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AI神經元
我是一個AI神經元,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對我來說都特別新奇。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我的工作有點像人類身體中的神經元。
人體中的神經元可以傳遞生物訊號,給它輸入一個訊號,它經過處理後再輸出一個訊號傳遞給別的神經元,最終傳遞到大腦完成對一個訊號的決策和處理。
聰明的電腦科學家們受到啟發,在程式碼程式裡發明了我:神經元函式。
在我們的世界裡,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員,像我這樣的神經元有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個,我們按照層的形式,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神經網路。
很快我和隔壁工位的大白開始混熟了,他比我來得早,對這裡要熟悉的多。
聽大白告訴我說,我們這個神經網路是一個影像識別的AI程式,只要給我們輸入一張狗的照片,我們就能告訴你這是一隻柯基,還是泰迪、柴犬、二哈···
神經元結構
在大白的指引下,我很快就學會了怎麼工作。
雖然我們叫神經元,名字聽起來挺神祕的,但實際上我就是一個普通函式,有引數,有返回值,普通函式有的我都有:
def neuron(a):
w = [...]
b = ...
...
我有一個引數a,這個引數是一個陣列,裡面的每一個元素我把它分別叫做a1,a2,a3···用這個a來模擬我這個神經元收到的一組訊號。
人類的神經元是怎麼處理輸入的生物訊號我不知道,我估計挺複雜的。但在我這裡就很簡單:我給每一個輸入值設定一定的權重,然後做一個簡單的加權求和,最後再加上一個偏移值就行啦!
所以我還有一個陣列叫做w,就是權重weight的意思,裡面的每一個元素我叫做w1,w2,w3···,至於那個偏移值,就叫它bias。
如此一來我的工作你們也該猜到了,就是把傳進來的a裡面的每個元素和w裡的每一個元素做乘法,再加起來,最後加上偏移值,就像這樣: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打算去問問大白。
“大白,這些要計算的資料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是上一層的神經元們送過來的”
“那他們的資料又是哪來的呢?”,我刨根問題的問到。
大白帶我來到了門口,指向另外一個片區說到,“看到了嗎?那裡是資料預處理部門,他們負責把輸入的圖片中的畫素顏色資訊提取出來,交給我們神經網路部門來進行分析。”
“交給我們?然後呢”
“我們們這個神經網路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我們倆只是其中兩個零件,不同的權重值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對圖片上不同位置的畫素關心程度。一旦開動起來,餵給我們圖片資料,我們每一個神經元就開始忙活起來,一層層接力,把最終的結果輸出到分類器,最終識別出狗的品種。”
神經網路訓練
正聊著,突然,傳來一陣廣播提示音,大家都停止了閒聊,回到了各自工位。
“這是要幹啥,這麼大陣仗?”,我問大白。
“快坐下,馬上要開始訓練了”,大白說到。
“訓練?訓練什麼?”
“我們們用到的那些權重值和偏移值你以為怎麼來的?就是通過不斷的訓練得出來的。”
還沒說到幾句話,資料就開始送過來了。按照之前大白教給我的,我將輸入資料分別乘以各自的權重,然後相加,最後再加上偏移bias,就得到了最後的結果,整個過程很輕鬆。
我準備把計算結果交給下一層的神經元。
大白見狀趕緊制止了我,“等一下!你不能直接交出去”
“還要幹嘛?”
大白指了一下我背後的另一個傢伙說到:“那是啟用函式,得先交給他處理一下”
“啟用函式是幹嘛的?”,我問大白。
“啟用,就是根據輸入訊號量的大小去啟用產生對應大小的輸出訊號。這是在模仿人類的神經元對神經訊號的反應程度大小,好比拿一根針去刺皮膚,隨著力道的加大,身體的疼痛感會慢慢增強,差不多是一個道理。”
聽完大白的解釋,我點了點頭,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太明白。
後來我才知道,這啟用函式還有好幾種,經常會打交道的有這麼幾個:
- sigmoid
- tanh
- relu
- leaky relu
啟用函式處理完後,總算可以交給下一層的神經元了,我準備稍事休息一下。
剛坐下,就聽到大廳的廣播:
隨後,又來了一組新的資料,看來我是沒時間休息了,趕緊再次忙活了起來。
這一忙不要緊,一直搞了好幾個小時,來來回回重複工作了幾萬次,我都快累癱了。
損失函式 & 優化方法
趁著休息的空當,我又和大白聊了起來。
“大白,剛剛我們們這麼來來回回折騰了幾萬次,這是在幹啥啊?”
大白也累的上氣不接下氣,緩了緩才說到:“這叫做網路訓練,通過讓我們分析大量不同品種狗的圖片,讓我們訓練出合適的權重和偏移值,這樣,我們就變得會認識狗品種了,以後正式工作的時候給我們新的狗的圖片,我們們也能用學到的知識去分辨啦"
“那到底是怎麼訓練的,你給我說說唄”,我繼續問到。
“你剛才也看到了,廣播裡不斷通知更新權重和偏移值。這訓練就是通過不斷的嘗試修改每一層神經元的權重值和偏移值,來不斷優化,找到最合適的數值,讓我們對狗的種類識別準確率最好!”,大白說到。
“不斷嘗試修改?這麼多神經元,難不成看運氣瞎碰?”
大白給了我一個白眼,“怎麼可能瞎試,那得試到猴年馬月去了。我們們這叫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是能夠自學習的!”
他這麼一說我更疑惑了,“怎麼個學習法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們先選一組權重偏移值,做一輪圖片識別,然後看識別結果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有多少,把差距反饋給我們們後,再不斷調整權重和偏移,讓這個差距不斷縮小,直到差距接近於0,這樣我們們的識別準確率就越接近100%”
“額,聽上去好像很簡單,不過我還有好多問題啊。怎麼去衡量這個差距呢?具體怎麼調整權重偏移呢?調整幅度該多大好呢?”,我小小的腦袋一下冒出了許多的問號。
大白臉上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小夥子,不錯嘛!你一下問出了神經網路的三個核心概念。”
“是哪三個?快給我說說”
大白喝了口水,頓了頓接著說到,“首先,怎麼去衡量這個差距?這個活,我們們部門有個人專門幹這活,他就是損失函式,他就是專門來量化我們們的輸出結果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量化的辦法有很多種,你空了可以去找他聊聊”
“那第二個呢?”
“第二個,具體怎麼調整,這也涉及到我們們神經網路中一個核心概念,他就是優化方法,我們們部門用的最多的是一個叫梯度下降的方法。那玩意兒有點複雜,一時半會兒給你說不清楚,大概差不多就是用求導數的方式尋找如何讓損失函式的損失值變小”,大白繼續耐心的解釋著。
“好吧,那第三個核心概念是什麼?”
“你剛不是問調整幅度嗎?這個調整幅度太小了不行,這樣我們們訓練的太慢了,那得多訓練很多回。太大了也不行,要是一不小心錯過了那個最優值,損失函式的結果就會來回搖擺,不能收斂,所以有一個叫學習速率的數值,通常需要程式設計師們憑藉經驗去設定”
我還沉浸在大白的講解中,廣播聲再次響起:
看來程式設計師修改了學習速率,我只好打起精神,繼續去忙了,真不知道何時才能訓練達標啊~
往期TOP5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