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建設中的幕後意義

bfmo發表於2020-05-12

中臺戰略主要都是指透過「小前臺,大中臺」的架構方式,降低試錯成本,加快響應速度,從而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1 中臺解決哪些問題

  • 在戰略層面上,中臺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提升體驗;二,降低成本。
  • 中臺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服務前臺,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透過梳理SLA並且沉澱到中臺,以服務化的方式輸出,確保最低服務體驗標準。

成本如何降低?透過合併重組相似組織來降低,系統如果存在大量重複建設,就說明公司存在重複組織。

2 中臺建設滿足哪些條件

  • 中臺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提升體驗;二降低成本。已經高度服務化的組織,不會因為做中臺而顯著提升體驗。沒有重複建設,也就是沒有重複組織的情況下,很難大幅降低成本。
  • 藉著“中臺戰略”之名,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中臺專案的確是一把手工程,因為服務化和梳理SLA是一個組織透明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太可能自下而上。而合併組織,就更不可能自下而上去合併了。
  • 建中臺的代價:上了中臺的企業,不要覺得中臺貴,中臺是不便宜的;

3 中臺解決的問題

  • 是解決重複建設的問題嗎?在業務爆發式增長之下,技術團隊只能疲於應對,重複建設是肯定存在的,但有沒有到需要去合併組織的程度,時機還沒到。
  • 解決服務化的問題,重點解決的是服務和SLA的問題。

4 中臺建設的前提和難點

  • 第一個是要需要有穩健的基礎設施:

系統性解決複雜度。 系統性解決高可用,高併發。 系統性解決開發測試環境一致性和便利性。 能夠做好具備這三個能力的基礎設施,要求公司具備較強的 IaaS/PaaS 層的建設能力。

  • 第二個難點,在於中臺本身的建設過程中,如何進行抽象和劃分邊界

但從技術架構上來說,常見的抽象方式有兩種:

按照資訊流、資金流、資料流等等的構成 element 和 process,自上而下進行抽象。

按照對應一個個資料單元的 entity 以及這些 entity 的狀態和轉移,進行自下而上的抽象。

前者是更加常見也容易入手的方式,但是擴充套件性較差。後者則更加面向領域內的模型 3,具有更好的健壯性,能夠支撐更多的業務場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系統邊界的劃分,通常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架構的問題,而是牽扯到流程設計、組織架構、業務歸屬等在內的極其複雜的挑戰。

5 因地制宜,不同企業實施中臺策略有所差別

  • 快速發展的獨角獸企業。如瑞幸、拼多多等等,都屬於短時間內跑出來的。這類企業要從服務化開始,逐步建立SLA,以提升服務為主,因為你還沒什麼組織可合併。
  • 中大型企業。如美團點評、頭條等,本身業務、組織都具備一定規模了。這類企業從服務化和SLA開始,同步進行組織合併,有節奏的進行,急不來的,也不容易搞。
  • 超大型企業。如BAT、華為等,本身服務和SAL,以及組織都比較完善了。透過組織合併來驅動服務化和SLA的升級,降低成本,實現組織級別的戰略升級。

需要注意的是,合併組織是一個相對獨立而且困難的話題,即便套在“中臺”之下,也不會容易多少,如果說成功案例的話,是把“企業中臺解決方案”幹成了一條賽道。

總結:

  • 體驗怎麼提升呢?中臺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前臺,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透過梳理SLA並且沉澱到中臺,以服務化的方式輸出,確保最低服務體驗標準。
  • 成本如何降低?透過合併重組相似組織來降低,系統如果存在大量重複建設,就說明存在重複組織。
  • 快速發展的獨角獸企業。要從服務化開始,逐步建立SLA,以提升服務為主,還沒什麼組織可合併。
  • 中大型企業實施中臺。這類企業從服務化和SLA開始,同步進行組織合併,有步驟配合著來。
  • 超大型企業實施中臺。透過組織合併來驅動服務化和SLA的升級,實現組織級別的戰略升級。

總之,企業數字化建設,要循序漸進,不要臨陣磨槍。

轉載:http://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622326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0610335/viewspace-269161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