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能報導
編輯:Sia
我們的孫子孫女可能會驚奇地看著我們說,你的意思是你曾經一遍又一遍地看同樣的東西?
為什麼電影就應該是固定、靜態的東西?
一部《唐伯虎點秋香》,每次播放都不一樣,會是一種什麼感覺?你想知道嗎?
現在,至少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了。
「我絕對要崩潰了。」紐約時報影評人 Alissa Wilkinson 在今年聖丹斯電影節上看完紀錄片《Eno》後發出感慨,稱其是:
「一部難以置信的生成藝術作品。」
影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2cLlj6O_sr6ynhHkTHFucQ
《 Eno 》講述的是著名英國音樂製作人 Brian Eno ,他深刻影響過 Talking Heads、David Bowie、U2、Coldplay 等著名藝術家和樂隊的音樂風格。
這部片子的獨特之處在於,每次放映,系統都會生成一個全新版本。
Alissa Wilkinson 看了兩次,本質上,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她在《紐約時報》的影評中寫道。
兩個版本會有一些共同部分。
如,難忘的 1984 年檔案片段,記錄了 U2 創作「 Pride ( In the Name of Love )」的過程;導演拍攝的大量當代訪談;還有一些 YouTube 影片,Eno 展示影響自己的音樂。
但也包含了不同的內容,以致於她認為,第一個版本是在講述「藝術和身份」,第二個版本更像是關於「創造力」的電影。
這些雜誌代表不同行業(流行音樂、電影、獨立文化評論和商業)對這部紀錄片的評價。
-1-
傳統電影製作都有一個「最終剪輯版」:
按照剪輯師精細挑選、設計的邏輯,從開頭有序、可預測地走向結尾。
每次觀影,所有素材都按這種順序再現一遍。
多虧了 AI 演算法,《 Eno 》 打破了 130 年的技術限制,將隨機性納入電影。
導演Gary Hustwit在《Eno》播放現場。
導演 Gary Hustwit在《Eno》播放現場。
在播放現場,你會看到一個叫「 Brain One 」的鋁製盒子,透過轉動或按下盒子的按鈕,就可以當著觀眾的面「現場製作」電影。
說得更詳細些。
電影製作方首先準備了一個龐大的素材庫,包括 30 小時的訪談和 500 小時的影畫素材 。然後,讓盒子裡的 AI ——也是一個叫「Brain One」的決策樹系統——負責「剪輯」:
每次操作按鈕,就像一道命令,AI 會按照電影製作者預先設定的規則,不斷從龐大素材庫中選擇內容,實時生成一個全新版本的電影。
最令人驚訝的是,系統可以「剪」出 52 萬億億個版本!52 萬億億是什麼概念?52 後面跟 18 個零,即:
52,000,000,000,000,000,000!
比地球上的沙粒總數還多,也就是說,生成兩個完全相同版本的《 Eno 》的機率,幾乎為零。
-2-
導演 Gary Hustwit 將這部電影視為「活的檔案」:
你可以不斷新增新的影畫素材、更新軟體,作為結果,這部電影也在不斷生成中,沒有完結,沒有終局。
即使用這種技術製作一部每次播放都不一樣的漫威電影,也沒問題。
這項專有的生成技術,來自一家叫 Anamorph 的電影製作和技術公司,由 Gary Hustwit 和數字藝術家 Brendan Dawes 創立。他們花了五年時間,從零開始構建這個系統。
「Brain One」不是生成式 AI,而是一個生成系統、一種基於程式碼的決策樹系統。
ChatGPT、Midjourney 都是將既有作品作為訓練資料,然後根據提示生成新的作品,人類(包括藝術家本人)對輸出作品的掌控力其實非常低。
「 Brain One 」是基於人類編寫的規則,創造新東西,因此,人類(包括藝術家本人)對輸出作品的掌控力比較高。
如,雖然場景順序會改變,但生成作品仍然保持一個連貫的敘事,一些關鍵場景固定在特定的時間段。
這種基於規則的方法,既保留了導演的創作意圖,又引入了變化和不確定性,允許每個觀眾有自己獨特的體驗。
另外, ChatGPT、Midjourney 需要接受大量他人資料的訓練。「Brain One」使用的全部是自己的素材,而不是基於他人的作品。
據說,包括許多前所未見的鏡頭、Eno 檔案中未釋出的音樂和視覺藝術。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系統配方中,作為專業電影製作者的行業 know-how 非常關鍵,他們知道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如何講述故事。
-3-
當然,研發遭遇的挑戰也不少。
系統需要能夠同時處理成百上千個 4K(超高畫質)影片檔案,而且,每個影片都帶有 5.1 環繞聲音軌。這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
另外,系統不僅要從現有的場景中選擇並排序,還要能夠自己創造全新的場景和轉場效果,包括生成新的影片內容和原創的 5.1 環繞聲音效。
由於是用於現場放映,系統絕對不能崩潰,他們進行了大量測試來確保穩定性。
也許有人會問,除了現場活動、院線發行,能否在流媒體上看到這種作品?
答案是,NO。
目前的流媒體網路還不具備動態生成獨特影片檔案、並將其流式傳輸給廣大觀眾的能力。
不過,Anamorph 也正在開發新軟體,幫助流媒體平臺建立生成的《Eno》。
-4-
也不是所有人都買賬。
有現場體驗過的豆瓣網友表示,隨機生成沒意義,「很多段落就被 AI 生硬打斷,尤其是 Brian Eno 的配樂剛進情緒狀態,就戛然而止。」
也有音樂人、藝術家認為,這很愚蠢,用技術來隨機化內容敘事,「有點像垃圾。」
但 Eno 本人為什麼會授權這部紀錄片的製作呢?
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了答案。「我們的孫輩可能會驚奇地看著我們說,『你的意思是你們過去常常一遍又一遍地聽完全相同的東西?』」他曾寫道。
很早以前,這位先鋒音樂人已經開始「生成音樂( generative music )」的試驗探索——按照人為設定的規則和偏好,讓數字系統自動產生音樂。
參考連結
https://www.theverge.com/24197153/eno-documentary-generative-film-gary-hustwit-interview
https://techcrunch.com/2024/02/28/anamorphs-generative-technology-reorders-scenes-to-create-unlimited-versions-of-one-film/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11/movies/eno-review-creativity-52-billion-billion-ways.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12/movies/brian-eno-documentary.html
https://www.openculture.com/2024/07/eno-the-new-generative-documentary-on-brian-eno-thats-never-the-same-movie-twi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