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 常用的金鑰交換演算法有兩種,分別是 RSA 和 ECDHE 演算法。
其中,RSA 是比較傳統的金鑰交換演算法,它不具備前向安全的性質,因此現在很少伺服器使用的。而 ECDHE 演算法具有前向安全,所以被廣泛使用。
我在上一篇已經介紹了 RSA 握手的過程,今天這一篇就「從理論再到實戰抓包」介紹 ECDHE 演算法。
離散對數
ECDHE 金鑰協商演算法是 DH 演算法演進過來的,所以我們先從 DH 演算法說起。
DH 演算法是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因此它可以用於金鑰交換,該演算法的核心數學思想是離散對數。
是不是聽到這個數學概念就慫了?不怕,這次不會說離散對數推到的過程,只簡單提一下它的數學公式。
離散對數是「離散 + 對數」的兩個數學概念的組合,所以我們先來複習一遍對數。
要說起對數,必然要說指數,因為它們是互為反函式,指數就是冪運算,對數是指數的逆運算。
舉個例子,如果以 2 作為底數,那麼指數和對數運算公式,如下圖所示:
那麼對於底數為 2 的時候, 32 的對數是 5,64 的對數是 6,計算過程如下:
對數運算的取值是可以連續的,而離散對數的取值是不能連續的,因此也以「離散」得名,
離散對數是在對數運算的基礎上加了「模運算」,也就說取餘數,對應程式語言的操作符是「%」,也可以用 mod 表示。離散對數的概念如下圖:
上圖的,底數 a 和模數 p 是離散對數的公共引數,也就說是公開的,b 是真數,i 是對數。知道了對數,就可以用上面的公式計算出真數。但反過來,知道真數卻很難推算出對數。
特別是當模數 p 是一個很大的質數,即使知道底數 a 和真數 b ,在現有的計算機的計算水平是幾乎無法算出離散對數的,這就是 DH 演算法的數學基礎。
DH 演算法
認識了離散對數,我們來看看 DH 演算法是如何金鑰交換的。
現假設小紅和小明約定使用 DH 演算法來交換金鑰,那麼基於離散對數,小紅和小明需要先確定模數和底數作為演算法的引數,這兩個引數是公開的,用 P 和 G 來代稱。
然後小紅和小明各自生成一個隨機整數作為私鑰,雙方的私鑰要各自嚴格保管,不能洩漏,小紅的私鑰用 a 代稱,小明的私鑰用 b 代稱。
現在小紅和小明雙方都有了 P 和 G 以及各自的私鑰,於是就可以計算出公鑰:
- 小紅的公鑰記作 A,A = G ^ a ( mod P );
- 小明的公鑰記作 B,B = G ^ b ( mod P );
A 和 B 也是公開的,因為根據離散對數的原理,從真數(A 和 B)反向計算對數 a 和 b 是非常困難的,至少在現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是無法破解的,如果量子計算機出來了,那就有可能被破解,當然如果量子計算機真的出來了,那麼金鑰協商演算法就要做大的升級了。
雙方交換各自 DH 公鑰後,小紅手上共有 5 個數:P、G、a、A、B,小明手上也同樣共有 5 個數:P、G、b、B、A。
然後小紅執行運算: B ^ a ( mod P ),其結果為 K,因為離散對數的冪運算有交換律,所以小明執行運算: A ^ b ( mod P ),得到的結果也是 K。
這個 K 就是小紅和小明之間用的對稱加密金鑰,可以作為會話金鑰使用。
可以看到,整個金鑰協商過程中,小紅和小明公開了 4 個資訊:P、G、A、B,其中 P、G 是演算法的引數,A 和 B 是公鑰,而 a、b 是雙方各自保管的私鑰,黑客無法獲取這 2 個私鑰,因此黑客只能從公開的 P、G、A、B 入手,計算出離散對數(私鑰)。
前面也多次強調, 根據離散對數的原理,如果 P 是一個大數,在現有的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是很難破解出 私鑰 a、b 的,破解不出私鑰,也就無法計算出會話金鑰,因此 DH 金鑰交換是安全的。
DHE 演算法
根據私鑰生成的方式,DH 演算法分為兩種實現:
- static DH 演算法,這個是已經被廢棄了;
- DHE 演算法,現在常用的;
static DH 演算法裡有一方的私鑰是靜態的,也就說每次金鑰協商的時候有一方的私鑰都是一樣的,一般是伺服器方固定,即 a 不變,客戶端的私鑰則是隨機生成的。
於是,DH 交換金鑰時就只有客戶端的公鑰是變化,而服務端公鑰是不變的,那麼隨著時間延長,黑客就會截獲海量的金鑰協商過程的資料,因為金鑰協商的過程有些資料是公開的,黑客就可以依據這些資料暴力破解出伺服器的私鑰,然後就可以計算出會話金鑰了,於是之前截獲的加密資料會被破解,所以 static DH 演算法不具備前向安全性。
既然固定一方的私鑰有被破解的風險,那麼幹脆就讓雙方的私鑰在每次金鑰交換通訊時,都是隨機生成的、臨時的,這個方式也就是 DHE 演算法,E 全稱是 ephemeral(臨時性的)。
所以,即使有個牛逼的黑客破解了某一次通訊過程的私鑰,其他通訊過程的私鑰仍然是安全的,因為每個通訊過程的私鑰都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都是獨立的,這樣就保證了「前向安全」。
ECDHE 演算法
DHE 演算法由於計算效能不佳,因為需要做大量的乘法,為了提升 DHE 演算法的效能,所以就出現了現在廣泛用於金鑰交換演算法 —— ECDHE 演算法。
ECDHE 演算法是在 DHE 演算法的基礎上利用了 ECC 橢圓曲線特性,可以用更少的計算量計算出公鑰,以及最終的會話金鑰。
小紅和小明使用 ECDHE 金鑰交換演算法的過程:
- 雙方事先確定好使用哪種橢圓曲線,和曲線上的基點 G,這兩個引數都是公開的;
- 雙方各自隨機生成一個隨機數作為私鑰d,並與基點 G相乘得到公鑰Q(Q = dG),此時小紅的公私鑰為 Q1 和 d1,小明的公私鑰為 Q2 和 d2;
- 雙方交換各自的公鑰,最後小紅計算點(x1,y1) = d1Q2,小明計算點(x2,y2) = d2Q1,由於橢圓曲線上是可以滿足乘法交換和結合律,所以 d1Q2 = d1d2G = d2d1G = d2Q1 ,因此雙方的 x 座標是一樣的,所以它是共享金鑰,也就是會話金鑰。
這個過程中,雙方的私鑰都是隨機、臨時生成的,都是不公開的,即使根據公開的資訊(橢圓曲線、公鑰、基點 G)也是很難計算出橢圓曲線上的離散對數(私鑰)。
ECDHE 握手過程
知道了 ECDHE 演算法基本原理後,我們就結合實際的情況來看看。
我用 Wireshark 工具抓了用 ECDHE 金鑰協商演算法的 TSL 握手過程,可以看到是四次握手:
細心的小夥伴應該發現了,使用了 ECDHE,在 TLS 第四次握手前,客戶端就已經傳送了加密的 HTTP 資料,而對於 RSA 握手過程,必須要完成 TLS 四次握手,才能傳輸應用資料。
所以,ECDHE 相比 RSA 握手過程省去了一個訊息往返的時間,這個有點「搶跑」的意思,它被稱為是「TLS False Start」,跟「TCP Fast Open」有點像,都是在還沒連線完全建立前,就傳送了應用資料,這樣便提高了傳輸的效率。
接下來,分析每一個 ECDHE 握手過程。
TLS 第一次握手
客戶端首先會發一個「Client Hello」訊息,訊息裡面有客戶端使用的 TLS 版本號、支援的密碼套件列表,以及生成的隨機數(Client Random)。
TLS 第二次握手
服務端收到客戶端的「打招呼」,同樣也要回禮,會返回「Server Hello」訊息,訊息面有伺服器確認的 TLS 版本號,也給出了一個隨機數(Server Random),然後從客戶端的密碼套件列表選擇了一個合適的密碼套件。
不過,這次選擇的密碼套件就和 RSA 不一樣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次的密碼套件的意思。
「 TLS_ECDHE_RSA_WITH_AES_256_GCM_SHA384」
- 金鑰協商演算法使用 ECDHE;
- 簽名演算法使用 RSA;
- 握手後的通訊使用 AES 對稱演算法,金鑰長度 256 位,分組模式是 GCM;
- 摘要演算法使用 SHA384;
接著,服務端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傳送「Certificate」訊息,會把證書也發給客戶端。
這一步就和 RSA 握手過程有很大到區別了,因為服務端選擇了 ECDHE 金鑰協商演算法,所以會在傳送完證書後,傳送「Server Key Exchange」訊息。
這個過程伺服器做了三件事:
- 選擇了名為 named_curve 的橢圓曲線,選好了橢圓曲線相當於橢圓曲線基點 G 也定好了,這些都會公開給客戶端;
- 生成隨機數作為服務端橢圓曲線的私鑰,保留到本地;
- 根據基點 G 和私鑰計算出服務端的橢圓曲線公鑰,這個會公開給客戶端。
為了保證這個橢圓曲線的公鑰不被第三方篡改,服務端會用 RSA 簽名演算法給服務端的橢圓曲線公鑰做個簽名。
隨後,就是「Server Hello Done」訊息,服務端跟客戶端表明:“這些就是我提供的資訊,打招呼完畢”。
至此,TLS 兩次握手就已經完成了,目前客戶端和服務端通過明文共享了這幾個資訊:Client Random、Server Random 、使用的橢圓曲線、橢圓曲線基點 G、服務端橢圓曲線的公鑰,這幾個資訊很重要,是後續生成會話金鑰的材料。
TLS 第三次握手
客戶端收到了服務端的證書後,自然要校驗證書是否合法,如果證書合法,那麼服務端到身份就是沒問題的。校驗證書到過程,會走證書鏈逐級驗證,確認證書的真實性,再用證書的公鑰驗證簽名,這樣就能確認服務端的身份了,確認無誤後,就可以繼續往下走。
客戶端會生成一個隨機數作為客戶端橢圓曲線的私鑰,然後再根據服務端前面給的資訊,生成客戶端的橢圓曲線公鑰,然後用「Client Key Exchange」訊息發給服務端。
至此,雙方都有對方的橢圓曲線公鑰、自己的橢圓曲線私鑰、橢圓曲線基點 G。於是,雙方都就計算出點(x,y),其中 x 座標值雙方都是一樣的,前面說 ECDHE 演算法時候,說 x 是會話金鑰,但實際應用中,x 還不是最終的會話金鑰。
還記得 TLS 握手階段,客戶端和服務端都會生成了一個隨機數傳遞給對方嗎?
最終的會話金鑰,就是用「客戶端隨機數 + 服務端隨機數 + x(ECDHE 演算法算出的共享金鑰) 」三個材料生成的。
之所以這麼麻煩,是因為 TLS 設計者不信任客戶端或伺服器「偽隨機數」的可靠性,為了保證真正的完全隨機,把三個不可靠的隨機數混合起來,那麼「隨機」的程度就非常高了,足夠讓黑客計算出最終的會話金鑰,安全性更高。
算好會話金鑰後,客戶端會發一個「Change Cipher Spec」訊息,告訴服務端後續改用對稱演算法加密通訊。
接著,客戶端會發「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訊息,把之前傳送的資料做一個摘要,再用對稱金鑰加密一下,讓服務端做個驗證,驗證下本次生成的對稱金鑰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TLS 第四次握手
最後,服務端也會有一個同樣的操作,發「Change Cipher Spec」和「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訊息,如果雙方都驗證加密和解密沒問題,那麼握手正式完成。於是,就可以正常收發加密的 HTTP 請求和響應了。
總結
RSA 和 ECDHE 握手過程的區別:
- RSA 金鑰協商演算法「不支援」前向保密,ECDHE 金鑰協商演算法「支援」前向保密;
- 使用了 RSA 金鑰協商演算法,TLS 完成四次握手後,才能進行應用資料傳輸,而對於 ECDHE 演算法,客戶端可以不用等服務端的最後一次 TLS 握手,就可以提前發出加密的 HTTP 資料,節省了一個訊息的往返時間;
- 使用 ECDHE, 在 TLS 第 2 次握手中,會出現伺服器端發出的「Server Key Exchange」訊息,而 RSA 握手過程沒有該訊息;
巨人的肩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橢圓曲線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橢圓曲線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
-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48188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96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