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此篇獻給那些迷茫的人。
這是一個”偽標題”,顯而易見,畢竟我是不定期更新的日常。
這可能更像是一篇敘述文。在開始之前,先公佈一下我公眾號的一些核心資料吧。這近一年,我發了 218
篇文章,粉絲 116
人。打賞 103
元(第一筆是我打的1塊,因此,實際 102
元)。閱讀量最多的一篇是關於年底總結的,兩百多
的閱讀量。也就是說,我再積極點,文章數馬上就是粉絲數的兩倍
了。我並不覺得這是件丟人的事情。
故事總會開始的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個善於運營且喜愛運營的人。
我想把故事從頭說起,那麼再把時間往前推一點,來到 2018 年,這一年,大專畢業。八月底的時候從溫州來到杭州。
那時候我連實習的經驗都沒有,接連的被虐了幾場面試下來,不斷地查漏補缺,準備下一場面試。我也忘了被連虐了多少場,反正後面面試的感覺越來越好(大概率是因為面試級別低)。後面就突然間有了兩三家 offer 了。我選了其中的一家,別問為什麼,問就是雙休。
第一個時間點結束了。我開啟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我記得我接手的第一個專案是一個由 Tp3.2.3
開發的遊戲官網,我需要換掉它的簡訊運營商,其他我忘記需要改動什麼了。因為當時這個簡訊印象很深刻。是換成澳洲那邊的,然後老闆就讓澳洲那邊的實習生和我對接,主要是測試流程的時候用她的手機號。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對接生產上的 SDK。想起來了,是一個 WUCG 的聯賽,找到了當時的宣傳公告。
滿滿的新手感。當時覺得,哇,這些也太簡單了。那時候的感覺就是還有啥需求我完成不了的?然後因為專案的深入(當然也沒有啥高併發的場景),也伴隨著自己的學習而增加的技術認知,愈發覺得自己像個菜雞,好吧,就是了。學的越多,你懂得也就越少,這句話可一點都不矛盾。
故事總要繼續
大概三個月試用期過後,基本適應了工作的節奏。我開始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很多需要進階的技能需要紮實的基礎,隨即把目光先轉向了資料結構和演算法。
其實要是你現在問我,剛出來的人應該咋麼做?我給的建議會是初期專注現在的工作,多去理解業務和需求,學習基礎是長期的戰鬥。因為很多基礎知識往往樸實無華且枯燥,短期還看不到效果。不像 Web
層面的一些東西,寫幾句程式碼就看到了。扯遠了,把話題重新拉回來。
我看的第一本關於演算法的?是《演算法圖解》,強烈推薦新手入門。是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大O時間、雜湊表、動態規劃、遞迴……,注意這裡還只是瞭解。
既然提到遞迴,我不得不提一句,對於遞迴,我覺得只有三種人:
愛遞迴 愛不釋手?
恨遞迴 恨鐵不成鋼?
恨了又愛 死了都要愛?
可對於我來說,emmm。我到現在都還沒真正的掌握遞迴,我本以為我掌握了,後面刷了幾道變形的題,又給跪了。不,你沒有。不過我知道我總會掌握遞迴的,到時候我一定會以我的方式,書寫下它那傳奇而又神祕的面紗(大佬求放過)。
這本書看了好幾遍後,我開始真正學習資料結構和演算法。隨即購買了經典的教材書《資料結構》C語言版。因為一點也不懂 C,隨即學了一點,好歹得看懂書中的程式碼啊。至今還能找到這本書上做的一些筆記。
你可能,不,是肯定看不懂我寫的字。但是你懂我意思吧,請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然後為了檢驗學習成果,隨即開啟了 Leetcode 之路。
如果你沒刷過題,可以參考一下我之前寫的文章談談刷題姿勢,可以幫你減少很多刷題的彎路。2019 年初 Leetcode 才開放了 PHP, 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題目底下還沒有關於 PHP 語言的解題。 因此我開始嘗試著在微信公眾號寫文章,有關於 leetcode-php 系列,同時在 github 上也建立了一個倉庫用來記錄刷題之路(在這裡說明一下,我刷題都是在下班之後刷的)。截止今天,還是收穫了一些東西的,也因為這個倉庫,結交了一些技術朋友。
不過由於沒有流量,初期是沒人看的。當時還沒有來 Laravel-china
,初期一直混在 Laravel 學院(現在叫學院君)。我隨即同步在此站書寫刷題系列的文章。其實我的粉絲絕大部分也是從學院君網站看到我的文章開始關注我的,另外還記得我上面提到的 103 元讚賞嘛,學院君就讚賞了 30,在此特點感謝一下“院長”。
為什麼停止故事
再後來,我為什麼停止了每天把大量時間花在刷題上了?因為我開始意識到,刷題並不是一切,刷的多,能解得題越多,也不代表著你能解決問題,能對你的工作有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我開始慢慢地脫離了“演算法的謊言”,開始把重心放在了公司的業務上。
再次提醒,我還是不建議初期把太多的時候用在刷題上面。像資料結構、演算法、網路、計算機系統……這些都是需要長期學習的知識,字無百日功。這之後我開始了不定期寫一些別的文章,包括但不限於技術分享、學習感悟、生活點滴……,偶爾刷下題也是鍛鍊腦力,看看別的大神思路也是一種樂趣。以後也還會是這個方向。
其實故事並沒有結束
我知道如果當初我把每個大平臺都寫一遍,引流公眾號。再對應找相應的公眾號投稿,或者塞點錢推廣,我相信我的粉絲也絕對不止這些。我沒這樣做,一來畢竟現在資歷尚淺,怕誤人子弟。二嘛我真的不是很在意粉絲數量,畢竟我喜歡的是這種想寫就寫的感覺,只要有一個粉絲在,我就會寫下去。(ps:廢話,沒粉絲我照樣也寫)。
再談學習
之前我寫過關於學習的文章,裡面也介紹了一些方法,並且是我目前正在使用的:談談最近的狀態吧。「高效率的學習往往事半功倍」。
高效率學習在我看來無非是:專注+目的性。沒有目的性的學習就是耍流氓。不專注的學習就是沒學習。至於如何平衡,那就看各位的手段了。
學習的本質是獲取知識。把知識進行拆分,可以分為表層知識和內隱的知識。
表層知識可以通過書籍、文章、視訊……等各種渠道獲取,它可以通過書面和系統化的語言表達出來。但是內隱的知識往往深藏於實踐當中,比如說後端開發經常需要面試造火箭的大資料、高併發、分散式…..,這些技術點並不是你看兩本書,或者瀏覽幾篇文章就可以的。
但是這些內隱的知識又很依賴於表層知識,有些人可以快速上手自己不熟的領域,歸其原因就在於表層知識很紮實,可以靈活應用,本質來說這就是理論應用到實戰,不斷的踩坑,總結迴圈的過程。這也就告訴我們日常學習中,不要點到為止,再深入一點點。招式不重要,多理解底層,多問為什麼。
關於焦慮
現代的人大多焦慮,由焦慮而產生的迷茫。我也焦慮,我也迷茫。焦慮的原因來源於對自己現狀的不滿,對他人生活的羨慕。迷茫於未來之路,不知從何走起。總之,焦慮與別人比你過的好。
老和人比,就是一切悲哀的開始。
焦慮的生成來源於外界資訊的衝擊,主要的來源->自媒體。多少個以年薪百萬為標題,以月入十萬為全文核心,又以游泳健身有沒有需要為結尾。一篇篇深度好文,就這樣拉開了辦卡的帷幕。我並不否定他們自身的牛逼,年薪百萬他們中也大有人在,但是說句實話,關我屁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遇,有些人把握住了,趕上這一趟車了,就是牛逼。又有些人,連續錯過了末班車,就成了失敗者了。對,就是失敗者標籤,就是喜歡給別人身上添上標籤的那個標籤。
我建議你看到這類文章或者視訊號,不必太過當真。不要讓外界無用的資訊干擾到你現在的腳步。別人的模式並不是像設計模式一樣能複用的,而且你別天真的以為你跟著做就行了。這個過程很痛苦的,你只要能堅持,十年如一日的往一個方向發展,我不說之後能成為多牛逼的人,至少肯定不會混的很差。再加上風口上的運氣。注意此時你的選擇決定了你日後的高度,這也是那句選擇大於努力的由來。但是並不是不用努力了。大部分,是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這種毅力、執行力……,因此,大部分的人也會被自己的懶惰、藉口、缺乏耐心……所打敗。其表現的特徵一般為:我沒時間、這個太難了、他們是運氣好.....
。
所以,牛逼的人總是少數。別談什麼天賦,你一輩子可能也沒有到比拼天賦的時候。對,是一秒可能都不會出現。這些文章視訊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追求速成的弱點。這也是他們能得到如此高關注的原因之一。有看那文章的時間,說真的,還不如多看兩本書,書才是大餐。可惜的是當代的快餐,已讓很多人失去了細品一本好書的能力,這就是焦慮的代價之一。
為什麼會有35歲危機
中國網際網路最盛行的一句話,這其實並不是最真實的寫照。真實的寫照是年復一年的搬運工,年復一年的curd。電腦鍵盤上的 Ctrl+C
和 Ctrl+V
已然泛黃。真實的寫照是你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成為細分領域的專家
。即使學了再多語言的 crud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些同質化的東西,為什麼不可以找一個更年輕的身體,容得下的更多元素且更便宜的年輕人?為何要花更大的價錢養活你這個35歲的中年人?只能是你擁有別人短期內所不能擁有的核心競爭力,你存在於公司的價值是無人替代的。也因為你的存在,給公司創造了更大的利潤。學的多,不如專而精
。沒有難找的工作,只有難找工作的你。
人生建議不要錢
其實這篇文章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但是還想寫點東西,我目前也就關注了十來個公眾號吧,足以。我要不要關注的標準是:如果我看到這個公眾號最近五篇文章有兩篇及以上和最近的熱點事件有關,果斷取關
。人生建議,少吃瓜。原因自行思考。
很喜歡一句話:「投資是認知的變現」。
是的,這裡的投資,不單單泛指金融的投資。小到一篇文章,大到一個產品,亦或是一個公司,都是認知變現的過程。
是否有人提醒過你,「職業生涯初期不要太在意工資,要加速自己的成長」。
從技術的角度上看,這裡的成長就是認知提升的過程。當然,技術也是一種認知,只是我們所站在的角度不同罷了。
不同階段你所擁有的認知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會有所不同,對你產生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當認知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那麼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生活絕非只有 coding
。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此刻迷茫的你,共勉。
本作品採用《CC 協議》,轉載必須註明作者和本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