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孫明玉發表於2020-07-01
在講之前,應該先了解下宋朝的時代背景,一個朝代的建築特點,和這個朝代政治思想,經濟水平都密不可分。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宋代歷史篇

政權建立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借抵禦遼國之機,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所帥士兵都擁立他做新的皇上。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這場兵變,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

也正因如此,宋太祖十分後怕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為了壓制手下的將領,宋朝伊始便展現出了重文輕武的國家風貌。


宋人哲學

理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由周敦頤奠基後發展為我們所說的程朱理學,由於這種思想與國情,使宋代建築不顯張揚。

商業王朝

由於社會安定,中央放鬆了對經商的抑制,商人的地位伴隨著財產的積累而上升。宋代建立在唐朝的市坊制基礎上,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出現了夜市,早市,商業更加便利寬泛出現商業都市,商業建築。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古代的重農抑商在宋朝時期有所放鬆,所以商人地位有所提升。


營造法式

產生於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之下,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官辦建築行業的管理,於紹聖四年(1097年)命李誡編修,李誡於元符三年(1100年)完成編修。

明確房屋建築的等級制度、建築的藝術形式及嚴格的料例功限,建築的設計標準、規範和材料、施工定額、指標急待制定,以以防止貪汙杜絕浪費問題。

《營造法式》的作用就是把建築的各部分部件,做成標準化,相當於我們們現在做的模型開始要共用了。有些零件就得做成標準的,這樣才能公用,這樣做最直接的好處其實並不是加快了建築的建造時間,而是讓建築的成本更加的透明化,一定程度上隔絕貪汙腐敗現象,其實就是為了反腐,宋朝時候大興土木,啥都要蓋,到處都貪,,據說是把國庫都給快貪空了,所以為了杜絕這個問題,就想了這麼一個辦法,其實還是挺有效果的。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坊巷制

隨著城市經濟的逐漸發達,宋代的城市正式取消了唐代的裡坊制度,准許鄰街設店。這使此後的都市面貌多樣化,豐富了市民生活。可以從宋畫《清明上河圖》清楚地看到這些。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以前的裡坊制就是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裡”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則限制在一些定時開放的“市”內。而握有權利的統治者們則在城內最中心處。“裡”和 “市” 都環以高牆,設里門與市門,有吏卒和市令來管理,全城實行宵禁。)

簡單來講就是內環為富人區,二環為平民區,三環為商業的市區,並且沒有夜生活

而宋代則取消了這一制度,准許商業店鋪和住房相鄰的這種形式。

宋代以前,即便是以開放著稱的唐朝,民宅也不準私起高樓,高大的只能是皇宮及皇親貴族的府第,窺視他人私宅甚至會遭到重罰。而到了宋朝,裡坊制度沒落,坊市合一,臨街勾欄瓦肆林立,商業繁榮——“環汴栽榆柳、起臺榭,以為都會之壯”——高樓廣廈,北宋汴梁更是“棟宇密接,略無容隙”,此時城內民營的酒樓甚至高得可以看到皇宮內部情況,這一現象不但說明這個時期的社會觀念得到一定的改變,同時也表明建築技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宋代建築篇


斗拱

斗拱的起源歷史悠久,榫卯結構層層落起,為屋頂與柱子之間承重,同時向外出挑,將古建築的出簷支撐的更加深遠,在建築氣質中獨樹一幟。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非壯麗無以重威”,斗拱獨特的裝飾性功能更是被統治階級作為宮殿、壇廟等建築的標準配置,百姓則不準隨意使用。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宋朝時期的斗拱一改唐時期的碩大簡練和只有柱頭存在斗拱的做法。宋時期斗拱使用出挑,用斗拱的層數拉開各個建築的等級。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明清朝代更迭時,紫禁城內部建築大部焚燬殆盡。清廷重修太和殿時,竟已找不到足夠巨大的木材,所以現存太和殿只有明奉天殿的三分之二。同時因受限於木材資源,大型的斗拱層已不適合搭建,其正立面的裝飾性更大程度依靠簷下額枋彩畫。再加上明以後制磚技術大量普及,所以這一時期建築修建的都平整規矩,斗拱進一步縮小,通過寬大的簷下額枋中和失去斗拱層的屋頂所帶來的沉重感。再加上統治階級對建築內部空間的要求,工匠逐步對樑架體系進行改革,斗拱逐漸不作為承託屋頂的關鍵結構,被製作的更加細小、僅作為建築外部裝飾使用,形成了如今我們對中國古建築的認識。

這種結果削弱了中國自古以來通過斗拱創造出來的空間造型美感,同時依賴平面圖案進行裝飾,不得不說是一種建築技藝的退步,而在另一方面,這也是古代明清時期人們對建築實用性的考量與妥協。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屋頂

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一個標誌。

屋頂的形式主要分為:硬山、懸山、歇山、攢尖、廡殿五種。

還有扇面頂、萬字頂、勾連搭頂、穹窿頂、盔頂、盝頂、十字脊頂等特殊的形式。

其中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又分為單簷重簷兩種。

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可衍生出捲棚頂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古建築屋頂除功能性外,還是等級的象徵。其等級大小依次為:

第一位:重簷廡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徵尊貴。

第二位:重簷歇山頂。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

第三位:單簷廡殿頂。重要的建築。

第四位:單簷歇山頂。重要的建築。

第五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位:硬山頂、囤頂。民居。

第七位:捲棚頂。民間建築。

無等級:攢尖頂、盔頂、盝頂。亭臺樓閣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硬山頂:是漢族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常用於中國漢族民間居住建築中。位於屋頂等級最低端。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歇山頂: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宋朝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歇山頂分單簷重簷兩種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廡殿頂: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頂,前後兩坡相交處為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

從外觀上看,中國古代建築凹曲屋面的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飛動之美。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與古代天地人學說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符合“天人合一”學說。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攢尖頂: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和塔等建築。宋朝時稱“撮尖”,清朝時稱“攢尖”,是古代漢族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日語稱寶形造。分三角攢尖,四角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圓攢尖等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盔頂:屋頂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

特徵是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於屋頂正中,即寶頂。在這一點上,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盔頂多用於碑、亭等禮儀性建築。

使用盔頂造型的現象在中國古建築中實不多見,現存最大的最出名的盔頂建築,要算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岳陽樓。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十字脊頂:由兩個屋頂九十度垂直相交而成,可以是懸山式,也可以是歇山式。故又稱“四面歇山頂”。

十字脊頂建築典型代表有北京角樓、閱江樓、光嶽樓、金陵大學鐘樓(今南京大學北大樓)、南京農業大學教學樓等。


材料

建築用材方面。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到了宋朝,木結構建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並且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完整的體系。宋朝開始,木結構達到頂峰後,建築開始引入磚石材料,明清兩朝更是大量使用磚石材料。因磚石材料的耐久性,導致建築出簷,可以從保護泥土牆體的重任中“解脫”。民間建築出簷越來越小。山牆也開始出現,迴廊的運用在民間更是逐步消失。

以前的牆體大部分都是泥土做的,這玩意雖然好用,好做,但是就怕雨,雨一旦滲進去就有把泥土泡軟,坍塌的可能性,所以之前為了避雨都儘量把建築的出簷做的非常大。這樣可以讓雨水順著房頂啊流到外面去,進而保護了牆體。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這時的磚石建築主要是佛塔和橋樑。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築的典範。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宋朝建築的特點還喜歡跳出建築本身,趨向於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景觀園林方面的多重融合。特別注重意境的營造,比如對太湖景觀石,“瘦、漏、透、皺”的追求。比如園林方面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

空間組合                 

宋時期建築的另一大特點是尋求建築單體複雜的空間組合。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為了追求單體建築的華美富麗,開始在原建築前後再接建小房子,被稱為抱廈,俗稱“龜頭屋”。屋頂十字相交的則被稱為“十字脊”。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宋文明傳到古日本時,組合屋頂逐漸演化成如今的天守閣上的各種裝飾部件——“破風”。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建築空間與屋頂,廊,橋,平座欄杆的組合,與我們現在設計過程中對單一建築模組的解構是相似的。


民宅

宋代建築挑簷,不似漢唐的沉實穩重,而是翹立飛揚,極富藝術感,而且相當柔美細膩、輕靈秀逸。

北宋之汴梁、南宋之臨安,都形成了官民雜處、商民相間的住宅格局,外城更按商業自然發展而形成了街道,古制的裡坊為此瓦解而商業街、夜市出現並興盛,也就使建築變得靈活、順勢並富於享樂的世俗意味。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這裡的宅主要是指規模較小的普通民宅。城市中的一般市民經濟條件並不富裕,他們雖然也做成合院多進的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較簡陋,樑、柱、枋、桁等構件加工簡陋。小型住宅多使用長方形平面,樑架、欄杆、柵格、懸魚惹草等有著樸素的形體。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園林

大量的人工理水,疊造假山,再構築園林建築成為宋代造園活動的重要特點

宋代的園林可分為四大類別,供帝王休息享樂的皇家園林與宗室外戚、高官富商所擁有的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陵寢園林。一般來說,一個成熟的園林都有自己要表現的內容與主旨,配以假山、人造池、廊、亭、堂、榭、閣、花木與動物。

園林建築的造型到了宋代,建築各部分用預先制好的構件成品,採用安裝的方法,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形成了木構建築的頂峰時期。這使專門造假山的“山匠”這一職業得到了發展。

比起舒適美觀的建築,中國古人的理想住宅往往更加註重周遭環境的適宜,即為“相地”。正所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疊山理水,置石植木,所要營造的是對自然山野意趣的概括與凝練,也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相得益彰。

比如大規模的以太湖石壘土疊石為大景觀者,是宋徽宗的艮嶽。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傳為宋代艮嶽花石綱遺物,孔多如蜂巢,置一香爐於石底,則百孔生煙。

從宋代建築到場景原畫
研山銘 /宋/米芾

研山石原為南唐後主李煜舊物,“石痴”米芾獲得後,抱眠三日,狂喜之極,作傳世研山銘。只有巴掌大小的研山石,奇峰聳峙,變幻莫測,宋徽宗也為之折服,差點為米芾招來殺身之禍。

宋朝開始因為建築工藝的大跨步增長,所以開始有了園林佈局的考究,由以前的單體建築開始轉變為群體佈局。


作者:孫明玉  
來源:畫素種子君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86MwqALWhzKQkta2FJB7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