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式程式語言極簡實現(使用C#) - 3. 執行原理

古霜卡比發表於2020-07-02

本系列前面的文章:

第二天,好為人師的老明繼續開講他的私人課堂。

“今天講NMiniKanren的執行原理。”老明敲了敲白板,開始塗畫程式碼,“我們從一個喜聞樂見的例子開始。”

KRunner.PrintResult(KRunner.Run(null, (k, q) =>
{
    var x = k.Fresh();
    var y = k.Fresh();
    return k.All(
        k.Any(k.Eq(x, 1), k.Eq(x, 2)),
        k.Any(k.Eq(y, x), k.Eq(y, "b")),
        k.Eq(q, k.List(x, y)));
}));

“這題我會了!”小皮在例子下邊寫下答案:

[(1 1), (1 b), (2 2), (2 b)]

看到小皮沒把昨天的知識忘光,老明略感欣慰:“不錯。你這個答案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呃……就是那個……”小皮忽然卡殼了。這種問題就好比幾何證明題,明明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兩條垂直線,真下手證明卻發現還挺不容易。小皮抓了幾把頭髮,總算理出一縷思緒:“大概就是找出所有條件可能的組合……然後算一下解……”小皮一邊說,一邊在白板上寫著:

  • x == 1
    • y == x => (x y) == (1 1)
    • y == "b" => (x y) == (1 "b")
  • x == 2
    • y == x => (x y) == (2 2)
    • y == "b" => (x y) == (2 "b")

“嗯,其實你已經知道怎麼算出答案來了。只是對於其中的細節還不甚明瞭。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要理清楚這個計算過程,得到一個每一步都可以由計算機明確執行的演算法。

“這個演算法其實就是你所說這樣,找出所有可能的條件組合。每組條件組合可以求出一個解,也可能自相矛盾從而無解。由於NMiniKanren中的條件都是相等條件,所以一組條件組合可以看作一個替換(Substitution)。一個替換能產生一個解,或者無解。

“因此,只需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1. 要在什麼資料結構上按照什麼順序遍歷替換
  2. 如何從替換中算出一個解,或者判斷其無解。”

遍歷分支

首先,我們要從程式碼構造出一個資料結構(其實就是一張圖)。這個資料結構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遍歷,並依次生成替換。

例子中的程式碼使用到了EqAnyAll這三種構造目標的方法。下面分別探討怎樣從這三種方法構造出我們需要的資料結構來。

Eq

k.Eq(a, b)構造的目標是什麼意思呢?”老明以一個看似平凡的問題開頭。

“簡單,意思就是a要等於b這個條件。”

“孤立地看,是這樣。但是考慮到上下文,更精確地說應該是,在上下文的基礎上追加a等於b這個條件。”

小皮有點不解:“emm……多了‘追加’有什麼不同呢?”

“從文字上看,多了‘追加’後,目標的解釋從一種名詞(一組條件)變成了動詞(追加條件)。這樣一來,目標不僅表達了一組條件,同時也表達了這些條件如何跟上下文結合。就Eq的情況來說,這個結合方式是‘追加’。而AnyAll會有其他結合方式。”

“雖然還不是很明白,我想這個要等AnyAll的情況一起對比才能清晰起來。我還另外有個問題,上下文指的是什麼?”

“狹義地說,上下文是直譯器執行到這一條程式碼時,已執行的程式碼生成的替換。

上下文 <-> 一個替換 <-> 一組條件

“廣義上看,上下文還應該包含回溯分支等控制資訊,不過目前我們先忽略這些。

“綜合起來,按照對Eq目標的解釋,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這個目標。”

Any(或)

“接著看Any。按照上面的討論,我們要怎麼解釋Any目標呢?”老明繼續發問。

解釋目標要說清楚兩個方面:名詞(什麼條件)和動詞(如何與上下文結合)。以一開始的例子中的k.Any(k.Eq(x, 1), k.Eq(x, 2))為例。名詞方面自然就是x等於1和x等於2兩個條件了,不過這兩個條件是‘或’的關係。動詞方面,應該是從上下文分岔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追加x等於1這個條件,另一個分支追加x等於2這個條件。”

“很好。也就是說,和Eq不同,Any操作和上下文結合後,會生成多個替換。”老明讚許地點點頭,“它把引數的分支都放在一起,就像加法似的。用圖表示的話,就像下面這樣。”

All(與)

“最後是All……”

“這個我也會了!”小皮打斷老明,“k.All(a, b)名詞上表示條件a且條件b;動詞上表示上下文先追加a,再追加b。”

“你說的太籠統了。ab可能都有多個分支,這種情況下怎麼做?”老明接著問道。

小皮想了想一開始做的例子,答道:“這種情況要取所有組合,也就是a的分支和b的分支兩兩組合!最後分支數量等於a分支數量乘以b分支數量。”

“很好。如果Any類比加法,那麼All類比的是乘法。下面這圖描述了開頭例子中的All方法的結合過程。

這是個有向圖,每條邊表示一次追加條件的過程。每條從開始節點(上下文)到結尾的路徑,上面的節點組合起來就是一個替換。遍歷所有路徑,我們就遍歷了所有替換。而遍歷的順序,就是直譯器輸出結果的順序。

Anyi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來看看Anyi

普通的Any使用的普通的樹結構遍歷順序:

Anyi以交替的順序遍歷分支:

Alli類似採用交替的順序遍歷,這裡就不再畫了(主要是不好畫,懶)。

再看目標(Goal)

上一篇主要從構造目標的角度出發,介紹了不同方式構造出來的目標。為了實現NMiniKanren的直譯器,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瞭解在直譯器的實現中,Goal是什麼型別。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知道,目標的含義是對上下文/一個替換按照某種方式追加一些條件,返回零個、一個或多個替換——Eq返回一個;AnyAll可能返回多個;另外前面沒討論到的Fail會返回零個。

從這個描述不難看出,最方便表述目標型別的是一個單引數函式,其引數是一個替換,返回值是替換的列舉,相當於C#中的Enumerable<替換>,也可以說是一個替換的流(Stream)。

Goal: (替換) -> Stream<替換>

Goal(替換)這個函式呼叫的含義是把Goal包含的條件,追加到替換上,返回一系列(因為可能有分支,就會變成多個)的替換。

“為什麼不直接用List呢?”小皮又發問了。

“因為很多情況下,分支數量會很多,甚至是無窮多,而我們只需要挨個取前面幾個結果就夠了。這種情況下使用List會極大降低直譯器效率,甚至造成死迴圈。”

遞迴的情況

“略。”

“啥?”小皮瞪了下眼。

“懶得畫,留著思考吧。”

替換求解

“生成替換後,剩下的就是求解了。

“替換求解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應用一下小學時學過的代入消元法。來,看看這個怎麼解。”老明一邊說一邊寫下例題:

(1) y == x
(2) q == (x y)
(3) x == 1

畢竟是小學難度的題目,小皮看了一眼,馬上就有了解法:“x等於1是確定的了,把(3)代入(1)後,y也等於1。把(1)和(3)都代入(2),得到q等於(1 1)。”

“解是求出來了,不過你覺得你這個步驟有通用性嗎?”老明虛著眼說,“計算機能自覺地使用你這個蛇皮順序嗎?”

“呃……”小皮陷入沉思。判斷代入順序的規則似乎還挺麻煩的。或者簡單粗暴按照所有順序都代入一遍?

“其實沒想象中複雜,按順序代入一遍,再反過來代入一遍,就OK了。”

按順序代入

把(1)代入(2)(3):

(1) y == x
(2) q == (x x)
(3) x == 1

把(2)代入(3):

(1) y == x
(2) q == (x x)
(3) x == 1

在直譯器實現中,條件是一條一條追加上來的。可以每次追加條件的時候,將已有的條件代入新條件,這樣就把這一步化解到生成替換的過程中了。

加入條件(1) y == x:

(1) y == x

加入條件(2) q == (x y):

(1) y == x
(2) q == (x x)

加入條件(3) x == 1:

(1) y == x
(2) q == (x x)
(3) x == 1

按相反順序代入

把(3)代入(2)(1):

(1) y == 1
(2) q == (1 1)
(3) x == 1

把(2)代入(1):

(1) y == 1
(2) q == (1 1)
(3) x == 1

搞定!

這只是個簡單的例子。實際情況還可能會出現無解、自由變數以及死迴圈等情況。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再議“非”運算

“現在能看出NMiniKanren為什麼不支援‘非’運算了嗎?”

小皮認真想了一會,說:“豈止不支援‘非’,‘大於’和‘小於’這些也不行吧。按照代入消元法,NMiniKanren只支援相等條件。”。

“那如果要支援這些運算應該怎麼做呢?”

“要擴充條件的型別。除了相等條件,還要有不相等條件等。響應的求解演算法也要有所變化。”

“沒錯。改動雖然不大,但是程式碼看起來會混亂得多。所以以教學為目的的話,就不支援這些了。”

小結

不知不覺時間已到了喜聞樂見的午餐時間,於是老明總結道:“雖然還沒有落地成程式碼,但執行原理算是弄清楚了。關鍵點就兩個:

  1. 要在什麼資料結構上按照什麼順序遍歷替換。
  2. 如何從替換中算出一個解,或者判斷其無解。

“第一點,我們從程式碼構造了一張圖。該圖的每條路徑對應一個替換,遍歷路徑的順序就是遍歷替換的順序。同時也明確了目標Goal的型別。

“第二點,我們使用代入消元法,來回兩遍代入解出了所有未知量。”

“接下來可以寫程式碼實現NMiniKanren直譯器了吧。”理解了原理後,小皮的十條手指已經飢渴難耐,蚯蚓似的扭動著。

“不著急,下午還要先講一個程式設計小技巧,然後就可以開搞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