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五年,華為如水
科技領域有個有趣的常識:我們總是高估一年的變化,同時低估五年的變化。
不信我們可以做個測試。你是不是每次手機釋出會都在等待一個大招,結果卻總有點小失望?這可能叫做高估短期變化。
再來做個測試,想想五年前購買PC產品的時候,你關注的是不是CPU和顯示卡的型號?但在今天,你卻注意筆記本的顏值、設計感和辦公體驗?當然不是說顯示卡不重要,但你肯定再也沒有買到筆記本後馬上拆換顯示卡、多插幾個記憶體條的神秘習慣了。今昔相照,有時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就叫做低估長期變化。
五年前,很少有主流PC廠商召開釋出會,無數機型改個塗裝換個顯示卡型號就上市;五年前,我們認為膝上型電腦就是學生本輕薄、遊戲本厚重、開機要等幾十秒,這些東西似乎永恆不變;五年前,我們不會在意PC是不是全面屏、機身流線是不是凌厲又舒服,甚至因為資料和聯絡人都在手機上,開啟PC就頭疼;五年前,我們得知華為要做PC了,覺得無非做出來手機的附屬品,圈一波品牌擁躉的流量。
無論你正在用哪個品牌的PC產品,我想或許我們都可以達成一個共識:自2016年華為加入PC市場以來,這個產業確實發生了眾多肉眼可見的改變。而在這個節點上,我們似乎可以向華為PC追問一句:這五年,究竟了改變了什麼;這些變數又將如何影響華為PC以及PC產業的未來?
2021年3月9日,腦極體受邀對話華為消費者業務平板與PC產品線總裁王銀鋒,瞭解關於華為PC五年的戰略發展與產業思考。王銀峰認為,在PC行業只有用創新驅動消費者更新換代,才能讓產業穩定發展。華為倡導產業鏈能夠在PC當中投入進來,一起創新,一起做好產品,給消費者真正的、實實在在的帶來生產力的創新和提高。
從產業創新維度,或許可以最準確看到華為給PC領域帶來的變化。如今,華為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最受歡迎的PC品牌,實現中國筆記本市場份額第二,2021年中國顧客推薦指數筆記本行業第一的成績。存在了數十年的膝上型電腦市場上,從PC產業的新手到行業頂尖,華為就像江水突然湧入了谷地,快速刻下了自己的河床。
而順著華為PC這條水脈向上遊看,絕不僅僅能見到產品、品牌的崛起,更重要是見到PC這個最基礎消費硬體的快速變遷。
如果說,我們記憶中的那個PC行業很像林立的山頭,大家努力在堆高配置、降低價格,保證自己的山頭不倒,那麼華為的PC之路更接近水,把應然的、變化的、破除界限的能量帶到這個行業。想要讀懂華為PC與PC產業的五年之變,我們要先回到那個水勢湧入的前夜。
攜勢而入
回想起當年的PC產業,我會想起李金髮的一句詩:單調的朦朧,親密的煩悶。
各個廠商在相似的價位、配置上一定有充足的型號進行競爭,軟硬體甚至設計都彼此類似,差異化主要存在於線下店小哥告訴你的秘聞中。影響消費者的主要因素,是如何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高的配置。
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就像桌上型電腦今天依舊流行DIY一樣,當年DIY筆記本也蔚為大觀。而為了滿足這種市場需求,廠商也在不斷把筆記本做得更大、更厚、更重,說實話也更醜。記得當年宿舍有個哥們買了新遊戲本,開啟之後風扇轟鳴,厚重的黑色機殼加上能跑馬的寬邊,竟然有種夢迴工業革命之感。
那個標準的紅海年代,華為給PC產業帶來的第一個變化:用做手機的方法做電腦,是可以的。
2016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期間,華為推出了首款筆記本MateBook。其特徵就是在輕薄機型的同時,兼顧了高效能和高體驗。我還記得很多媒體當時都有點反應不過來,相關採訪中一再追問,你們這個到底是輕薄本還是效能本?
現在想想,小丑竟是我們自己。到底是誰規定了輕薄就不能高效能?手機不就是越來越輕薄,效能卻一個勁飆升嗎?使用者被夯定了這個認知,顯然並不是使用者的問題,而是行業的。
華為進軍PC產業,最開始僅僅或許只基於一些樸素的洞察。比如PC行業其實有大量改進的空間,筆記本不應該永遠都是傻大笨粗、又黑又重的樣子。於是華為選擇嘗試把手機產業的創新方案和進化方式帶到PC行業,永遠追逐更輕薄、更高效能,同時每一代納入大量創新,讓PC產品像手機一樣滾動式前進。
把華為手機的水勢,輸入到PC行業的地勢中,流淌出了幾條今天已經成為行業重頭戲的河道。比如說:
1、過去膝上型電腦的開啟時間與桌上型電腦近似,甚至由於效能較差和指紋驗證,還需要更多時間,經常一啟動三分鐘過去了。而華為則全球首創了PC指紋電源鍵技術,並將手機技術引入PC,實現最快7秒開機,10秒進入工作狀態,讓眾多在等待中浪費的工作激情重新回到大腦。
2、在華為加入PC產業前,行業通用16比9邊框,屏佔比低、邊框大,看起來非常笨重。但與此同時,手機已經不斷貼近全面屏。華為選擇將手機的追求全面屏理念引入PC,首創了3:2觸控屏,在PC的大屏上實現更勝手機的全面屏體驗。
3、在當時,筆記本產業的另一個頑疾,在於生產方式都是與桌上型電腦類似的組裝模式。這就導致部件都是標準化的插拔完成組裝,結構鬆散,體積龐大。而華為則率先將手機生產中的堆疊技術引入PC,不斷追求硬體高度匹配、結構緊湊精巧,最終實現了超輕薄與高效能的共存。
依靠這些與行業傳統似乎背道而馳,但與使用者需求、體驗、審美高度契合的戰略方向,華為很快在PC產業站穩了腳跟。繼而開啟了另一場變局:多終端協同。
江河同源
讓我們再把記憶倒回那段從前。從前的故事很慢,但再慢也慢不過手機給電腦傳檔案。曾幾何時,手機電腦間互傳送檔案是辦公室的噩夢,學生黨偷懶的最佳藉口。當時想要傳輸一個檔案,需要找一根對應的線,再把手機切換到“檔案模式”,再努力翻找所需檔案。一次傳輸,半小時起步。後來PC端微信開始普及帶來了改變,但非微信檔案、高畫質圖片、大體積檔案依舊是難題。
這種情況下,逐漸演化出了手機平板用來娛樂社交,PC除工作外儘量不開的局面。如果一款硬體被開啟時充滿痛苦和壓力,那它的生命力也可想而知。
在不斷完善市場佈局,開啟MateBook 數字系列、D系列、X系列、E系列,覆蓋更多元使用者的同時,華為PC在五年發展中給行業帶來了第二個變化:硬體邊界的消失進行時。
如今,全場景和移動協同基本已經成為了PC新品推出時的必推重點。與此同時,華為在業內首次提出全場景戰略,支援多終端互聯互通的品牌也深入人心。而依靠華為本身的通訊技術積累與研發投入,華為在多終端協同中的技術體驗依舊是業內最強。透過將眾多華為通訊技術有機結合到一起,PC使用者體驗得到了極大豐富,比如不再需要費時費力傳輸檔案的一碰傳功能、可以在PC中完成手機操作的多屏協同。這些能力讓PC產品不再是孤零零的辦公裝置,而是成為辦公、娛樂、生活硬體叢集中的關鍵成員,另一方面也給華為全場景使用者帶來了更多附加值。
如果說華為進入PC的初心,是PC可以像手機一樣美好和創新;那麼華為給PC帶來的2.0升級,就是PC和手機,甚至更多裝置本來就江河同源,是使用者身邊的要素之一。透過首次完成Windows和安卓融合體驗,透過多屏協同從系統底層打通硬體藩籬,華為讓PC和手機回到它們本來應有的樣子:圍繞於人,聽令於人,服務於人。
如果把五年作為一個戰略節點,我們可以看到華為PC也到了3.0升級的更關鍵時刻。分散式技術、雲端計算、AI帶來了更大想象力,“資訊融匯於人”的設想有了更多實現方式。
如果說,五年前進入PC產業的華為,是推動變化的他者;那麼如今的華為PC已經成為推動變革的中流。
變的是位置,不變的是變化。所謂水無常形,維流而已。
生生不息
從產品和體驗中把視野拉高,我們回看PC行業的基本問題。這個被認為是“紅海之王”的行業,長時間以來都被冠以三宗罪:低利潤、同質化、難發展。
如果我們將華為帶來的“流水效應”與這些傳統問題進行競對,會發現華為在戰略層面給行業帶來了一個非常樸素,但又根本上的變化。華為似乎用五年發展來證明了,依靠技術創新和產品雕琢,PC可以像其他硬體一樣不斷進化、發展、滾滾向前。電腦作為生產工具,同時也是我們工作生活時狀態、情感、認知的投射。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帶給使用者價值。
這或許是華為給PC行業帶來的第三個變化:創新,就永遠都會海闊天空。
我們能看到,如今主流廠商都在跟進華為開啟的輕薄+高效能、全面屏、多終端協同賽道。一代產品一創新開始變成業內共識。
我們也能看到,PC產業的生態鏈開始愈發活躍。差異化、定製化的生產需求開始在產業鏈上跳動,產業鏈也願意投入更多進行創新,以滿足廠商開始顯出提升的差異化需求。
我們還能看到,那些幾年甚至十年都不願意更換筆記本,感覺不到換機必要的朋友,開始因為筆記本像電腦一樣設計更舒服、攜帶更方便、功能不斷更新,從而願意加入市場中,去體驗和擁抱新的PC時代。
華為PC的蝴蝶扇動翅膀,最終我們看到了一個PC產業期待已久的正向迴圈:使用者換機慾望增強,所以廠商市場擴充套件;市場擴大給了廠商更多創新慾望,增大研發投入,加強業界差異化競爭力;差異化最終促使產品更新加快,創新幅度增強,讓更多使用者回到PC市場。
唯有水流不止,生生不息,一個市場才能有不斷髮展,等待質變的機會。廠商才能有更強的戰略定力與研發信心,讓紅海變作藍海。
這場PC產業的蛻變今天遠未完成。華為給其帶來的關鍵變數在於,他在PC市場完成了一場樸素的價值自證:創新,是唯一可持續的需求。
或許你曾糾結,做手機的華為能否做好PC?華為的PC會不會一股手機的味道?五年之後,華為PC也在多種層面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就像原本沒有輕薄本和效能本的分別,手機和PC也沒有天然的鴻溝。有的技術創新、產品雕琢、驅動變化,有的只是使用者利益如月照當空。
這是變化驅動者華為的故事,也是PC行業重新奔湧如水的故事。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6671/viewspace-276397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需求如水
- 敬自由:破壁人華為,開啟PC的無界探索
- 微軟官宣,開啟華為PC爆發式洪流之閘微軟
- 深入雲電腦PC Farm技術探討,以阿里雲、華為雲、ToDesk為例阿里
- 華為釋出首款墨水屏平板,可與手機PC等裝置互聯
- 華為,加油!
- 8.28華為
- 華為雲徐直軍任華為雲董事長,餘承東任華為雲CEO
- 華為研發基層分享我對華為的感受
- 華為吳輝:客戶贏,夥伴和華為才能贏
- 全球第一!華為 AI 訓練叢集 Atlas900 有多快?算力相當於 50 萬臺 PCAI
- 華為-字串反轉字串
- 華為平板谷歌框架谷歌框架
- 合計為華人
- 華為“高斯”戰記
- 華為P50和華為P50pro的區別
- 華為麒麟980天梯圖效能排行 華為麒麟980效能如何?
- 華為:預計2023年華為銷售收入超過7000億元
- 華為財報:2022年華為收入6423億元 同比增長0.9%
- 華為暢享MAX和華為暢享9 Plus區別對比 華為暢享9 Plus和MAX哪個好?
- 華為麥芒7和華為Mate10區別對比 華為Mate10和麥芒7哪個好?
- 華為小米對比感想
- 華為雲obs的使用
- 華為AI,乾坤乃革AI
- 華為機試 (11/8)
- 華為多路徑配置RAC
- 華為MateBook E釋出
- 詳解華為錢包
- 華為鯤鵬 DAY 4
- 感受真實的華為-記山東CIO智庫會員華為之行
- 華為:預計2020年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將下跌20%
- 小雞老師華為版終於上線華為應用市場
- openEuler 24.03 LTS - 華為尤拉開源版(華為 RHEL 相容發行版)
- 華為手機相關的股票有哪些 華為手機股票一覽
- 華為P30與華為P30 Pro拍照評測:華為P30/P30 Pro拍照怎麼樣?
- 在PC上的iTunes中如何將iPod設為硬碟?硬碟
- 一紀風華,凝練出華為Pura 70系列
- 華為人才生態數字化平臺 & 華為雲微認證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