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疑問
近些年,發現軟體測試工程師的技術棧越來越雜,有些人會一點 Go、一點 Python、一點 Java,還能搞搞前端,部落格裡還寫滿了五花八門的技術入門教學。乍一看,好像很全能,但細細一想,這樣真的好嗎?
首先,學得多並不代表學得深。掌握多種程式語言和技術,的確能讓工程師在不同專案中顯得很靈活,但問題是,廣而不精的情況非常普遍。每種語言、每種技術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實踐。結果呢?可能到頭來每樣都只是皮毛,真正遇到問題時,反而不知從何下手。
反過來,如果一個測試工程師專注於一門技術,比如 JMeter,並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那他在效能測試和效能最佳化方面就能表現得遊刃有餘。這樣的人在實際工作中,更能拿出實打實的成果。想象一下,公司需要一個效能測試來評估系統瓶頸,你會選擇一個懂點 Go、懂點 Python、懂點 Java、懂點效能、懂點自動化的人,還是一個精通 JMeter 並有豐富落地經驗的人?顯而易見,後者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會更強。
其次,技術棧太雜還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學習曲線太陡。每天在不同技術間切換,不僅容易讓人疲勞,還可能導致效率降低。每次切換都需要重新適應語法和開發環境,這無形中增加了工作負擔。反之,如果專注於一種技術,能夠深入瞭解其底層邏輯和最佳實踐,工作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在招聘時也更傾向於那些在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和實踐經驗的人。一個在 JMeter 方面有多項落地經驗的工程師,比一個會點各種語言但都不精通的人,更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當然,廣泛的技術背景並不是一無是處,它確實能讓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靈活的思維。但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應該更注重技術的深度,而不是一味追求廣度呢?畢竟,只有在某一領域內真正鑽研透了,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專家。
總的來說,技術廣度和深度需要平衡,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專長,深入鑽研,才能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
- Banq:看了你的設計模式:Observer,有些疑問設計模式Server
- pycharm 小疑問PyCharm
- 我的疑問
- Ibatis的疑問BAT
- composite模式疑問模式
- 快取的疑問快取
- 橋模式的疑問模式
- oracle疑問和解答Oracle
- 面試疑難問題面試
- GO 指標*&問題疑問Go指標
- object-c中疑問Object
- to banq --jdf學習疑問
- 請blueoxgen解決疑問
- 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疑問AI模式
- JPetStore架構的疑問架構
- 工廠模式的疑問模式
- Composite模式的疑問模式
- Jive原始碼的疑問原始碼
- 初學者的小疑問
- 最近看JdonFramework的疑問Framework
- 初學JAVA的疑問。。Java
- 帶著疑問看故事
- IIS釋出後有些檔案不可訪問
- 機器學習入門實戰疑問機器學習
- 安卓串列埠通訊疑問安卓串列埠
- golang struct 有點小疑問?GolangStruct
- 【Oracle】arraysize的研究(存在疑問)Oracle
- asynchttpclient 使用的一點疑問HTTPclient
- 開源疑問知多少(一)
- 開源疑問知多少(二)
- 開源疑問知多少(三)
- aix系統topas命令疑問AI
- 控制檔案大小的疑問
- 關於TargetServiceFactoryVisitable的疑問
- jaas j_security_check疑問?
- 解決VNC有些鍵不能輸入的問題VNC
- CAD 有些字型無法顯示的問題
- 關於 dingo API 的疑問GoAPI