { return (a > 0) & (b > 0); }
  };

推廣到其他布林運算,則是:

  class BinaryOr
  {
   ... (int a, int b) { return (a > 0) | (b > 0); }
  };
  class BinaryNot
  {
    ...(int a, int b) { return (a > 0) & !(b > 0); }
  };
  class BinaryXor
  {
    ...(int a, int b) { return (a > 0) ^ (b > 0); }
  };

通過模板和過載的方式實現對於不同的布林運算型別實現不同的before和after取值方法。

計算完before和after的值後,計算value值。value值為1即為入邊,為-1即為出邊,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加入outputContainer中。其他情況則不需要。

例如當第一次掃到(2,4),(2,8)邊時,判斷interavl[4,8]:

image

beforeCount:0,0------>before=false;

afterCount: 0,1------>after=false;

得出value:0

因此不加入。

 

掃到(3,5),(3,9)邊時,判斷interval[5,8]和[5,9]:

image
對於[5,8]

beforeCount:0,1------>before=false;

afterCount: 1,1------>after=true;

得出value:1

因此作為入邊加入。

image
對於[8,9]

beforeCount:0,0------>before=false;

afterCount: 1,0------>after=false;

得出value:0

 

掃到(4,4),(4,8)邊時,判斷interval[4,5]和[5,8]:

image
對於[4,5]

beforeCount:0,1------>before=false;

afterCount: 0,0------>after=false;

得出value:0

image
對於[5,8]

beforeCount:1,1------>before=true;

afterCount: 1,0------>after=false;

得出value:-1

作為出邊加入。

 

掃到(7,5),(7,9)邊時,判斷interval[5,9]:

image
對於[5,9]

beforeCount:1,0------>before=false;

afterCount: 0,0------>after=false;

得出value:0  

最後兩個interval判斷通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都是[5,8]區間,但後續5,8會分別與prevCoord(x座標)聯合形成端點座標。

體現在結果裡就是(3,5),(3,8),(6,5),(6,8)四個端點。
image

參考資料:

https://www.boost.org/doc/libs/1_75_0/libs/polygon/doc/index.htm
https://www.boost.org/doc/libs/1_75_0/libs/polygon/doc/GTL_boostcon2009.pdf
https://www.boost.org/doc/libs/1_75_0/libs/polygon/doc/GTL_boostcon_draft03.pd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