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如何閱讀一本書(一)

溪源More發表於2021-05-27

淺議如何閱讀一本書

失控的資訊時代

1)

有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讀好書一定大有裨益的。

類似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傳統文化,或“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或“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辯“這樣的西方文化,幾乎是大多數人從小接受教育中被灌輸的基本認知。

2)

在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類知識層出不窮,知識的爆炸,既是知識的饕餮盛宴,也是一個矛盾的糾結體。無論是你身在何處,只要認真觀察,總會感覺到無窮知識在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當今時代也是一個知識失控的時代,相比於一百年或者甚至五十年前,今天的知識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的發展水平。

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每隔十年都感覺會面臨著不同的知識大爆炸,看似僅僅只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這些技術應用在驅動著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所接觸到知識的方方面面。

3)

如今的知識已經遠遠超出了個體或某個群體所能控制的範圍,即便是再強大的組織機構,也許能控制出版,也許能控制媒介,卻可能根本沒辦法控制知識的傳播。

近年來基於網際網路的知識傳播方式又帶來了一些革新,資訊流/電子讀物/自媒體/付費知識學習平臺/電子書等傳播方式發展得是如此迅速,更算得上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在消費著我們的剩餘時間。

許多依託新傳播方式發展起來的商家都在不斷的探索知識傳播鏈路之上可能存在的利益,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試圖在這份生意上作出一些名堂來。

許多不斷興起的業態,看似是為了讓使用者能夠更快更直接/便捷的獲得知識,或許其實是在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漩渦。

4)

身處這樣的知識大爆炸的漩渦之中,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每個人或許有著不同的體會。於我個人而言,有時會令我樂在其中,有時也令我深感壓力山大。

誠然,知識的慾望看似無窮無盡,我們不斷的學習更多的知識,看似在探索自身知識的邊界,其實卻或許永遠只能使自身維持一個恆定的資訊繭房。

無論知識爆發得多麼徹底,其實對於大多數個體而言,我們所能接觸到知識,其實總是維持在一個恆定的水平。

“資訊繭房”這個概念來源於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斯坦斯2006年出版的《資訊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她指出:在資訊傳播中,由於群體自身的資訊需求並非全方位的,人們總是隻能觀察到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使自身困於像蠶繭一樣的“繭房”之中。

5)

不僅僅只是資訊繭房,事實上網際網路上的知識重新整理得非常快,又像身處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許多意見相同或相近的觀點不斷重複,使人們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觀點就是事實的全部,這種被稱為“回聲室效應”的現象也正是身處資訊爆炸漩渦之中的我們的真實寫照。

網際網路上的知識重新整理的速度,又如網際網路上的網購活動一般,各種商品玲琅滿目,此起彼伏,層出不窮,每天都會有新的折扣或活動,每個商品都恨不能成為快速消費品,儘早佔領人們的生活。

知識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快速消費品,它們更新的如此飛快,卻也流失得如此飛快。

6)

雖然網際網路的知識傳播降低了大家學習的門檻,只需一臺電腦或手機,我們就能獲得海量的知識,但門檻的降低卻未見得總是好事。

我們總能看到了一些新的觀點或知識,它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範圍,於是我們輕易的就獲得了它,在這一段時間裡我們體會到新知識的快感。但往往還沒來得及消化完,卻有可能馬上被另外一種知識所誘惑。

最終我們的學習生活可能就會成為這樣的不停迴圈,就像《小王子》故事中提到的酒鬼,陷入了成癮者的狀態,每天忙碌的“學習”新的知識,卻也在以同樣的速度忘卻。

或許,我們都成為了收藏家,每日徜徉其間,存下海量網際網路新知識,卻鮮有時間翻閱,任由其發展積累腐朽,然後被新知識替換。

7)

有時與其每日苦苦掙扎其間,倒不如迴歸傳統,選擇讀一本好書。

油墨清香間,神經元細胞不斷碰撞激發火花,知識在腦海中靜靜的生長,一點點徐徐轉化為我們自己的血肉。

有時知識不需要那麼多,一點一滴澆灌,方能長成大樹,長成森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