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git專題已經更新結束了,所以開始繼續給大家寫一點設計模式的內容。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設計模式非常簡單,叫做iterator,也就是迭代器模式。迭代器是Python語言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藉助迭代器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很多複雜的功能。在深度學習當中,資料的獲取往往也是通過迭代器實現的。因此這部分的內容非常重要,推薦大家一定要掌握。
簡單案例
在開始介紹設計模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需求。假設現在我們需要根據傳入的變數獲取每週的前幾天,比如說我們傳入3返回的就是[Mon, Tue, Wed],我們傳入5返回[Mon, Tue, Wed, Thu, Fri]。這個需求大家應該都能理解,非常非常簡單。
如果用一個函式來實現的話,就是這樣:
def return_days(n):
week =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Sun']
return week[:n]
你看三行程式碼就實現了,在這個問題場景當中這樣寫當然是沒有問題。但假如我們把題目稍微變一變,這裡的week不是一個固定的資料,而是從上游或者是某個檔案當中讀取的。這裡的n也是一個很大的數,我們把這個函式改寫成這樣:
def get_data(n):
data = []
for i in range(n):
data.append(get_from_upstream())
return data
我們假設get_from_upstream這個函式當中實現了獲取資料的具體邏輯,那麼上面這一段函式有一個什麼問題?
有些同學會說這沒有問題啊,因為像是其他語言實現資料獲取的時候也都是這麼幹的。的確,像是Java等語言可能都是這麼幹的。但是其他語言這麼幹沒錯,不代表Python這麼幹也沒錯。因為我們沒有把Python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延遲,因為前面說了,n是一個很大的數。我們從上游獲取資料,無論是通過網路還是檔案讀取,本質上都是IO操作,IO操作的延遲是非常大的。那麼我們把這n條資料全部蒐集完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導致下游的漫長等待。第二個問題就是記憶體,因為我們儲存了這n條資料一起返回的,如果n很大,對於記憶體的開銷壓力也很大,如果機器記憶體不夠很有可能導致崩潰。
那怎麼解決呢?
其實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對迭代器熟悉的話,會發現迭代器針對的恰恰是這兩個問題。我們把上面的邏輯改寫成迭代器實現即可,這也就是iterator模式。
iterator模式
iterator模式嚴格說起來其實只是迭代器的一種應用,它非常巧妙地將迭代器與匿名函式結合在一起,裡面也沒有太多的門道可以說,我們把剛才的程式碼改寫一下,細節都在程式碼當中。
def get_data(n):
for i in range(n):
yield get_from_upstream()
data_10 = lambda: get_data(10)
data_100 = lambda: get_data(100)
# use
for d in data_10:
print(d)
很簡單吧,但可能你要問了,我們既然寫出了get_data這個迭代器,那麼我們使用的時候直接for d in get_data(10)這樣用不就好了,為什麼中間要用匿名函式包一層呢?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這個資料是我們自己使用,當然是沒必要中間包一層的。但如果我們是傳給下游使用的話,對於下游來說它肯定是不希望考慮上游太多的細節的,越簡單越好。所以我們直接丟一個包裝好的迭代器過去,下游直接call即可。否則的話,下游還需要感知get_data這個函式傳入的引數,顯然是不夠合理的。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衷心祝願大家每天都有所收穫。如果還喜歡今天的內容的話,請來一個三連支援吧~(點贊、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