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和佇列的資料結構的實現過程(Java 實現)
棧的資料結構的實現
棧的基礎知識回顧
-
棧是一種線性結構。
-
相比陣列,棧對應的操作是陣列的子集。
- 也就是棧可基於陣列實現,可以將棧看成一種特殊的陣列。
-
棧只能從一端新增元素,也只能從一端取出元素,這一端稱為棧頂。
-
棧是一種 後進先出 (LIFO: Last In First Out) 的資料結構。
棧的常見應用
-
撤銷(Undo)操作
-
程式呼叫的系統棧
基於陣列的棧的實現
對於棧這種資料結構,實現起來是十分簡單的,這裡實現以下幾個操作:
-
入棧:void push(E element)
-
出棧: E pop()
-
檢視棧頂元素: E peek()
-
獲取棧中元素個數: int getSize()
-
判斷棧是否為空: boolean: isEmpty()
對於程式碼的具體實現,可以讓其支援多型性。所以可以設計一個介面 Stack 定義上面這 5 個棧支援的操作,再設計一個類 ArrayStack 來實現這個介面。
對於 ArrayStack 這個類,實質上是基於之前實現的動態陣列類 Array 來實現的一個陣列棧。因為對於棧而言,棧對應的操作是陣列的子集。可以把棧當成一個陣列來看待。
對於 Array 類的具體實現過程,可檢視另一篇 文章 。
具體程式碼設計
在編寫棧的具體程式碼之前,先往工程中匯入之前實現的動態陣列類 Array,該類程式碼可從之前的文章中查閱, 因為要基於該類來實現陣列棧。
ArrayStack 類的實現:
因為在 Array 類中已經實現了很多運算元組的方法。所以對於 ArrayStack 類實現介面中的方法時,只需複用 Array 類中的方法即可。
基於 Array 類實現 ArrayStack 類也有一些好處:
和 Array 一樣擁有了動態伸縮容量的功能,我們不需要關心棧的容量是否夠用,因為容量會動態地進行擴大和縮小。
對於一些非法變數的判斷直接複用了 Array 類中的程式碼,不需要重複編寫。
同時,也可以為 ArrayStack 類新增一個介面中沒有的方法 getCapacity 提供給使用者獲取棧的容量。這個方法是這個類中特有的。
在實現 peek 方法之前,可以在 Array 類中擴充套件兩個新方法用於獲取陣列末尾和陣列首部的元素,方便在 ArrayStack 類和後續佇列的實現中直接複用。
/**
* 獲取陣列的最後一個元素
*
* @return 返回陣列的最後一個元素
*/
public E getLast() {
return get(size - 1);
}
/**
* 獲取陣列的第一個元素
*
* @return 返回陣列的第一個元素
*/
public E getFirst() {
return get(0);
}
Stack 介面類程式碼如下:
/**
* 定義棧的基本操作的介面
* 支援泛型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8 - 19:20
*/
public interface Stack<E> {
/**
* 獲取棧中元素個數
*
* @return 棧中如果有元素,返回棧中當前元素個數;棧中如果沒有元素返回 0
*/
int getSize();
/**
* 判斷棧是否為空
*
* @return 棧為空,返回 true;棧不為空,返回 false
*/
boolean isEmpty();
/**
* 入棧
* 將元素 element 壓入棧頂
*
* @param element 入棧的元素
*/
void push(E element);
/**
* 出棧
* 將當前棧頂元素出棧並返回
*
* @return 返回當前出棧的棧頂元素
*/
E pop();
/**
* 檢視當前棧頂元素
*
* @return 返回當前的棧頂元素
*/
E peek();
}
ArrayStack 類程式碼實現如下:
/**
* 基於之前實現的動態陣列類 Array 實現的陣列棧類 ArrayStack
* 同樣支援泛型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8 - 19:26
*/
public class ArrayStack<E> implements Stack<E> {
/**
* 動態陣列 array
* 基於 array 實現棧的操作
*/
private Array<E> array;
/**
* 建構函式
* 建立一個容量為 capacity 的陣列棧
*
* @param capacity 要建立的棧的容量,由使用者指定
*/
public ArrayStack(int capacity) {
array = new Array<>(capacity);
}
/**
* 預設建構函式
* 建立一個預設容量的陣列棧
*/
public ArrayStack() {
array = new Array<>();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Size() {
// 複用 array 的 getSize() 方法即可
return array.getSiz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 複用 array 的 isEmpty() 方法即可
return array.isEmpty();
}
/**
* 獲取棧的容量
* ArrayStack 特有的方法
*
* @return 返回棧的容量
*/
public int getCapacity() {
// 複用 array 的 getCapacity() 方法即可
return array.getCapacity();
}
@Override
public void push(E element) {
// 將陣列的末尾作為棧頂,複用 array 的 addLast() 方法實現
array.addLast(element);
}
@Override
public E pop() {
// 將陣列的末尾作為棧頂,複用 array 的 removeLast() 方法將棧頂元素出棧並返回
return array.removeLast();
}
@Override
public E peek() {
// 將陣列的末尾作為棧頂,複用 array 的 getLast() 方法獲取棧頂元素
return array.getLast();
}
/**
* 重寫 toString 方法返回陣列棧的資訊
*
* @return 返回陣列棧的當前資訊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Builder result = new StringBuilder();
result.append("ArrayStack: ");
result.append("size: ").append(array.getSize()).append(" ");
result.append("capacity: ").append(array.getCapacity()).append(" ");
result.append("bottom -> [ ");
for (int i = 0; i < array.getSize(); i++) {
result.append(array.get(i));
// 如果不是最後一個元素
if (i != array.getSize() - 1) {
result.append(", ");
}
}
result.append(" ] <- top");
return result.toString();
}
}
對於 toString 中的遍歷棧中元素,只是為了方便檢視棧中是否如我們設計的一樣正確地新增了元素。
對於使用者而言,除了棧頂元素,其他的元素是不需要知道的,並且使用者也只能操作棧頂元素,不能操作除了棧頂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這也是棧這個資料結構的特點。
測試:
/**
* 測試 ArrayStack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8 - 16:49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rayStack<Integer> stack = new ArrayStack<>();
for (int i = 0; i < 10; i++) {
// 入棧
stack.push(i);
// 列印入棧過程
System.out.println(stack);
}
// 進行一次出棧
stack.pop();
// 檢視出棧後的狀態
System.out.println(stack);
// 檢視當前棧頂元素
Integer topElement = stack.peek();
System.out.println("當前棧頂元素: " + topElement);
// 判斷棧是否為空
System.out.println("當前棧是否為空: " + stack.isEmpty());
}
}
測試結果:
基於陣列的棧簡單的時間複雜度分析
對於實現的這 5 個操作,通過之前文章中對 Array 類的分析可以很快地得出他們的時間複雜度,分別如下:
-
void push(E element):O(1) 均攤
- 複用了 array 的方法,所以可能觸發 resize 方法進行伸縮容量,所以時間複雜度是均攤的。
-
E pop():O(1) 均攤
- 複用了 array 的方法,所以可能觸發 resize 方法進行伸縮容量,所以時間複雜度是均攤的。
-
E peek():O(1)
-
int getSize():O(1)
-
boolean isEmpty():O(1)
關於棧的一個演算法應用:括號匹配
題目描述:
給定一個只包括 '(',')','{','}','[',']' 的字串,判斷字串是否有效。
有效字串需滿足:
左括號必須用相同型別的右括號閉合。
左括號必須以正確的順序閉合。
注意空字串可被認為是有效字串。
示例 1:
輸入: "()"
輸出: true
示例 2:
輸入: "()[]{}"
輸出: true
示例 3:
輸入: "(]"
輸出: false
示例 4:
輸入: "([)]"
輸出: false
示例 5:
輸入: "{[]}"
輸出: true
來源:力扣(LeetCode)
連結: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valid-parentheses
著作權歸領釦網路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官方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題目分析
可使用棧來解決
思路:
- 逐一遍歷給定字串中的括號。
-
如果括號是一個左括號,就將其壓入棧中。
-
如果遇到右括號,此時將棧頂的左括號出棧檢視是否可以和這個右括號匹配。
-
如果可以匹配,則繼續剩餘的判斷。
- 如果所有括號匹配成功後,那麼此時棧應該是空棧,說明給定字串是有效的。
-
如果不可以匹配,則說明這個字串是無效的。
-
-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棧頂元素反映了在巢狀的層次關係中,最近的需要匹配的元素。
思路圖示:
-
有效的括號字串圖示
-
無效的括號字串圖示
題解程式碼:
-
方法一: 使用 java 的 util 包中內建的 Stack 類解決。
import java.util.Stack; /** * 括號匹配解決方案 * 方法一:使用 java 的 util 包中內建的 Stack 類解決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8 - 21:52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ean isValid(String s) { Stack<Character> stack = new Stack<>(); // 遍歷給定字串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 檢視括號 char c = s.charAt(i); // 如果括號是左括號,入棧 if (c == '(' || c == '[' || c == '{') { stack.push(c); } else { // 括號是右括號,檢視是否和棧頂括號相匹配 if (stack.isEmpty()) { // 如果此時棧是空的,說明前面沒有左括號,字串是右括號開頭的,匹配失敗,字串無效 return false; } // 棧非空,將當前棧頂括號出棧儲存到變數中進行匹配判斷 char topBracket = stack.pop(); // 匹配失敗的情況,以下情況若為發生則進行下一次迴圈依次判斷 if (c == ')' && topBracket != '(') { return false; } if (c == ']' && topBracket != '[') { return false; } if (c == '}' && topBracket != '{') { return false; } } } // for 迴圈結束後,如果棧中還有字元,說明有剩餘的左括號未匹配,此時字串無效,否則字串有效 // 即 isEmpty() 返回 true 表示匹配成功;返回 false 表示匹配失敗 return stack.isEmpty(); } }
-
提交結果
-
-
方法二:使用自己實現的 ArrayStack 類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要在 Solution 中新增自己實現的 Array 類、Stack 介面、ArrayStack 類作為內部類才能使用自己實現的陣列棧來解決。
/** * 括號匹配解決方案 * 方法二:使用自己實現的 ArrayStack 類解決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8 - 22:25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ean isValid(String s) { Stack<Character> stack = new ArrayStack<>(); // 遍歷給定字串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 檢視括號 char c = s.charAt(i); // 如果括號是左括號,入棧 if (c == '(' || c == '[' || c == '{') { stack.push(c); } else { // 括號是右括號,檢視是否和棧頂括號相匹配 if (stack.isEmpty()) { // 如果此時棧是空的,說明前面沒有左括號,字串是右括號開頭的,匹配失敗,字串無效 return false; } // 棧非空,將當前棧頂括號出棧儲存到變數中進行匹配判斷 char topBracket = stack.pop(); // 匹配失敗的情況,以下情況若為發生則進行下一次迴圈依次判斷 if (c == ')' && topBracket != '(') { return false; } if (c == ']' && topBracket != '[') { return false; } if (c == '}' && topBracket != '{') { return false; } } } // for 迴圈結束後,如果棧中還有字元,說明有剩餘的左括號未匹配,此時字串無效,否則字串有效 // 即 isEmpty() 返回 true 表示匹配成功;返回 false 表示匹配失敗 return stack.isEmpty(); } private class Array<E> { ...(該類中的程式碼此處省略) } private interface Stack<E> { ...(該類中的程式碼此處省略) } private class ArrayStack<E> implements Stack<E> { ...(該類中的程式碼此處省略) } }
-
提交結果
-
佇列的資料結構的實現
佇列的基礎知識回顧
-
佇列也是一種線性結構。
-
相比陣列,佇列對應的操作是陣列的子集。
- 也就是說,佇列是可基於陣列實現的,可以將佇列看成一個特殊的陣列。
-
佇列只能從一端(隊尾)新增元素,只能從另一端(隊首)取出元素。
- 其實和現實生活中的排隊差不多,隊頭的人離去,新來的人排在隊尾。
-
佇列是一種先進先出 (FIFO:First In First Out) 的資料結構。
基於陣列的佇列的實現
對於佇列這種資料結構,實現起來是十分簡單的,這裡實現以下幾個操作:
-
入隊:void enqueue(E element)
-
出隊: E dequeue()
-
檢視隊首元素: E getFront()
-
獲取佇列元素個數: int getSize()
-
判斷佇列是否為空: boolean isEmpty()
對於程式碼的具體實現,和上面實現的棧一樣也可以讓實現的佇列支援多型性。所以在此設計一個介面 Queue 定義上面這 5 個佇列支援的操作,再設計一個類 ArrayQueue 來實現這個介面。
對於 ArrayQueue 這個類,實質上也是基於之前實現的動態陣列類 Array 來實現的。
具體程式碼設計
在編寫陣列佇列的具體程式碼之前,先往工程中匯入之前實現的動態陣列類 Array,因為要基於該類來實現陣列佇列,不過在之前實現棧的時候已經匯入過了。
Queue 介面類的實現:
/**
* 定義佇列的基本操作的介面
* 支援泛型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9 - 16:52
*/
public interface Queue<E> {
/**
* 獲取佇列中元素個數
*
* @return 佇列中如果有元素,返回佇列中當前元素個數;佇列中如果沒有元素返回 0
*/
int getSize();
/**
* 判斷佇列是否為空
*
* @return 佇列為空,返回 true;佇列不為空,返回 false
*/
boolean isEmpty();
/**
* 入隊
* 將元素 element 新增到隊尾
*
* @param element 入隊的元素
*/
void enqueue(E element);
/**
* 出隊
* 將隊首的元素出隊並返回
*
* @return 返回當前出隊的隊首的元素
*/
E dequeue();
/**
* 檢視當前隊首元素
*
* @return 返回當前的隊首元素
*/
E getFront();
}
ArrayQueue 類的實現:
因為在 Array 類中已經實現了很多運算元組的方法。所以對於 ArrayQueue 類實現介面中的方法時,同樣只需要複用 Array 類中的方法即可。
同樣,基於 Array 類實現 ArrayQueue 類也有相對應的好處:
和 Array 一樣擁有了動態伸縮容量的功能,我們不需要關心佇列的容量是否夠用,因為容量會動態地進行擴大和縮小。
對於一些非法變數的判斷直接複用了 Array 類中的程式碼,不需要重複編寫。
同時,也可以為 ArrayQueue 類新增一個介面中沒有的方法 getCapacity 提供給使用者獲取佇列的容量。這個方法是這個類中特有的。
ArrayQueue 類程式碼實現如下:
/**
* 基於之前實現的動態陣列類 Array 實現的陣列佇列類 ArrayQueue
* 同樣支援泛型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10 - 18:17
*/
public class ArrayQueue<E> implements Queue<E> {
/**
* 動態陣列 array
* 基於 array 實現佇列的操作
*/
private Array<E> array;
/**
* 建構函式
* 建立一個容量為 capacity 的陣列佇列
*
* @param capacity 要建立的佇列的容量,由使用者指定
*/
public ArrayQueue(int capacity) {
array = new Array<>(capacity);
}
/**
* 預設建構函式
* 建立一個預設容量的陣列佇列
*/
public ArrayQueue() {
array = new Array<>();
}
/**
* 獲取佇列的容量
* ArrayQueue 特有的方法
*
* @return 返回佇列的容量
*/
public int getCapacity() {
// 複用 array 的 getCapacity() 方法即可
return array.getCapacity();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Size() {
// 複用 array 的 getSize() 方法即可
return array.getSiz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 複用 array 的 isEmpty() 方法即可
return array.isEmpty();
}
@Override
public void enqueue(E element) {
// 將陣列的末尾作為隊尾,複用 array 的 addLast() 方法實現
array.addLast(element);
}
@Override
public E dequeue() {
// 將陣列的首部作為隊首,複用 array 的 removeFirst() 方法將隊首元素出隊並返回
return array.removeFirst();
}
@Override
public E getFront() {
// 複用 array 的 getFirst() 方法獲取隊首元素
return array.getFirst();
}
/**
* 重寫 toString 方法返回陣列佇列的資訊
*
* @return 返回陣列佇列的當前資訊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Builder result = new StringBuilder();
result.append("ArrayQueue: ");
result.append("size: ").append(array.getSize()).append(" ");
result.append("capacity: ").append(array.getCapacity()).append(" ");
result.append("front -> [ ");
for (int i = 0; i < array.getSize(); i++) {
result.append(array.get(i));
// 如果不是最後一個元素
if (i != array.getSize() - 1) {
result.append(", ");
}
}
result.append(" ] <- tail");
return result.toString();
}
}
對於 toString 中的遍歷佇列中的元素,只是為了方便檢視佇列中是否如我們設計的一樣正確地新增了元素。
對於使用者而言,除了隊首元素,其他的元素是不需要知道的,因為一般來說業務操作都是針對隊首元素的,剩餘的元素都在排隊等待中。並且使用者只能操作隊首元素和隊尾元素,從隊尾進入新資料從隊首離開老資料,不能操作除了隊首元素和隊尾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這也是佇列這個資料結構的特點。
測試:
/**
* 測試 ArrayQue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rayQueue<Integer> queue = new ArrayQueue<>();
// 判斷佇列是否為空
System.out.println("當前佇列是否為空: " + queue.isEmpty());
for (int i = 0; i < 10; i++) {
// 入隊
queue.enqueue(i);
// 顯示入隊過程
System.out.println(queue);
// 每入隊 4 個元素就出隊一次
if (i % 4 == 3) {
// 出隊
queue.dequeue();
// 顯示出隊過程
System.out.println("\n" + queue + "\n");
}
}
// 判斷佇列是否為空
System.out.println("當前佇列是否為空: " + queue.isEmpty());
// 獲取隊首元素
Integer front = queue.getFront();
System.out.println("當前佇列隊首元素為: " + front);
}
測試結果:
基於陣列的佇列的簡單時間複雜度分析
對於實現的這 5 個操作,通過之前的 Array 類的分析可以很快地得出他們的時間複雜度,分別如下:
-
void enqueue(E element):O(1) 均攤
- 複用了 array 的方法,所以可能觸發 resize 方法進行伸縮容量,所以時間複雜度是均攤的。
-
E dequeue():O(n)
-
在出隊的時候,當把隊首的元素移出去之後,剩下的元素都要往前移動一個位置。
-
所以,對於當前實現的基於陣列的佇列,如果要放的資料量很大的話,比如 100 萬、1000 萬的資料量的時候,進行出隊操作的時候時間效能消耗會很大。
- 對於這種情況,可使用迴圈佇列來解決。
-
-
E getFront():O(1)
-
int getSize():O(1)
-
boolean isEmpty():O(1)
迴圈佇列的實現
陣列佇列出隊時的缺陷分析:
在前面的基於陣列的實現中,佇列在出隊時剩餘的元素都會往前移動一個位置,如果資料量很大時進行出隊將會耗費很多的時間去移動元素。而如果不移動,前面就會存在沒有使用的陣列空間。所以這是陣列佇列存在的侷限性。
陣列佇列出隊圖示:
改進分析:
對於改進這一缺陷,可以使用兩個變數來記錄隊首和隊尾的位置,分別為 front、tail。
對於 front,指向的是佇列的第一個元素所在的位置,而 tail 指向的則是新元素入隊時應該要放置的位置。
這樣記錄後,當元素出隊後,只要維護 front 指向的位置就可以了,此時就不需要像之前那樣將所有元素都往前移動一個位置了,這樣時間複雜度就是 O(1) 級別的了。而當元素入隊時,只需要維護 tail 將其重新指向下一個元素入隊時應該要放置的位置即可。
所以迴圈佇列的實現思路可如下逐一分析:
-
初始時,佇列為空,front 和 tail 都指向 0,即 front == tail 表示佇列為空,元素個數 size 的值也為 0,表示當前元素個數為 0。
-
當元素入隊時,維護 tail 將其指向下一個元素入隊時應該要放置的位置,即當前隊尾元素的後一個位置。
-
當元素出隊時,維護 front 將其指向出隊後的佇列中的第一個元素。
-
當元素入隊到 tail 的值不能再加一且佇列空間未滿的時候,維護 tail 將其指向剩餘空間中的第一個位置,使佇列中的元素像處於一個環中一樣進行迴圈。
-
例如以下情況
-
此時可暫時得出元素入隊時更改 tail 的值的公式:
(tail + 1) % capacity
-
當 tail 的值再加一就等於 front 的值時,此時佇列還剩餘一個空間(此處這個剩餘的空間設計為不記在佇列容量中,是額外新增的),這時候表示佇列為滿,不能再入隊,即 (tail + 1) % (capacity + 1) == front 表示佇列滿(capacity + 1 == data.length)。
-
此時若再入隊,就會讓 front 和 tail 相等,由於front == tail 表示佇列為空,此時佇列又不為空,會產生矛盾。所以在迴圈佇列中額外新增一個空間用來判斷佇列是否已滿。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
綜上可總結出關於迴圈佇列的四個公式
-
front == tail 表示佇列為空。
-
(tail + 1) % data.length == front 表示佇列為滿。
- 或 (tail + 1) % (capacity + 1) == front
-
元素入隊時更改 tail 的值的公式:(tail + 1) % data.length。
-
因為已經設定了在佇列中額外新增一個空間用於判斷佇列是否已滿,所以更改 tail 時需要模的是佇列底層陣列的長度,而不是模佇列的容量。可參照下圖理解:
-
-
同理,可得出元素出隊時更改 front 的值得公式:(front + 1) % data.length。
-
-
具體程式碼設計
程式碼實現:
通過以上分析,可設計迴圈佇列 LoopQueue 類的程式碼如下:
/**
* 迴圈佇列類 LoopQueue
* 支援泛型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10 - 21:35
*/
public class LoopQueue<E> implements Queue<E> {
/**
* 存放迴圈佇列元素的底層陣列
*/
private E[] data;
/**
* 隊首索引
* 指向佇列隊首元素所在的索引
*/
private int front;
/**
* 隊尾索引
* 指向新元素入隊時應該要放置的索引
*/
private int tail;
/**
* 迴圈佇列當前元素個數
*/
private int size;
/**
* 建構函式
* 構建一個容量為 capacity 的迴圈佇列
*
* @param capacity 要建立的迴圈佇列的容量,由使用者指定
*/
public LoopQueue(int capacity) {
// 因為在迴圈佇列中額外新增了一個空間用來判斷佇列是否已滿,所以構建 data 時多加了一個空間
data = (E[]) new Object[capacity + 1];
// 迴圈佇列初始化
front = 0;
tail = 0;
size = 0;
}
/**
* 預設建構函式
* 構建一個容量為 10 的迴圈佇列
*/
public LoopQueue() {
this(10);
}
/**
* 獲取迴圈佇列的容量
*
* @return 返回迴圈佇列的容量
*/
public int getCapacity() {
// 因為在迴圈佇列中額外新增了一個空間用來判斷佇列是否已滿,所以返回時將陣列長度的值減一
return data.length - 1;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Size() {
return siz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 front == tail 表示佇列為空,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
return front == tail;
}
/**
* 將迴圈佇列的容量更改為 newCapacity
*
* @param newCapacity 迴圈佇列的新容量
*/
private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E[] newData = (E[]) new Object[newCapacity + 1];
// 將 data 的所有元素按順序 (front ~ tail) 轉移到 newData 的 [0, size - 1] 處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 在將元素轉移到擴容後的空間時,兩個陣列的 i 的值不一定對應
// 所以取 data 的資料時需要將 i 進行偏移:(i + front) % data.length
newData[i] = data[(i + front) % data.length];
}
// 將 data 指向擴容後的佇列
data = newData;
// 重新設定隊首、隊尾索引的值,因為上處將 data 的所有元素按順序 (front ~ tail) 轉移到 newData 的 [0, size - 1] 處
front = 0;
tail = size;
}
@Override
public void enqueue(E element) {
// 入隊前先檢視佇列是否已滿,data.length <==> getCapacity() + 1
if ((tail + 1) % data.length == front) {
// 佇列滿時進行擴容
resize(getCapacity() * 2);
}
// 入隊
data[tail] = element;
// 維護 tail
tail = (tail + 1) % data.length;
// 維護 size
size++;
}
@Override
public E dequeue() {
// 出隊前檢視佇列是否為空
if (isEmpty()) {
// 佇列為空,丟擲一個非法引數異常說明空佇列不能出隊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Cannot dequeue from an empty queue.");
}
// 儲存出隊元素,以返回給使用者
E dequeueElement = data[front];
// 出隊
// 將原隊首元素置空,防止物件遊離
data[front] = null;
// 維護 front
front = (front + 1) % data.length;
size--;
// 當出隊到佇列元素個數少到一定程度時,進行減容
if (size == getCapacity() / 4 && getCapacity() / 2 != 0) {
resize(getCapacity() / 2);
}
// 返回出隊元素給使用者
return dequeueElement;
}
@Override
public E getFront() {
// 檢視隊首元素前檢視佇列是否為空
if (isEmpty()) {
// 佇列為空,丟擲一個非法引數異常說明佇列是空佇列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Queue is empty.");
}
// 返回隊首元素給使用者
return data[front];
}
/**
* 重寫 toString 方法返回迴圈佇列的資訊
*
* @return 返回迴圈佇列的當前資訊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Builder result = new StringBuilder();
result.append(String.format("LoopQueue: size = %d, capacity = %d\n", size, getCapacity()));
result.append("front -> [ ");
for (int i = front; i != tail; i = (i + 1) % data.length) {
result.append(data[i]);
// 如果不是最後一個元素
if ((i + 1) % data.length != tail) {
result.append(", ");
}
}
result.append(" ] <- tail");
return result.toString();
}
}
測試:
/**
* 測試 LoopQue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opQueue<Integer> queue = new LoopQueue<>();
// 判斷佇列是否為空
System.out.println("當前佇列是否為空: " + queue.isEmpty());
for (int i = 0; i < 10; i++) {
// 入隊
queue.enqueue(i);
// 顯示入隊過程
System.out.println(queue);
// 每入隊 3 個元素就出隊一次
if (i % 3 == 2) {
// 出隊
queue.dequeue();
// 顯示出隊過程
System.out.println("\n" + queue + "\n");
}
}
// 判斷佇列是否為空
System.out.println("當前佇列是否為空: " + queue.isEmpty());
// 獲取隊首元素
Integer front = queue.getFront();
System.out.println("當前佇列隊首元素為: " + front);
}
測試結果:
對於迴圈佇列的程式碼,因為使用了 front 和 tail 指向隊首和隊尾,所以不好再複用 Array 類的程式碼,不過同樣的是底層依舊是基於泛型陣列實現的,只不過使用了迴圈佇列的一些公式使其能迴圈存取資料,並且也和之前實現的 Array、ArrayStack、ArrayQueue 類一樣實現了動態伸縮容量的功能,讓使用者不再擔心容量夠不夠使用的問題。
迴圈佇列的簡單時間複雜度分析
對於迴圈佇列,因為使用了 front 來指向隊首,所以相比之前的陣列佇列,可以很快的得出在出隊的時候的時間複雜度是 O(1) 級別的。
又因為在程式碼實現中同樣實現了自動伸縮容量,所以在入隊和出隊的時候可能會觸發 resize 方法進行擴大容量和減少容量,通過之前的 Array 類的分析,對於入隊和出隊時的時間複雜度 O(1) 同樣可以得出是均攤的。所以對於迴圈佇列中的 5 個基本操作,時間複雜度如下:
-
void enqueue(E element):O(1) 均攤
-
E dequeue():O(1) 均攤
-
E getFront():O(1)
-
int getSize():O(1)
-
boolean isEmpty():O(1)
陣列佇列和迴圈佇列間的比較
實現到此,棧和佇列的基本資料結構都實現完成了,最後再編寫一些程式碼來實際測試一下陣列佇列和迴圈佇列之間的效率差異。
測試程式碼:
import java.util.Random;
/**
* 測試 ArrayQueue 和 LoopQueue 的效率差距
*
* @author 踏雪尋梅
* @date 2020/1/8 - 16:49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測試資料量
int opCount = 100000;
// 測試陣列佇列所需要的時間
ArrayQueue<Integer> arrayQueue = new ArrayQueue<>();
double arrayQueueTime = testQueue(arrayQueue, opCount);
System.out.println("arrayQueueTime: " + arrayQueueTime + " s.");
// 測試迴圈佇列所需要的時間
LoopQueue<Integer> loopQueue = new LoopQueue<>();
double loopQueueTime = testQueue(loopQueue, opCount);
System.out.println("loopQueueTime: " + loopQueueTime + " s.");
// 計算兩者間的差距
double multiple = arrayQueueTime / loopQueueTime;
System.out.println("在這臺機器上,對於 " + opCount + " 的資料量,loopQueue 用時比 arrayQueue 用時大約快 " + multiple + " 倍.");
}
/**
* 測試使用佇列 queue 執行 opCount 個 enqueue 和 dequeue 操作所需要的時間,單位: 秒
*
* @param queue 測試的佇列
* @param opCount 測試的資料量
* @return 返回整個測試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單位: 秒
*/
private static double testQueue(Queue<Integer> queue, int opCount) {
long startTime = System.nanoTime();
// 用於生成隨機數入隊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 opCount 次 enqueue
for (int i = 0; i < opCount; i++) {
// 入隊
queue.enqueue(random.nextInt(Integer.MAX_VALUE));
}
// opCount 次 dequeue
for (int i = 0; i < opCount; i++) {
// 出隊
queue.dequeue();
}
long endTime = System.nanoTime();
// 將納秒單位的時間轉換為秒單位
return (endTime - startTime) / 1000000000.0;
}
}
在以上程式碼中:
-
對於陣列佇列而言,入隊時單次操作是 O(1) 的,而 opCount 次入隊是 O(n) 的;出隊時單次操作是 O(n) 的,而 opCount 次出隊則是 O(n2) 的;所以對於整個 testQueue 方法,陣列佇列的時間複雜度是 O(n2) 級別的。
-
對於迴圈佇列而言,入隊時和出隊時單次操作都是均攤複雜度 O(1) 的,所以 opCount 次入隊和出隊則是 O(n) 的,所以對於整個 testQueue 方法,迴圈佇列的時間複雜度是 O(n) 級別的。
-
所以,可以預估:隨著 n 的值越來越大,陣列佇列的時間消耗會比迴圈佇列大許多。
測試結果:
最後,從結果中,可以看出迴圈佇列的入隊和出隊操作所用的時間消耗比陣列佇列的快了很大的倍數。當然,隨著機器配置的不同,測試結果可能也會不同,但能夠驗證迴圈佇列比陣列佇列快就可以了。
如有寫的不足的,請見諒,請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